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网络语言符号的形成及传播特征

2023-12-08 15: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应用也更加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传播,人们为了在网络上交流感情和传达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于是便形成了特别的网络语言符号及网络传播方式。本文就对网络语言符号的形成以及传播特征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符号的形成 
  意译。网络术语特别是专业术语形成的基本方法就是意译。因为以前在中国汉语中没有能够与其对应的词汇,自译让人难以理解,所以要创造一些新的词汇。比如说网页、下载、域名等。人们对这些语素并不陌生,因此,将外来术语与它们结合后的词语对应时,人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不易发生一些误解和混淆的情况。 
  自译。自译就是以原词的表面意思为依据,用汉语中已经存在的词语或新造一些词语与之相对应。能够表现出原来词语的意思和特征。比如说网聊、上大学及冲浪等。这些本已存在汉语中的词语,但是在网络中,它们的意义就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比如说冲浪,在网络中并不是说在海上冲浪,而是指在网络中的一些行为。 
  音意兼顾。在网络术语中很少有能做到音意兼顾的,因为网络术语毕竟是有限的传播范围,而且使用者大部分都是有较高层次知识的人,对于外语汉化,他们的要求并不高,甚至会用原词。比如说奔腾、黑客、雅虎等,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译名。黑客一词原来是指比较迷恋电脑。擅长编制程序的人。如果将这个词语自译。不仅会显得生硬杲板,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将它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用“黑客”一词,则将不速之客,并且是暗中而来的形象充分表达出来了。 
  纯粹音译。只是纯粹地音译在网络语言符号中是比较有限的,使用这种方式的大多是一些计量单位和版本名称的表示。比如说波特一词,就是音译而来,它的意思是信息传播的速率。比特,原词bite,是对电脑信息最小计量单位的表示。 
  符号词语。符号词语与其它的一些网络词语不同,它不是通过变化词义或引申和谐音等来表达意思,不能上正式台面,它表达意思是通过一些不一样的组合。这种方法代替了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能力,在网络语言中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而且这些符号大部分是表情符号。比如表示吻就可以发一x,非常生气就可以发一7,等等。 
  其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形成的网络用语,其中就是一些原来的英文形式,因为没有必要将其翻译成汉语,保留英文形式更为妥当。还有事谐音转写,其中一共包括汉字、数字以及混合谐音三种。还有一些是缩略词语,它是现代英语词汇简化的趋势,特别在网络术语中,缩略形式更是常见,因为这种形式符合了当今社会对信息传递快速、简便的要求。 
  网络语言符号的传播特征 
  生动有趣。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就是网络语言符号,人们使用网络交际时,一般都是以平和放松的心态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另外,创造网络语言符号以及使用它们的人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特点是具有智慧和活力,交流中轻松而又机智,而且對诙谐幽默的语言符号比较青睐。对这种风格有着充分体现的有“脸谱符号”,还有一些网虫、美眉和大虾等,都非常的生动有趣。 
  简洁方便。网络语言符号是在屏面上体现的,它的书写形式及话语形式都体现了它的简明性。尤其是人们上网交流时,希望交流的速度能够和口语交际差不多。所以自然就出现一些简化手段,其中包括,词语音节的压缩,书写符号的更换。从输入程序上来说,英文字母比汉字更加简便,英文的缩略形式要比汉语单词简单很多,所以人们更喜欢用英文缩略形式。总得来说,在能够进行正常沟通的情况下,对键盘上的符号进行充分利用,而且要使在键盘上的操作简化,所以数字和标点符号在网络语言中能够被赋予特殊含义。 
  形式多样。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多元化,而多元化的语言符号形式又由多元化的思维创造。网络语言中的汉字、字母、数字及标点等都可以形成有独特内涵的语言符号。这种新兴的语言符号是极具个性的,而不再拘泥于以往书面语的规范,只要能够保证正常交流,各种可用资源都可以被使用,将它们组合形成想要的词汇,这也体现出了它的随意性。 
  语义多样。在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语法都比较稳定,而词汇则有着较『央的发展和变化。基本词语是词汇的核心,在词汇中相对稳定。而一些比较活跃和多变的外围部分包括一些新词、新语及外来词语等。和基本词语比起来,新词新语给人一种比较轻松的感觉,也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追求。网络人群的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一些新鲜、丰富的词语总是能被他们不断地创造出来,而且会很快传播起来,这些词汇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语言符号也在不断发展和应用。当代人们交流沟通和获取信息时,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就是网络语言符号。对于网上不断出现和发展的语言符号,我们要以从容轻松的态度去面对,同时也要注意一定的规范,从而使网络语言符号更好地形成和发展。 
  (作者单位:中山纪念中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