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以网络为媒体的人际交往的发展,网络语言(cyber-language)应运而生,并对我国的现代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使用和规范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对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及特征进行分析,对如何规范网络语言提出了相应意见。
【关键词】网络语言 特点 规范
自从1994年4月20日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至今,中国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并快速应用普及。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凭借其传播形式的特殊性,使中国的现代语言在网络中逐渐发生变异,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迅速席卷网络,并且伸到现实社会中:“恐龙”、“酱紫”等词汇逐渐走进学生的作文;“粉丝”、“pk”等词汇开始见诸报端;就连向来最严肃最正统的教科书,都被改编成“q版语文”而占据畅销书榜首。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正在冲击着中华民族的现代汉语体系。台湾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地‘欧化’,其二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规范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符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因此,网络语言成为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语言载体。Www.133229.cOM2001年6月,我国第一部专门收集网络词汇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出版发行,这表明网络语言已经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
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从古至今,语言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促使了新的交际方式的产生,即以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键盘输入、屏幕显示文字而实现的人际交流的方式。由于在网民的网络交际中,信息的传达是首要目的,因此语言是否符合规则退而求其次,因此网民在网络语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便捷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态——网络语言由此产生。具体来说,网络语言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数字型
网民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字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数字型网络语言。数字型网络语言大体分三种:(1)数字与汉语谐音,如“9494”表示“就是、就是”;“5131420”表示“我一生一世爱你”;“4242”表示“是啊是啊”。(2)数字与外语音译。如“88”表示bye-bye;“3166”表示“撒优那拉”(日语再见)的意思。(3)数字自身内涵,即数字的组合表示某种意义。如“286”表示“脑子笨”;“11”表示“单身”等等。这些数字化语言看似简单,但意思丰富,效果出人意料。
(二)字母型
用英语字母代表汉语的意思,形成字母型网络语言。具体形式分三种:(1)用汉字声母代替原来的汉字,如“gx”表示“恭喜”;“pf”表示“佩服”;“xdjm”表示“兄弟姐妹”。(2)英文缩写,如“omg”是“oh my god”;“btw”是“by the way”的意思;“vg”代表“very good”。(3)谐音缩写:如“cu”表示“see you”;“3x”表示“thanks”;“hau”表示“how are you”等等。字母型网络语言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简洁易懂,便于交际的优势。
(三)符号型
网络中双方只能以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看不到彼此的表情和动作,因此网民创造出具有感情色彩的符号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如“:-)”表示微笑;“t t”表示流泪;“^_^”表示心情高兴;“=”表示“等”……这些丰富的符号形象、生动,弥补了网络交际的不足,增强了网络交流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创新型
网民们在网络中不断的发明创造出一些创新型的网络语言,这类语言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可分为四类:(1)旧词新义,即把汉语中的普通词汇在网络语境下赋予新的意义。如“坛子”表示“论坛”;“楼上”、“楼下”在网络论坛中帖子的上、下部分;“青蛙”指长得不帅的男孩。(2)汉语音译词,主要来源于拼音输入法产生的同音字词。如“大虾”指大侠,即高手的意思;用“野猪”表示“业主”;“油墨”指幽默;“鸡冻”是“激动”的意思等等。(3)外语音译词,网民在音译选取生动有趣的汉字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如把e-mail译作“伊妹儿”,“i love you”译成“爱老虎油”;“homepage”称作“烘培鸡”。(4)新造词汇,网民根据汉语词汇中的字义或者字形引申出来的具有新意的网络词语。比如“呼呼”指睡觉;“菜鸟”指水平不高的新手;“走召弓虽”表示“超强”,最近流行的“囧”字,也属于这一类。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出现了一些与现代汉语表达迥异的形式,形成其独特的语言特征。
(一)形式多样
