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猪蓝耳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蓝耳病;发生;诊断;防控
蓝耳病是猪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养猪业危害较大,蓝耳病的疫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因生猪存栏量的减少而导致肉价大幅度上升,其他副食品也随之涨价,使得消费者“菜篮子”负担越来越沉重[1]。为此,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应对。由此可见,动物防疫工作与每个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乃至政府都息息相关。虽然动物疫情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很难做到准确预见,但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可为以后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开展提供思路。
1发病原因
猪蓝耳病在我国发现已有一段时间,但由于“高温病”影响了人们的注意力,且其初始主要表现为流产和不孕,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01年一些地区多发“高温病”,某些局部地区呈现流行状态,才一度引起重视,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学校等相继投入力量进行研究探索,预防控制,但最终对该病的发生原因并未达成共识,出现流感、附红体、伪狂犬、链球菌、蓝耳病、细小病毒病、猪瘟、夏季高温病等说法,并且都找到了病原和依据。“高温病”虽然也有可能是多种病同时感染的结果,但对某一区域而言总会有一种病原处于主导地位,由于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病原,在预防和治疗上呈现各自为政、混乱无序的状态,从而导致2007年各地蓝耳病大暴发。
2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2]。www.133229.coM该病毒有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呈卵圆形,直径50~65 nm,核衣壳直径30~35 nm,呈二十面体对称,对乙醚和氯仿敏感。病毒在-70 ℃可保存18个月;4 ℃保存1个月;37 ℃保存48 h;56 ℃保存45 min,56 ℃以上完全失去感染力。对酸碱度依赖性强,在ph值6.5~7.5之间相对稳定,高于或低于5.0时,感染力很快消失。
3流行病学
该病只感染猪,各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后的母猪可明显排毒,如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外排毒,科学研究表明感染猪在临诊症状消失8周后仍可向外排毒。
该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饲养更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该病也可垂直传播。公猪感染后3~27 d和43 d所采集的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该病的流行。
4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系统疾病三大症状[3]。
根据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症状不尽相同。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有的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临诊症状。
仔猪特别是2~28日龄吃奶仔猪,感染后临诊症状很明显,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有的仔猪耳部发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成猪双眼肿胀,发生结膜炎和腹泻,并出现肺炎。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等症状。
5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