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通信论文

一种快速编码的半随机LDPC码构造研究

2015-07-20 09: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准双对角线结构来构造半随机LDPC码奇偶校验矩阵的方法,在IEEE 802.16e标准LDPC码的基础上,对基础矩阵[Hb]和扩展因子[z]的大小不作任何具体限制,可以更加灵活地实现不同码率和码长组合的编码设计。采用这种方法构造出的是一种混合结构的奇偶校验矩阵,矩阵的左半部分是随机构造的基础矩阵,能够确保编码的优异性能;矩阵右半部分采用准双对角线结构,确保了编码的低复杂度。这种构造方法面向快速迭代编码,可以不经高斯消元由校验矩阵[H]直接编码,在大码长高速率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译码性能。本文以(16 384,8 192)LDPC码为例进行验证,并给出快速编码算法,以期在LDPC译码器设计中实现低复杂度和高速率。
  1 准双对角线结构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
  定义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H]大小为[m×n],信息比特长度[k=n-m。]定义基础校验矩阵[Hb]大小为[mb×nb,][Hb]中的元素对应于[H]的子矩阵[P,]则[H]可以表示为:
  [H=P0,0P0,1P0,2???P0,nb-2P0,nb-1P1,0P1,1P1,2???P1,nb-2P1,nb-1P2,0P2,1P2,2???P2,nb-2P2,nb-1??????Pmb-1,0Pmb-1,1Pmb-1,2???Pmb-1,nb-2Pmb-1,nb-1]
  式中:[Pi,j]是一个[z×z]大小的循环单位矩阵,或是一个[z×z]大小的全零矩阵。[Hb]中的元素扩展后得到[H。]此处,[n=nb×z,][m=mb×z,][z]表示扩展因子。扩展时,将[Hb]中的“1”用一个[z×z]大小的循环单位矩阵[Pi,j]替换,将[Hb]中的“0”用一个[z×z]大小的全零矩阵[Pi,j]替换。
  通常循环单位矩阵[Pi,j]都是由单位矩阵简单地循环右移得到的,不同的循环右移矩阵可以用不同的移位步数来表示,得到归一化的基础校验矩阵[Hbm,]其大小和二进制基础校验矩阵[Hb]相同。[Hb]中每一个“0”用“[-1]”替代,表示一个[z×z]的全零矩阵;其中的每一个“1”用一个非负整数的循环移位次数[Pi,j]表示。这样归一化的基础校验矩阵[Hbm]可以直接扩展为奇偶校验矩阵[H。]
  [Hb]可以分成两部分,写成[Hb=[Hb1Hb2]]的形式。其中:[Hb1]表示系统比特部分,尺寸为[mb×kb,][kb=nb-mb;][Hb2]表示校验比特部分,尺寸为[mb×mb。][Hb2]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hb]有奇数的重量,[H′b2]是一个双对角线结构,第[i]行第[j]列的矩阵元素满足[i=j]和[i=j+1]时为“1”,其他时候均为“0”。
  [Hb2=hbH′b2=hb0hb1?hbm-110111??1101]
  式中:[hb]有固定的[hb0=1,][hbmb-1=1]及[hbj=1,][0  下面,选定[12]码率的(16 384,8 192)LDPC码采用上述准双对角线结构构造出它的奇偶校验矩阵[H。]首先设定扩展因子[z=1 024,]则基础校验矩阵[Hb]的尺寸为[8×16,]即[mb=8,][nb=16。]其中的元素为[1 024×1 024]的循环单位矩阵或全零矩阵。将[Hb]中的所有元素进行[z×z]矩阵的替换,就得到[12]码率(16 384,8 192)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H,]如图1所示。
  2 快速迭代编码算法
  利用上述构造方法中LDPC码基础校验矩阵[Hb]的准双对角线结构,直接由校验矩阵[H]进行迭代编码,可以简化编码复杂度,具体步骤描述如下:
  首先,将奇偶校验矩阵[H]的基础校验矩阵写成[Hb=[Hb1Hb2]]的形式。定义其中的矩阵[Zq,]即若[q]为非负整数,[Zq]是大小为[z×z]的置换矩阵,由单位矩阵右移[q]位得到,若[q]为[-1],则[Zq]为全零矩阵。其中[Hb2]除第一列外,其余部分是双对角线结构。
  [Hb1=ZHb1(1,1)ZHb1(1,2)…ZHb1(1,kb)ZHb1(2,1)ZHb1(2,2)…ZHb1(2,kb)????ZHb1(mb,1)ZHb1(mb,2)…ZHb1(mb,kb)]
  [Hb2=Zh(1)Z0Z-1Z0Z0Z-1?Z0Z0Z-1Z0?Zh(r)??Z-1?Z0?Z0Z0Z-1Z-1Z0Z0Zh(mb)Z0]
  定义编码器输出行向量为[c,]其长度为[n=k+m,]信息位向量为[s,]校验位向量为[p,]则[c=sp]。
  将[sT]和[pT]进行分段,每段长度为[z],则有:
  [sT=[sT1sT2…sTkb]pT=[pT1pT2…pTmb]]
  其中,
  [si=si-1z+1si-1z+2…sizT,i=1,2,…,kb] [pi=pi-1z+1pi-1z+2…pizT,i=1,2,…,mb] 根据校验等式[H?cT=0],可得[H2?pT=H1?sT。]定义基础校验矩阵[Hb]的子矩阵[Hb1]中位于[i,j]位置的元素为[Hb1i,j,]根据[Zq]的定义和[Hb2]的形式可得:
  [Zh1Z0Z-1Z0Z0Z-1?Z0Z0Z-1Z0?Zhr??Z-1?Z0?Z0Z0Z-1Z-1Z0Z0ZhmbZ0?p1p2?pmb]
  [=ZHb11,1ZHb11,2…ZHb11,kbZHb12,1ZHb12,2…ZHb12,kb????ZHb1mb,1ZHb1mb,2…ZHb1mb,kb?s1s2?skb]  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准双对角线结构来构造半随机LDPC码奇偶校验矩阵的方法,在IEEE 802.16e标准LDPC码的基础上,对基础矩阵[Hb]和扩展因子[z]的大小不作任何具体限制,可以更加灵活地实现不同码率和码长组合的编码设计。采用这种方法构造出的是一种混合结构的奇偶校验矩阵,矩阵的左半部分是随机构造的基础矩阵,能够确保编码的优异性能;矩阵右半部分采用准双对角线结构,确保了编码的低复杂度。这种构造方法面向快速迭代编码,可以不经高斯消元由校验矩阵[H]直接编码,在大码长高速率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译码性能。本文以(16 384,8 192)LDPC码为例进行验证,并给出快速编码算法,以期在LDPC译码器设计中实现低复杂度和高速率。
  1 准双对角线结构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
  定义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H]大小为[m×n],信息比特长度[k=n-m。]定义基础校验矩阵[Hb]大小为[mb×nb,][Hb]中的元素对应于[H]的子矩阵[P,]则[H]可以表示为:
  [H=P0,0P0,1P0,2???P0,nb-2P0,nb-1P1,0P1,1P1,2???P1,nb-2P1,nb-1P2,0P2,1P2,2???P2,nb-2P2,nb-1??????Pmb-1,0Pmb-1,1Pmb-1,2???Pmb-1,nb-2Pmb-1,nb-1]
  式中:[Pi,j]是一个[z×z]大小的循环单位矩阵,或是一个[z×z]大小的全零矩阵。[Hb]中的元素扩展后得到[H。]此处,[n=nb×z,][m=mb×z,][z]表示扩展因子。扩展时,将[Hb]中的“1”用一个[z×z]大小的循环单位矩阵[Pi,j]替换,将[Hb]中的& ldquo;0”用一个[z×z]大小的全零矩阵[Pi,j]替换。
  通常循环单位矩阵[Pi,j]都是由单位矩阵简单地循环右移得到的,不同的循环右移矩阵可以用不同的移位步数来表示,得到归一化的基础校验矩阵[Hbm,]其大小和二进制基础校验矩阵[Hb]相同。[Hb]中每一个“0”用“[-1]”替代,表示一个[z×z]的全零矩阵;其中的每一个“1”用一个非负整数的循环移位次数[Pi,j]表示。这样归一化的基础校验矩阵[Hbm]可以直接扩展为奇偶校验矩阵[H。]