网民在网络交流中,为了提高语言的输入速度,对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重新加工创作,使得网络语言活泼、形象、生动,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打开网络论坛的页面,看到的是汉字、数字、符号、字母等各种符号形式杂糅使用,而且越是形象生动的语言、越是言简意丰的语言符号使用频率越高,如“顶”、“雷”、“gg”、“88”、“:)”、“:(”等。这种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可以增强文字传达的信息内容,并且直观、幽默地表明使用者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当然,最大益处是能够适应网络交流的时效性要求,输入简便快速,能用最少的时间来表达最为丰富的信息,充分挖掘和利用符号来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形态另类
网络传播的时效性要求网民在交流时信息输入必须快速完成,因此网民在长期使用网络过程中创造出了缩写的形式,一切从简、言约意丰成为网络语言发展的原则,因此短促代替了冗长,用缩写代替了原词,这就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形态另类,打开任何一个网络论坛,看到的都是另类的语言符号,如“囧”、“槑”、 “o.o”等,有人戏称网络语言是“火星文”。另外,由于汉语中同音、谐音词的大量存在,加之网友多使用的拼音输入法,重码率高,因此在文字输入中难免会出现错字别字,只要能读懂理解就不予纠正,于是产生了“鸡冻”(激动)、“油菜”(有才)等网络语言。这种另类的书写对现代汉语构成了冲击,但由于其已经被广大网民所认可和接受,所以一直在网络中流行着。
(三)文字口语化
汉语是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的符号系统,书面语言大多以形、义为主语音为辅,网络语言虽然是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的语言符号,但并不属于书面语,因为在网络交流中,有时仅根据文字的形义无法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往往必须借助语音的协助才能理解其意义,以读的方式才能明白语言符号所要传达的内容,比如“斑竹”(版主)、“酱紫”(这样子)“7456”(气死我了)、“3q”(thank you)……这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得到网民的认可,被广泛流传,进而形成了网络语言的口语化特点。另外网络传播的特点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口语化特征,论坛中发帖讨论的语境其实与人在现实中谈话辩论的语境极为相似,因此在网络中,我们几乎看不到逻辑严谨、句式整齐的语言。
三、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语言的发展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表现形态,但是也对传统的现代汉语产生了冲击。网络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规范的地方。对于语言的变异,一概吸收或一概拒绝都是不妥的。正确的做法是加以区分:对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积极的变异,要加以吸收;对不利于语言发展的消极的变异,要加以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网络语言有其产生环境的特殊性,它是基于网络的独特的语言类型,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现在出现的某些不协调现象是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应该会朝着更良性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一位语言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汉语在网络空间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首先,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规范语言。对于网络言语的滥用情况,有关部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引导网民,宣传规范使用语言的必要性,必要时可以制定相应法规,强制规范地使用语言。2006年3月1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是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意味着“青蛙”、“恐龙”、“pk”这些词汇彻底与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新闻报道“绝缘”。
其次,建设网络文化加强网络语言自律。网络传播中的时效性、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语言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容易失范。这就需要在网络语言的规范中强化政府的作用,比如建立强势的、规范化的语言网站,强化网民的网络语言规范意识;同时及时掌握网络语言的发展动向,对网络语言加以引导,从而加强网络语言的自律,使网民自觉遵守网络语言的使用规范。
再次,实时监控管理净化网络语言环境。针对网络语言中的不健康信息,网络的监管人员在技术上应严格执行“把关人”角色。例如在网站的论坛中设计网络语言监控软件来过滤不规范词语。这种技术过滤,可以实时发现网络语言中的错误、低俗的词语,并及时清理删除,避免其在网络上继续传播造成不良影响。通过监控手段,可以有效的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有利于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在上网人群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30%。”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网络语言与规范的现代汉语的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对规范的网络语言。避免让网络语言影响到学生对传统现代汉语的学习与掌握。
总之我们应当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通过切实可能的途径促使这种新兴的网络时代的语言形式,能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15.
[2]姚玉成.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j].中国妇女报,2000,24(3).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ic.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