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关于网络时代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2015-07-06 11: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以互联网、手机通讯为平台的信息传播环境正在形成,对于以信息沟通、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面临机遇和挑战。从分析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入手,结合结合网络信息环境的特点和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提出了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理念和方式。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将世界带入信息时代。作为一种信息平台,互联网被认为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其最大的特点在对各类传播媒体具有兼容性。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形成了多媒体的强势传播平台,如人民网、央视网、中广网、新华网等;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和网络结合,形成了新兴传播媒介,如bbs论坛、微博、qq、msn、飞信等等。这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类传播媒介形式不断扩张,对人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高等学校,以互联网、手机通讯为平台的新的传播环境正在形成,对以信息沟通、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本文从分析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入手,结合网络信息环境的特点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理念和方式。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信息环境的特点
  (一)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介信息环境正在形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普及率达到36.2%,其中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占29.9%,远高于其他职业者。wwW.133229.coM这其中大学生更是学生网民的主力。互联网为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视频点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技术、网络动漫、微博、网络百科等媒介形式不断涌现、日新月异,把更多的大学生从报刊、广播、电视和书籍等传统媒介上吸引到计算机旁。在一项河南省大学媒介接触调查中,高达74.4%的学生把网络作为自己接触最多的媒介,平均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周,其次是电视、书籍和报刊。可以说,在高职院校校园以网络等媒介为主的信息环境已经形成。
  (二)新媒介适时性、交互性通讯方式强烈吸引着大学生。根据传播学原理,“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网络上信息量大、知识结构多元、各种检索手段方便快捷,在“报偿的保证”方面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而在“费力程度”上,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启已经使上网越来越便捷。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者达到3.18亿,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在笔者进行的一次河南省大学生媒介接触的调查中也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者已经达到91.2%。借助手机通讯手段,大学生在校园里保持对网络媒介的随时随地接触。网络交互性特点是大学生选择网络媒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网络上,大学生不仅可以非常便利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将自己观点及时反馈给信息的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观点采集所见所闻,并通过微博、论坛、通讯软件等采集到的信息发布出去,从而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
  (三)鉴别能力较低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瓶颈。网络新媒介和传统媒介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主要特征是职业化、专业化,不仅传播者本身是进行信息传播的专业化机构,而且有完备的政策、制度、法律和管理部门对这些媒介机构进行约束,其信息“把关”严格,具有权威性。而在新媒介环境中,传播者不再是一个管理严密的媒介组织,可以是一个商业性的传播机构,可以是众多网友参与构建的论坛或社区,还可以是一个普通的网站,更一个人的博客、微博。传播者本身就不一定具备信息传播的基本知识、素养和能力,在信息的“把关”上先天不足。同时,网络媒介信息的多元化、海量性、流通的多向性,都是原有媒介控制手段所无能为力的。可以说,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已经不是经过严格“把关”的信息,其真实性、权威性、倾向性、价值观到底如何,需要大学生具备更高的分析鉴别能力。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非常薄弱,基本上靠自己在网络的世界里摸索,以被动的、零散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媒介信息鉴别能力,这对他们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二、网络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遇
  1.开辟了新的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没有地理空间上的界限,没有参与者人数的限制,利用这种新的信息沟通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检索方便快捷等也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时效性。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思想政治工作技术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信息形式已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画面,这些新的信息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再是仅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的单线传播,而可以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如思政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论坛、及时通讯软件、qq群、博客、微博等方式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
  2.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主动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发表评论、网络留言等方式与信息的发出者进行反馈,这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果能够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封闭式的、单向性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至少可以带来两方面优势:第一,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更为明确;第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作用,把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1.网络不良信息的的冲击。网络媒介的“把关人”弱化,导致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网络上的信息“信息既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既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既可能是高雅的,也可能是低俗的;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等等”。尤其是非主流的价值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品位。更有甚者,一些不良信息及低俗无聊的网络游戏、形形色色聊天网站,把大学生引向歧途。网络是个没有边际的世界,负面不良信息大行其道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网络非理性行为的曼延。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把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作为第一选择,因此,网络信息越发达,人们从现实中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网络媒介通过各式各样的信息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信息环境”,这个“信息环境”不是“客观环境”本身,需要通过自己的社会经验进行辨别。然而,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信息环境”的认识,更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根本无法区分“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的界限,在对各类网络信息进行理性、鉴别性分析上更是困难重重。再加上的大学生自身理性思维的惰性,他们非常容易产生非理性反应。例如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发生的弑师事件中,正当很多师生在对这个悲剧进行反思的时候,却有不少学生从“情杀”、解气等理由出发,在网络论坛上发出了令人遗憾的言论。