  [Hb]可以分成两部分,写成[Hb=[Hb1Hb2]]的形式。其中:[Hb1]表示系统比特部分,尺寸为[mb×kb,][kb=nb-mb;][Hb2]表示校验比特部分,尺寸为[mb×mb。][Hb2]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hb]有奇数的重量,[H′b2]是一个双对角线结构,第[i]行第[j]列的矩阵元素满足[i=j]和[i=j+1]时为“1”,其他时候均为“0”。
  [Hb2=hbH′b2=hb0hb1?hbm-110111??1101]
  式中:[hb]有固定的[hb0=1,][hbmb-1=1]及[hbj=1,][0  下面,选定[12]码率的(16 384,8 192)LDPC码采用上述准双对角线结构构造出它的奇偶校验矩阵[H。]首先设定扩展因子[z=1 024,]则基础校验矩阵[Hb]的尺寸为[8×16,]即[mb=8,][nb=16。]其中的元素为[1 024×1 024]的循环单位矩阵或全零矩阵。将[Hb]中的所有元素进行[z×z]矩阵的替换,就得到[12]码率(16 384,8 192)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H,]如图1所示。
  2 快速迭代编码算法
  利用上述构造方法中LDPC码基础校验矩阵[Hb]的准双对角线结构,直接由校验矩阵[H]进行迭代编码,可以简化编码复杂度,具体步骤描述如下:
  首先,将奇偶校验矩阵[H]的基础校验矩阵写成[Hb=[Hb1Hb2]]的形式。定义其中的矩阵[Zq,]即若[q]为非负整数,[Zq]是大小为[z×z]的置换矩阵,由单位矩阵右移[q]位得到,若[q]为[-1],则[Zq]为全零矩阵。其中[Hb2]除第一列外,其余部分是双对角线结构。
  [Hb1=ZHb1(1,1)ZHb1(1,2)…ZHb1(1,kb)ZHb1(2,1)ZHb1(2,2)…ZHb1(2,kb)????ZHb1(mb,1)ZHb1(mb,2)…ZHb1(mb,kb)]
  [Hb2=Zh(1)Z0Z-1Z0Z0Z-1?Z0Z0Z-1Z0?Zh(r)??Z-1?Z0?Z0Z0Z-1Z-1Z0Z0Zh(mb)Z0]
  定义编码器输出行向量为[c,]其长度为[n=k+m,]信息位向量为[s,]校验位向量为[p,]则[c=sp]。
  将[sT]和[pT]进行分段,每段长度为[z],则有:
  [sT=[sT1sT2…sTkb]pT=[pT1pT2…pTmb]]
  其中,
  [si=si-1z+1si-1z+2…sizT,i=1,2,…,kb] [pi=pi-1z+1pi-1z+2…pizT,i=1,2,…,mb] 根据校验等式[H?cT=0],可得[H2?pT=H1?sT。]定义基础校验矩阵[Hb]的子矩阵[Hb1]中位于[i,j]位置的元素为[Hb1i,j,]根据[Zq]的定义和[Hb2]的形式可得:
  [Zh1Z0Z-1Z0Z0Z-1?Z0Z0Z-1Z0?Zhr??Z-1?Z0?Z0Z0Z-1Z-1Z0Z0ZhmbZ0?p1p2?pmb]
  [=ZHb11,1ZHb11,2…ZHb11,kbZHb12,1ZHb12,2…ZHb12,kb????ZHb1mb,1ZHb1mb,2…ZHb1mb,kb?s1s2?skb] 展开后可以推得:
  [p1=(Zh(1)+Zh(r)+Zh(mb))-1?i=1mbj=1kbZHb1(i,j)?sTj]
  将[p1]代回到上式,可得:
  [p2=j=1kbZHb1(1,j)?sj+Zh(1)?p1]
  以此方法类推,可得出求[p]各个分量[pi]的迭代公式:
  [pr+1=pr+j=1kbZHb1(r,j)?sTj+Zh(r)?p1pi=pi-1+j=1kbZHb1(i-1,j)?sTj,i=3,4,…,r,r+2,r+3,…,mb]
  对于选定的(16 384,8 192)LDPC码,其奇偶校验矩阵[H]为[16 384×8 192]的准循环矩阵,由8×16个1 024×1 024的循环子矩阵构成,每个子矩阵是单位循环移位矩阵或全零矩阵。
  首先,将待编码的大小为1×8 192的信息向量[s]分成8个1×1 024的子向量[s=s1…s8。]
  然后,由[pi]的迭代公式依次计算出[p1~p8,]如下面的式子所示,由此得出[p=p1…p8。]
