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探讨期刊编辑的责任

2015-12-18 11: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参与的群体规模庞大,显效时间短,涉及人类生活层面广泛,它不仅危害网络空间,也联动社会左右现实生活,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有组织的实体威胁社会稳定局面。因此,大众媒体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作为期刊编辑,不能盲目的跟风、炒作,而要行使好作为把关人的责任。在网络一面倒发生群体极化现象时,要力挽狂澜,有意识的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疏导偏激的言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 网络舆论; 破窗效应

 1 网络极化现象与话语权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他的著作《极端的人群》中,将群体极化现象定义为“进行讨论的一个群体的成员通常到最后所采取的立场,与讨论前成员所持有的倾向总体相同,而且更为极端。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极化。”[1]

  网络极化的群体不仅限于活跃的网民,借助于口口相传也吸引很多不接触网络的非网民的关注。而且很多热点的网闻,更吸引了大众媒体的关注,大众媒体的参与,不仅吸引了非网民的关注,更加剧了网民的关注热情,客观上助推了群体极化程度的加剧。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这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效应”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1]

  网络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由于网络匿名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心理。所以造就了敢于第一个砸破玻璃的人。而网络这个平台,又从不缺乏围观者,于是更多的人,则如看到血肉的蚂蚁,一哄而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水军”。他们为了利益而存在,不仅成为率先打破玻璃的的人,并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促成或加剧极化现象的发生。当网民为网络这个舆论平台为草根一族提供了公平的话语权而欢呼时,该警惕地确认一下,时至今日,究竟是谁掌握着网络的话语权。掌握网络的话语权就意味着言论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为此,需要大量的点击率、回帖、转发。而网络推广公司利用旗下的水军操纵了高点击率,海量回帖和转发。庞大的水军能够因一句无厘头的话在瞬间促成网络群体极化。不能否认,网络推广公司以利益驱使水军掠夺了网络话语权。

2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破坏性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赤裸裸地暴露着人类内心的欲望,撕毁了因羞耻心而遮遮掩掩的伪装。极化现象给了群体肆无忌惮的勇气。网络上充斥这大量恶俗报道,猎奇、刺激和低俗的娱乐信息大行其道,为了追求轰动效果,不惜以诋毁他人、揭露人隐私的方式来吸引人的眼球。而寂寞、无聊的围观者,网络上随波逐流的人,正在敲响文明的丧钟。

   小三、二奶炫富,蛊惑人心的言论在社会蔓延无疑会将社会道德文明观念引向歧途。没有完善自控能力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咒骂老师或家长。网络炒作伤害了网民的善意,透支着社会诚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涉及面广,庞大的网民数量,便捷的获取信息方式为极化现象提供了数量保证,成就了惊人的极化速度。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第一神贴”。“贾君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走红于网络堪称是一个奇迹。互动媒体公司CNET2010年8月26发布互联网重要事件爆料:贾君鹏事件波及了全世界公众3200家公共媒体,受注人群将近20亿。

   Qq与360的网战被称为3q大战。马化腾表示:“不到3天2000多万用户感染扣扣保镖,并且每天过1000万速度增长。”“即使是只有2000万用户被劫持,QQ每个用户平均有40个好友,这也意味着360公司可以通过2000万用户影响8亿人。这是很恐怖的事情。”

   最值得重视的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联动现实社会。躲猫猫事件,重庆出租车罢工事件,人肉搜索事件等,都是联动现实社会的经典案例。人肉搜索,将网络上虚幻的人物和现实中真人相对应,公开身份,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压力。加剧网络极化的程度,在网络内外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舆论风暴。

   若群体发展成为稳定的实体,他们将变得危险。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大多是客观上由某些临时因素引起的,是短暂的。然而一旦群体发展成为有组织,有行动规范的实体,他们将变得危险,成为社会文明有序发展的阻力。例如,虐待小动物团体,色情产业链,网络推广公司等。

  

  

