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关于构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2015-08-21 0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当代高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内容,我国未来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水平。本文主要从当前形势出发,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讨论,构建符合经济和社会要求的新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社会的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到教学体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证的发放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联系起来,使其教学模式变为了应试教学,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各地区办学条件的不同,使得大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课程无法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也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无法取得更大进步的原因。基于上述情况,如何使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技能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中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为此各高校有必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入手,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
    2. “1+1+X”课程体系分类教学模式
    地区办学水平的不同,使得大学新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办校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办学水平较低的学生的操作能力并不高,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情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机基础教学“1+1+X”的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1”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它是各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第二个“1”也是必修课,在计算机基础之后开设,它需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而选择的课程,如理工科的学生应选择“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文科的学生应选择“数据库技术与应用(Access)”;医学类的学生则应该选择“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FP)”;“X”部分则是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如网络技术、计算机程序基础、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由于“X”中所涉及的课程为选修的,因此可以将其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学习。 当然,要将这种模式落实都实处,完善的选课制和学分制等就是必要的保障。
    3.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3.1 依据学科特点重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学科特点进行必要的重新组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实施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其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予以区分对待。例如,对数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经管类的学生可以利用就计算机中统计部分进行重点介绍;艺术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其艺术,设计一些精美动画、图片等,从其专业教学增加其对计算机的兴趣。
    3.2  多种教学模式并存
    基于课程、章节的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方法的针对性。例如,对于那些知识点比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和学生一起通过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那些比较枯燥的知识,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以任务为活动中心,以问题动机为驱动,通过积极主动获取学习资源来达到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目的;大作业创作法则是教师通过大作业的形式,如各种比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计算机知识自主设计,独立完成,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3 发展网络化教学平台
    网络化的发展使得教学平台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目前“网络化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了大学教学的一种趋势。基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电脑是,要利用这些电脑,以及现有的网络资源来解决计算机基础教与学的矛盾,网络化教学平台就成为了最直接的 解决途径。建立和发展网络化教学平台,如在校园计算中心网站上设置资源共享区,或安排一些课程的交流区,将大家比较关注的计算机基础问题拿到教研室会上集中进行讨论,以便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新型教学模式
    4.1 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上机实践能力。因此,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以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2 建立一支高素质,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
    在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难度、深度和强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明显提高,这就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中去,如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教师的在岗培训和在职深造。另外,还可以将其他院校中的有效计算机教师请进高校中,以扩大教师队伍。
    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在教学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师专业上的互补与协作,从而造就一支具有高索质教学水平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队伍,保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顺利进行。
    4.3 针对学生的差异,建立评级考核系统
    计算机教学质量是各高校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高校都针对其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方式。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情况可以千差万别,对于这些情况就需要各高校能够区别对待。例如,在一些少数经济情况比较发达的省份,通过国家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式高中毕业生必须完成的,而对于大多数经济情况不佳的地区,往往只开设相关的课程,却没有具体的考核要求。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先进行一次摸底测试,以便有针对性的讲授。待相关课程完成后,可以采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有关计算机基础的成绩进行评定应,如上机考核侧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了解,平时考核侧重于对规范的遵守与否,笔试考核则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之间的差异带来的对整个教学的影响。   
    5. 结束语
    面对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我们更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提高高校大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悉程度。尤其是高校中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对他们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人们使用计算机的程度,以及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为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实现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其所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一目标也是当前高校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郭艳光,闫丽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5):145-148.
[2]赵艳君.基于“2+X”课程体系分类教学模式研究与多元化教学平台设计.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国良,冯博琴,张龙.抓住实施“质量工程”机遇,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中国大学教学,2008,(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