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实验室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015-10-21 09: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旨在通过对现在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识别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于winsock技术的特点,找到一种适合winsock技术的移动设备识别监控系统的设计,使之能够提高实时多媒体业务在无线分组网络中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winsock;监控系统
1 引言
  USB ,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通串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是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USB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USB是在1994年底由英特尔、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1997年,微软在WIN950SR2(WIN97)中开始以外挂模块的形式提供对USB的支持,1998年后随着微软在Windows98中内置了对USB接口的支持模块,加上USB设备的日渐增多,USB逐步走进了实用阶段。
    如今USB存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几乎成为电脑的必备配件。同时随着人类信息化步伐加快,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在安全领域,计算机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是矛盾对立的,越是容易使用的系统其安全性也就越差,而安全性高的往往会限制人们一些正常使用。USB移动存储设备以方便携带、存储量大等优势,极大方便了现代人的信息生活。计算机安全问题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制约计算机更快发展的瓶颈。随着INTERNET的普及,网络安全,PC安全一直是计算机用户和制造企业的关注的首要目标。从前阶段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影响和破坏力可以看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隐蔽。其中有很多是通过计算机外接移动设备得以传播和散步的。因此对于移动设备的安全性也是现今的各杀毒软件企业工作的首要目标。
2,研究内容
1、项目的训练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深刻了解和学习USB接口技术和vb程序设计,深入探索实现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展目标的实践模式和策略,增加我们在计算机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和信心。培养我们参与、互助、合作、竞争、交往等道德观念和现代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我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并通过亲自参与小组策划、设计、制作等活动,接受他人意见,发展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进步。
2、前期准备
  根据课题的实训目标,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前期准备工作包括:
1)制定本课题策划方案及课题研究小组相关的分工合作细则。
2)建立以导师领导的项目合作制,保证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有序运行。
  3)配备必须的设备和器材,包括(电脑、USB移动设备、设计软件等)
  4)收集本项目研究的信息素材和实用案例,确保课题研究可靠性与可行性。
3、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
  为加强对本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切实保障研究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由院、系领导的、导师指导的和小组成员创作设计的课题研究小组,健全课题工作制度,明确课题组成员职责,加强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性、原则性,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导师在设计过程中,提供指导、调控、检查和总结,从理论上概括取得的成果,指导学生写研究报告。
4、实践环节和教师指导
    本课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建立明确的分工职责。
    导师在本课题研究和设计中,指导学生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好项目进程,并及时检查。每学期对学生在开发设计过程中的难点给予辅导,指导学生查阅、调试程序,并设计具有先进性技术的图像展示,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报告和科研论文。
三,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系统采用这种结构有如下好处:
  1.实现视频存储流从前端编码器到后端存储设备的端到端高可靠直存,需要将iSCSI流存储技术融入到前端编码设备,打通前后端的通道; 2. 全网的统一网管,需要将网络通信领域成熟的SNMP网管协议在前端编码设备、后端解码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统一实现,从而通过管理软件能够方便地进行设备状态、参数配置的管理; 3. 业务管理方面,资源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已有监控资源的兼容管理等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需要一个统一的集成管理框架来作为技术上的实现基础; 4. 利用组播技术实现视频图像实况流的低延时、高可靠传送,需要将组播技术融入到编码设备、传输网络、解码设备、客户端软件; 这些技术需求,一方面需要各个产品部件的深度耦合,另一方面,相同的技术在不同部件的实现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架构体系作支撑,以达到无缝配合的应用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达到统一资源接入、业务流高效处理、统一设备管理等园区监控的应用要求。
参考文献:
.IEEE Transaction on Mobile Comput-ing, 2003, 3 (1) :86-9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