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鸡肠毒综合症的流行特点、临床病症和病理变化,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鸡肠毒综合症;发生;防治
近年来,在我国养鸡发达地区,鸡肠毒综合症发生普遍,目前该病呈流行上升趋势,虽然死亡率不高,但造成的隐性经济损失巨大。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流行特点
在养殖发达地区,无论是地面平养还是网上平养,无论是肉鸡还是蛋鸡都普遍存在鸡肠毒综合症,该病多发于20~30日龄的肉鸡以及20~80日龄的蛋鸡,一般地面平养的发病早一些,网上平养的发病晚一些。密度过大、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鸡群多发,症状也较严重,治疗效果较差。饲喂优质饲料发生该病的机会大、症状也较严重。与此相反,品质较低的饲料发生的机会少,症状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2季多发。
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鸡群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精神、食欲正常,仅个别鸡出现排稀薄、不成形、内含没有消化的饲料的粪便[1]。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个鸡群开始腹泻,甚至发生水泻,粪便变得更稀薄、不成形、不成堆,比正常粪便所占面积大,粪便中含有更多未消化的饲料,呈浅黄色或淡黄绿色,有时可见西红柿或鱼肠样粪便。此时鸡群采食量开始明显下降,一般下降10%~20%,严重时可达30%以上。在发病的中、后期,部分鸡出现兴奋不安、尖叫、头颈震颤等神经症状,之后瘫痪、衰竭死亡。
(2)病理变化。WWW.133229.CoM发病初期,十二指肠、空肠的卵黄蒂之前的部分肠黏膜增厚,颜色变浅,呈灰白色,似一层厚厚的皱皮,极易剥离;肠壁也增厚,肠腔空虚,内容物较少,时而见到一些未消化的饲料。发病的中后期,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肠内容物呈蛋清样、黏脓样或柿子样。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3发病机理及危害
该病是由鸡的一种球虫寄生于肠道的黏膜细胞内造成的疾病,常与一些病毒、细菌病混合感染引起,使肠管发炎、肿胀、肠壁增厚和大量上皮细胞崩解,导致肠管分泌和吸收功能下降,使部分鸡只出现营养缺乏、饲料转化降低、生长速度减缓等;上皮细胞崩解后产生的有毒物质蓄积在肠管中引起自体中毒,表现为精神沉郁、昏迷、瘫痪、头部震颤等症状,由于球虫和细菌的大量繁殖,肠黏膜细胞被迅速破坏,导致消化不良,对各种营养物质吸收发生障碍。
4发病原因
(1)小肠球虫的感染。虽然引起该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小肠球虫的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鸡群在20~40日龄时多发小肠球虫,主要是因为球虫在垫料和粪便中卵囊数量明显增多,导致此阶段球虫的严重感染,特别是艾美尔球虫的严重感染是导致该病危害加剧的重要原因。由于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肠黏膜增厚、严重脱落及出血等病变,使饲料几乎不能消化吸收,同时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尽管鸡大量饮水,也会引起脱水现象。
(2)病毒感染。许多病毒感染都可成为肠毒综合症发生的诱因之一。如呼肠弧病毒,它引起的肠炎可损害肠道吸收功能[2]。感染呼肠弧病毒的仔鸡典型症状为发育不良、生长停滞及腹泻等,此外还有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3)肠道内环境的改变。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快速分裂生殖时,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肠黏膜组织分泌大量的乳酸,使肠道内ph值严重降低,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菌群平衡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又由于此时肠道处于厌氧环境,魏氏梭菌、肠梭菌等厌氧菌会大量繁殖,有害菌与球虫相互协调而加强致病性。菌群所分泌的毒素增多,刺激肠道黏膜使肠蠕动加快,消化液排出增多,饲料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消化不良,未消化的饲料随同脱落的黏膜一起排出体外,形成西红柿样或鱼肠样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