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07-02 14: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介绍了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猪蓝耳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蓝耳病;发生;诊断;防控
  
  蓝耳病是猪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养猪业危害较大,蓝耳病的疫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因生猪存栏量的减少而导致肉价大幅度上升,其他副食品也随之涨价,使得消费者“菜篮子”负担越来越沉重[1]。为此,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应对。由此可见,动物防疫工作与每个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乃至政府都息息相关。虽然动物疫情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很难做到准确预见,但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可为以后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开展提供思路。
  1发病原因
  猪蓝耳病在我国发现已有一段时间,但由于“高温病”影响了人们的注意力,且其初始主要表现为流产和不孕,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01年一些地区多发“高温病”,某些局部地区呈现流行状态,才一度引起重视,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学校等相继投入力量进行研究探索,预防控制,但最终对该病的发生原因并未达成共识,出现流感、附红体、伪狂犬、链球菌、蓝耳病、细小病毒病、猪瘟、夏季高温病等说法,并且都找到了病原和依据。“高温病”虽然也有可能是多种病同时感染的结果,但对某一区域而言总会有一种病原处于主导地位,由于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病原,在预防和治疗上呈现各自为政、混乱无序的状态,从而导致2007年各地蓝耳病大暴发。
  2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2]。www.133229.coM该病毒有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呈卵圆形,直径50~65 nm,核衣壳直径30~35 nm,呈二十面体对称,对乙醚和氯仿敏感。病毒在-70 ℃可保存18个月;4 ℃保存1个月;37 ℃保存48 h;56 ℃保存45 min,56 ℃以上完全失去感染力。对酸碱度依赖性强,在ph值6.5~7.5之间相对稳定,高于或低于5.0时,感染力很快消失。
  3流行病学
  该病只感染猪,各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后的母猪可明显排毒,如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外排毒,科学研究表明感染猪在临诊症状消失8周后仍可向外排毒。
  该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饲养更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该病也可垂直传播。公猪感染后3~27 d和43 d所采集的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该病的流行。
  4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系统疾病三大症状[3]。
  根据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症状不尽相同。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有的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临诊症状。
  仔猪特别是2~28日龄吃奶仔猪,感染后临诊症状很明显,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有的仔猪耳部发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成猪双眼肿胀,发生结膜炎和腹泻,并出现肺炎。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等症状。

  5病理变化
  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在感染病毒后48、60、72 h剖检猪,可见腹膜、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部位发生水肿、肺水肿。组织学变化,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壁增厚。流产胎儿出现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
  6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传染性比较严重的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疫苗进行科学免疫[4]。
  6.1猪蓝耳病发生地域的综合防疫措施
  6.1.1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养猪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6.1.2开展紧急免疫工作。从省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看,猪蓝耳病疫情中常同时伴有猪瘟发生,有蓝耳病存在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户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另外,根据各猪场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建议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6.1.3积极做好对症治疗。目前猪蓝耳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可采用下列方法减少损失。母猪分娩前20 d连用数天水杨酸钠,或阿司匹林等抗炎性药物,以减少流产。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喂服氟甲砜霉素或支原净十金霉素,以减少细菌性继发感染。对发病母猪,应推迟发情期配种,对初生仔猪可补给电解质、葡萄糖,对仔猪断奶前后、转群等,按预防量适当在饲料中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及时淘汰、无害化处理无治疗价值的病仔猪。对年龄较大的发病猪,可用安乃近和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6.1.4加强养猪场(户)的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猪体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小饲养密度。经过通风、降温,以改善猪舍环境。调整日粮,对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青绿饲料,提高维生素含量5%~10%(特别是ve可提高100%)、矿物质5%~10%(fe、ca、i、se、mn),同时注意氨基酸平衡。
  6.1.5防止猪群流动。发病期间停止猪只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场内健康猪群应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动,减少疫病的传播机会。
  6.2猪蓝耳病未发地区的综合防疫措施
  6.2.1进行科学的疫苗免疫。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6.2.2种源的控制。严禁到猪蓝耳病区购买种猪或商品猪,规模饲养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
  6.2.3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每2周全场大消毒1次,每周1~2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并改善猪舍的环境。
  6.2.4认真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工作。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根据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程序及时科学免疫。
  7参考文献
  [1] 叶国强,李先囡,叶张利.高致现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0(3):30-31.
  [2] 方小龙,胡向东.猪蓝耳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17,319.
  [3] 杜婧,郭恒,王学林,等.猪蓝耳病防治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2008(5):19-21.
  [4] 李志良,吴彩萍,葛有良.猪蓝耳病防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43-24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