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都是普通高中新增的必修课,网络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五个方面的作用,即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网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网络的开放性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作探讨。
一、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要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师面广,并且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严重缺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增加了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统一培训的难度。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学生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需要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选题的自主性,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是不好的。
利用网络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这些信息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
2、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让人困惑的问题,如: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5、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条件。如:上海第六十中学"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海学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优异研究院"(),上海师大二附中黎明工作室()。
二、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不宜由教师指定,学生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 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课题,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都是这么做,不仅会大大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的力不从心还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和校外的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们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的想法是否有意义,会接受多于现实的评判,老师和同学会对此提出自己的评价。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陈至立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大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中国教育报》 2000.11.6
谢树平 《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刘树仁 《试论研究性学习》 《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柳栋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 惟存教育网 http://being.k12.net.cn/
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