  笔者总结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模型。网络群体极化事件有客观发生,有个人或团体独立炒作,也有借助推广公司炒作。客观发生的事件中,有网络上引发的事件,也有现实社会发生的事件在网络暴露出来,这两种情况都要经过网民的传播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这个过程中网站对信息的放大——标题着重显示,信息置顶、置首页或弹出宣传——促进了网民宣传,但网站并不是直接促使群体极化。只有网民认同网站信息,买网站的账,对信息加以点击、回帖、转发才能促进群体极化。另外,网民对信息的关注、传播,也会促动网站对信息的关注、放大,网民和网站之间有个相互作用。

  人为炒作的信息中,个人或团体独立炒作和客观发生事件一样,发生群体极化都要经过网民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推广公司,借助水军宣传能够直接促成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水军掠夺了看似公平的网络话语权。

  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如果不断有冲突或新的情况产生作为言论支点——矛盾激化,发布网络通缉令,网络舆论引导人暗示等——那么将促使极化现象加剧。同时,网络舆论引导人此时能发挥重要作用。网络舆论引导人有计划的宣传、推进,能够从主观上提供言论的支点,促使群体极化加剧。群体极化不断加剧,个体更具主动性导致群体失控,极有可能联动现实社会。而此时,大众媒体的报道,必然对现实社会产生直接影响。而现实社会的联动必将反过来促进网络极化现象的加剧。

  若群体极化事件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导致某些个人和团体有利益可寻,那么将促进有组织、有行动规范的实体形成。而这种实体必将产生网络舆论引导人,不断加剧群体极化,再次作用于现实社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 环。

  3 期刊编辑的责任

  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模型可以看出,大众媒体报道对极化加剧,是否联动现实社会,并形成有组织实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期刊编辑,应该本着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当好舆论把关人,做好舆论引导人。不能为了吸引读者,扩大销量而盲目跟风,炒作网络热点。

  媒体谋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大势所趋,在网络的冲击下,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吸引受众,一些媒体把社会效益放下,追逐网络热点,炒作新闻。网络上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甚至捏造的虚假信息,被媒体不经查证就跟风发布出去,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媒体不仅仅是一个盈利的企业,它是喉舌。在享有话语权的同时,必须肩负起随之而来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媒体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媒体要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受众趋向正常的审美取向、价值取向。媒体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服务。

  作为一个期刊编辑,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尽早判断出可能发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事件。群体易冲动,失去理智,易被煽动,作为期刊编辑,要掌握群体心里,采用合理的方法,借助媒介的力量及时疏导群体过于偏激的言论,将群体极化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树立期刊媒体的形象。

  作为期刊编辑,要敢于同不正当的网络极化现象的网络舆论煽动者展开论战。把客观、正确的意见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清事实,冷静面对问题,不被利用。引导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走向,让它发挥正面积极作用。

  期刊编辑,针对一些恶意炒作的事件,要积极开展调查,及时给予解释、澄清。对于恶意炒作促使群体极化的行为,只要有权威人士站出来及时给予合理的解释,将真相呈现在群体面前,群体便会渐渐散去,事件很快会被冲淡,群体极化现象也就随之而终结。

  例如,2011年3月,日本九级大地震,引发了我国内地抢盐热。不良盐商利用网络疯传海水被污染,食盐将短缺,碘盐防辐射等消息,以次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不够理性的网民再一次成了信息炒作的传播者和受害者。但这次事件,大众媒体很快作出反应,发出辟谣消息——我们食用的主要是矿盐,海盐短缺对食盐供应影响不大,碘盐并不能起到防辐射的作用等。大众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及时稳定民心。政府加大食盐供应,并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很快解除了此次群体抢盐风波。

  这是大众媒体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采取的有效措施。作为期刊编辑应加以借鉴。期刊发稿周期长,及时性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弱。但编辑可以发挥期刊特点,更加全面深入地剖析问题,引导读者辨明是非,并让读者增加识别能力,避免被别有用心的团体和个人所利用。

  总之,期刊编辑要认清自我的价值和责任,增强自律学习能力,加强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克服浮躁心态,树立期刊的正面形象,并为维护网络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 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E·A·罗斯.社会控制. 秦志勇,毛永政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 [美]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梁永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 丁德良译. 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6] [美]凯斯·桑斯坦.极端的人群. 尹宏毅,郭彬彬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