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地方,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合格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成为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以期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机信息管理是科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之间进行技术战斗的重要屏障工具。高职院校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重要力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及时更新。同时,教师应该灵活地安排专业课堂,完善专业实验训练基地的规划及建设,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及时地改进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创新。
一、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1.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创建新型实践教学结构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即将“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要求高职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实际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安心在第一线工作,具有沟通、合作、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能力和相关技术熟练应用并产生效益的能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施行一书多证制
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尤其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中,面对着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的开放,这本身就意味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适应,这就需要改革。将学校教育和社会考核结合起来,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一致,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促进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3.改革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建高职特色课程
一是理论课程适当的压缩和增删,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数的比例,加重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数,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环境;二是增加了实用性、新颖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以满足信息技术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4.改革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技能性考核,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应用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以现场教学为核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实践现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立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能力训练,以学生掌握的专业课程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实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理论与实际联系松散的现状,加大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转变观念,走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社会经验;训练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和虚心学习的精神。真正走求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高新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计算机技术学科及管理技术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其在偏重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基础上,与管理技术学科相联接,进行融会贯通,旨在帮助人类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完成各种信息管理知识方面的运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信息为主体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在不断加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逐渐受到重视和广泛运用,学校则成为培养该专业高素质的人才的部门,教师成为塑造人才的重要性决定条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公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其次,教师在完善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最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计算机硬件构成组装,掌握软件开发的知识,熟知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够熟练地进行准确的信息统计分析,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网络运行维护及管理。
三、从社会现实着手,进行技术培养
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轨迹已由工业化社会模式转为信息技术化社会模式,在这个全新的社会化模式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最具潜在发展能力的专业,也是一个对社会发展极具推动力的专业。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资源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战略资源,计算机信息专业与管理专业的有效结合成为各国在经济及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点,同时也成为衡量国家与地区现代化发展情况及当地基本综合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新一轮技术性的挑战及调整,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学校及教师,更应该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此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普及率,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技术性人才。
1.产学结合,“零距离”培养人才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其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把行业准入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结合引发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其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重点是把行业职业(准入)资格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理论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2实训教学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对接。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性,即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需安排大量的课时(约60%左右)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覆盖面较广、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且独立设置的实训项目,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能力培养。
1.3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学校需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充实了实际工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注重学生适应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能力的培养
对合格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能适应、甚至受益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发展和应用发展一直保持的快速变化。怎样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目标呢?一方面,高速发展向教师们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必须更新课程的内容并对教学实践设备进行升级;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从知识的单向传输转变到鼓励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模式上来。
从本质上来,这就要求教育能够教导学生去按照适应未来需要进行学习和修养,除了给学生较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外,还要时常向学生灌输一种能激发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的思想,使学生建立需要不断学习的观念。
3.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课程建设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相一致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创新,形成特色的原则;技术及时更新的原则;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在专业课程建设中,人们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技能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对于课程本身所应蕴含的教育意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而这恰恰是教育的终级目的。当前,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应注意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中,尤其是网络道德的培养更应该由各门专业课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在国外进行的相关研究中,在专业课中进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效果会更好,在其课程建设中应用这一研究成果。
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包括二种类型:首先是定性评价;其次是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才是科学的课程建设评价。在课程评价中还应坚持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要全方位进行。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要遴选出重点评价内容,加大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又注重评价的重点性。在评价过程中善于发现所建设课程的特色与优点。
作者:徐丽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