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招聘流程

2016-08-04 13: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已经将计算机网络招聘作为主要的招聘手段,但是由此得到的大量数据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其价值大打折扣,反而带来了简历筛选效率低下及岗位匹配度低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大数据在简历收集阶段的应用,为企业招聘系统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当今,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就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分析数据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于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领域,而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则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招聘环节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端,对企业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招聘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网络招聘成为主流。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求职简历数量的巨大,使用传统的网络招聘反而会造成简历筛选效率的低下,岗位匹配度低,招聘有效性很差。

 

  本文着眼于网络招聘流程的简历收集阶段,意图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其中,为网络招聘简历收集阶段的优化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大数据与网络招聘

 

  目前大数据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定论。一般来说,大数据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随着各界对大数据应用的普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呈现纷繁不已的状态。但总体看来其基本处理流程基本一致。如图1

 

  图1大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网络招聘是指利用IT网络技术完成人员招聘工作的过程。具体而言,网络招聘是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职位需求与招聘信息的过程;是求职者借助网络平台应聘求职的过程;是第三方网络品牌招聘求职信息的过程。

 

  在网络招聘流程中,招聘人员要经过简历收集、简历筛选和候选人考量三个阶段开展招聘工作。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网络招聘均处在初级层面,仅仅利用网络发布招聘信息,人力资源部门对收到的简历与岗位描述进行初步比对筛选后,采用面试应聘等传统方式进行最终决定。

 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招聘流程

  二、利用传统网络招聘方式收集简历存在的问题

 

  网络招聘具有覆盖范围广泛、招聘成本低、服务方式便捷、招聘流程清晰等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传统网络招聘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如下:

 

  (1)只关注招聘人员的需求,招聘有效性差

 

  传统的网络招聘中通常都是招聘部门与用人部门协定,根据用人岗位要求发布招聘信息,然后有需求的求职者向网站投递简历,等找到工作之后就不再关注网站了。目前多数网络招聘只是单方面关注招聘人员需求,没有注重用户体验,导致网站用户黏度很低。

 

  (2)招聘对象受限,只能招到主动求职者

 

  按传统网络招聘流程,由企业根据需要发布招聘信息,看到信息的求职者投递简历,如此而来,企业招聘的对象都是那些主动寻找工作机会的人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社会中存在大批人对自己的工作较满意,但面对好的机会也会选择更换工作,其中有很多人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然而企业想要招聘这类被动求职者的渠道却很有限。

 

  (3)大量简历加大了筛选工作量

 

  随着网络招聘的流行,更多求职者采用网络的方式来求职。这意味着若继续运用传统网络招聘方式,企业面临的简历数量将无比庞大,后续的简历筛选工作量很大,获得的简历与所需岗位的匹配度也不高。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招聘简历收集阶段的优化改进

 

  ()简历社交网络招聘,提高数据源的有效性

 

  企业利用传统方式只能得到被动求职者的简历,缺乏与求职者的互动,极大地降低了两方匹配的有效性。

 

  社交网络是人们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的网络在线社群。如果将网络招聘与社交相结合,搭建社交网络招聘平台,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增加用户黏度,减少无效应聘数量。

 

  ()设定条件搜索目标对象,线上与线下结合,突破招聘局限

 

  针对招聘对象受限问题,招聘企业可在简历搜集阶段通过在招聘平台设定包括年龄、性别、工作经历、好友关系等在内的搜索条件,将符合条件的人筛选出来招聘的考量值,搜索出来的人除了主动求职者外还有被动求职者。除了线上招聘途径之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内部员工推荐这一线下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减少招聘部门人员的工作量。

 

  ()采用差别方式来获取数据

 

  为了减少筛选数据的工作量,企业可以有差别的发布招聘信息,根据不同岗位人员要求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获取数据。

 

  对于基层一般性的职位,可以采用撒网式的方式,直接发布信息,借助社交媒体保障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有效。而对于中层以上的职位,可采用储备式的方式。将所需的目标人才纳入自己的人才库中,增加与目标人才的互动和联系,形成情感联结,当相关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以直接与目标人才沟通。

 

  作者:张俊艳 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6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