  [p1=i=18j=18ZHb1(i,j)?sTjp2=j=18ZHb1(1,j)?sj+Zh(1)?p1p3=p2+j=18ZHb1(2,j)?sTjp4=p3+j=18ZHb1(3,j)?sTjp5=p4+j=18ZHb1(4,j)?sTj+Zh(4)?p1p6=p5+j=18ZHb1(5,j)?sTjp7=p6+j=18ZHb1(6,j)?sTjp8=p7+j=18ZHb1(7,j)?sTj]
  最后,组合[s]和[p,]得到码字[c,]完成编码。
  由于在编码的过程中只涉及到向量的移位运算和加法运算,故在存储校验矩阵[H]时不需要存储整个矩阵,只需存储一个[8×16]的基础校验矩阵[Hb,]简化了编码复杂度。
  3 译码性能仿真
  在对准双对角线结构LDPC码的构造方法和快速迭代编码算法描述的基础上,本节主要通过系统仿真验证采用这种构造方法的LDPC码的纠错性能,为下一步译码器的硬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通过仿真对采用准双对角线结构的IEEE 8.2.16e标准LDPC码和采用简单的双对角线结构的DVB?S2标准LDPC码的误码性能进行分析比较。选取码长为16 200、码率为[12]的LDPC码,采用归一化最小和(NMS)算法进行译码,设置最大迭代次数为15次,归一化因子[α]取0.85。性能仿真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IEEE 802.16e标准LDPC码的误码率性能要远远好于DVB?S2标准LDPC码,采用准双对角线结构能获得更加优异的误码性能。
  以下仿真主要以本文选取的(16 384,8 192)LDPC码为例进行误码性能的分析验证。
  从图3可以看出,在误比特率为[10-6]时,采用准双对角线结构的(16 384,8 192)LDPC码的性能与无编码时相比有9.5 dB的增益,具有优异的误码率性能。同时,与图2的结果对比可知,本文所描述的LDPC码构造方法与IEEE 802.16e标准中的构造方法具有同样优异的误码率性能,而且能够在实际设计中增加灵活性,为LDPC译码器硬件实现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方案。
  4 结 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准双对角线结构构造半随机LDPC码奇偶校验矩阵的方法,并以(16 384,8 192)LDPC码为例完成了快速迭代编码。通过对IEEE 802.16e标准LDPC码编码方法的改进,增强了译码器设计的灵活性,确保了低编码复杂度和高译码性能。最后,基于归一化最小和译码算法进行了 仿真验证,得到了理想的译码性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在下一步LDPC译码器硬件实现中获得更优异的译码性能和更低的译码复杂度。
  参考文献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1, 47(2): 599?618.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1, 47(7): 2711?2736.
  [3] 贺鹤云.LDPC码基础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肖扬.Turbo与LDPC编解码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 袁东风,张海刚.LDPC码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 张仲明.高速数传中LDPC码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7] 雷菁,高永强,王建辉,等.基于串行消息传递机制的QC?LDPC码快速译码算法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30(12):2938?2942.
  [8] 张庆林,文思群,胡旭洋,等.基于CCSDS标准的LDPC编译码应用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65?6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