 3.信息传播道德的缺失。网络给了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人人都拥有网络世界的一部分,都是自己的主人。只要自己认为是可以,没有人可以阻止,这种“绝对自由”的思想充斥着网络。再加上,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逃避社会身份的约束,说什么话、干什么事似乎不不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在这种思想的怂恿下,“网络人”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淡化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甚至在自我意识的驱动下,逞一时之能,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2010年2月20日,发生在山西的地震谣言事件就是一例。地震谣言导致太原等6个地市成千上万的居民在寒风中滞留5个小时以躲避地震。警察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散布谣言的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其动机只是“闹着玩”。
  三、网络信息时代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引入“双主体”的工作理念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南京大学段京肃教授首先提出了了“双主体”理论,认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受传者和信息的传播者一样都深刻影响着传播的效果,都应该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教育活动的控制者,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最终成效,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他们作为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器”,那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引进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教育客体”模式,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凸现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对等。而网络时代学生更加崇尚的是自由、平等交流,适应这种思想引入双“主体”模式,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放在的平等的位置,自然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了深层次的亲和力。第二,调动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可以平等、民主地共同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必然增强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把他们从一个被动接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寻找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去面对社会。
  (二)构建先进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新闻宣传网、学生工作网、共青团网站以及和思政相关的部门网站,承担了部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由于这些网站不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针对性较弱,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必须整合网上资源,共同构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旗帜鲜明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库,进行一般的网络讲座和辅导;建立聊天室、bbs论坛,了解和收集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同时,要从增强影响力着手,把大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来。如根据青年学生的兴趣特征,充实网络信息的内容,使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做到服务大学生、凝聚大学生、吸引大学生。再如针对学生渴望思想交流的特点,网站的管理者可以主动设立议题,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各种思想碰撞,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建立良好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
  具有反馈的传播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想要获得良好的转播效果,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良好的反馈机制是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手段,可以让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已经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馈机制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如开设网上论坛、校务信箱、飞信群、qq群等。但这些沟通信息方式已经广泛存在,关键在于改变思路,尽快建立一套完成的工作机制,让这种借助网络新媒介的反馈沟通方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要作到这一点,关键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术的培训,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教师不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要转变角色,学会使用平等身份、网络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否则,肯定不会被学生接受。
  (四)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媒介信息的分析解读能力、批评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为个人服务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国外由来已久,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造成青少年媒介知识较为贫乏、媒介素养较低的局面。在网络等新媒介的浪潮袭来时,大学生因媒介素养缺失带来的困惑是显而易见的。信息量太大让他们无所适从,信息互相抵触让他们感到真假难辨。网络舆情、网络道德、网络有害信息、网络不良舆论导向等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构建和谐的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让参与的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有深入的认识,提高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明白哪些信息是客观的,哪些信息是虚假的;哪些信息高雅的,哪些信息是低俗的;哪些价值观是主流的,哪些价值观是非主流的,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树立起自我警示、自我教育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传播规则、道德、方法、技巧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使用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式在新媒介上进行信息传播活动。
  四、结语
  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媒介形式,更是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网络延伸,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并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带来的各项优势,通过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