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浅析IP地址和以太网MAC地址之间的关系

2015-11-07 10: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根据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绑定进行本地计算机管理。

关键词:ip地址;MAC地址;地址绑定
引言
  众所周知在现实的生活中,身份证号码——唯一标识我们每个的专属ID号,人们可以改变你的住所地址,但是唯一标识你的身份证号却不能随着你地址更改而更改。在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概念,但用来唯一标识计算机的MAC地址这个专业术语却很少被人提起。
1 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
  在组建计算机局域网络时,人们都知道IP地址只要规划合理,你可以任意更改IP地址。修改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在对应网卡的TCP/IP协议上双击一下然后修改参数就行了。那么MAC地址是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IP地址和以太网MAC地址的异同。在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7层网络协议参考模型中),第二层为数据链路层(Data Link)。MAC地址就位于这里。我们也将其称为物理地址、硬件地址或链路地址,其由网络设备制造商生产时写在网卡硬件内部。IP地址与MAC地址在计算机里都是以二进制表示的,IP地址是32位的,而MAC地址则是48位的。MAC地址的长度为48位(6个字节),通常表示为12个16进制数,每2个16进制数之间用冒号隔开,如:08:00:20:0A:8C:6D就是一个MAC地址,其中前6位16进制数08:00:20代表网络硬件制造商的编号,它由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分配,而后3位16进制数0A:8C:6D代表该制造商所制造的某个网络产品(如网卡)的系列号。只要你不去更改自己的MAC地址,那么你的MAC地址在世界是惟一的。
2 MAC地址的作用
  IP地址就如同网吧中的电脑,而MAC地址则好像是用电脑的人,网吧中电脑既可以让甲用,也可以让乙用,同样在计算机网络中一个节点的IP地址对于网卡没有要求,基本上任何厂家都可以用,也就是说IP地址与MAC地址并不存在着绑定关系。计算机具有流动性,正如同人可以开不同的汽车道理一样的,人的流动性是比较强的。汽车和人的对应关系类似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例如,某块网卡坏了,可以被替换,而无须获得一个新的IP地址。那么一个具有IP地址的主机从一个网络移到另一个网络,可以给它一个新的IP地址,而无须换一个新的网卡。显然MAC地址除了仅仅只有这个功能还是不够的,我们用人类社会与计算机网络进行类比,通过类比,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类似之处,更好地理解MAC地址的作用。那么无论局域网、广域网中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最终都体现为将数据包从某种形式的链路上的初始节点出发,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最终传送到目的节点。数据包在这些节点之间的移动都是由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负责将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上来完成的。其实人类社会和网络也是类似的,试想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甲要捎个口信给丁,就会通过乙和丙中转一下,最后由丙转告给丁。在计算机网络中,这个口信就好比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数据包。数据包在传送过程中会不断询问相邻节点的MAC地址,这个过程就好比是人类社会的口信传送过程。相信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3  MAC地址的应用
  身份证在日常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但到了有的关键时刻,身份证就是用来证明你的身份的。例如你要去乘飞机,这时必须用到身份证。那么MAC地址与IP地址绑定就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本人携带自己的身份证去做重要事情一样的道理。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止IP地址被盗用,就通过对网络设备简单的处理——交换机端口绑定(端口的MAC表使用静态表项),可以在每个交换机端口只连接一台主机的情况下防止修改MAC地址的盗用,如果是三层设备还可以提供:交换机端口/IP/MAC 三者的绑定,防止修改MAC的IP盗用。一般绑定MAC地址都是在交换机和路由器上配置的,是网管人员才能接触到的,对于一般电脑用户来说只要了解了绑定的作用就行了。比如你在校园网中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换到另外一个宿舍就无法上网了,这个就是因为MAC地址与IP地址(端口)绑定引起的。
4 结束语
  本文从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MAC地址的作用、MAC地址的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了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的关系及如何利用以太网MAC地址与IP地址绑定来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美)Gary Govanus . TCP/IP 24seven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年3月
[2] 杨雅辉 . 网络规划与设计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6月
[3] 邵必林 段中兴 边根庆.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年5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