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通信论文

“结”和“构”的魅力

2015-06-03 08: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02年,随着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正式亮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生新闻开始以专业化的态势展现在观众眼前。然而,9年过去了,民生新闻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瓶颈,对于地方级电视媒体来说,更是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笔者以阳泉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自办民生栏目为例,就民生新闻的构架进行论述,以进一步研究地方电视媒体所办民生栏目在节目结构上所要摆脱的困境和寻求的出路。

  1 民生新闻整体构架要迎合观众生活规律、心理需求

  “七点看新闻联播,然后再看天气预报,看完电视剧上床睡觉”,这是电视媒体进入中国以来在老百姓心中形成的电视节目观看心理定势。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观众的这一心理定势已经开始动摇,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更是成了众多媒体得以维持生存的“杀手锏”。那么,地市级媒体如何在竞争中第一时间占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将下班回家的观众吸引到栏目中呢?抢占“45分钟观众心理收视取向”。如何做好7:35到8:30这段时间内的新闻节目,对于提高黄金时段节目收视率来说至关重要。

  民生新闻节目播出的时间结构要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和心理需求。以阳泉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自办栏目《民生记录》为例:1.时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5-7条现场新闻。节目开场必须是新闻现场,而且新闻现场必须有出镜记者参与新闻事件,新闻事件最大范围限定在当地,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贴近“观众”,关注当地百姓生活。2.1-2分钟以内的栏目互动小版块为观众调剂“胃口”:《我眼中的山城》、《拿起手机当记者》、《我的2011》、《百姓拍新闻》、《寻找山城最美笑脸》等栏目根据素材采集情况交错播出,每日一期。这些时间较短的现场子栏目是为了强化频道与当地百姓的互动力度,也是为了迎合观众“想上电视”的心理定势。3.2-3分钟以内的《民生快递》为当地百姓提供社会生活资讯服务。这些节目以简短为制作要求,但信息数量一定要大,争取为当地百姓提供最全面、权威的资讯,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圈子里的方便”。4.13分钟以内的《民生视点》包含2—3条深度报道,形成新闻报道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深入、调查的结构模式。5.《百姓故事》、《百姓话题》两档节目隔天播出,取材于当地百姓生活,讲故事,谈热点,用平易近人的、极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和节目制作理念去贴近百姓生活。6.《天气我来报》是一档互动性、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取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完全避免了国内天气类节目“一名主持人,一张天气图,几句解说词”的老套模式,它让观众走上电视荧屏,通过展示才艺等方式来播报天气,既丰富了观众的视听生活,又达到了预报天气的目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率。7.《小韩帮忙》节目中,“帮忙”虽然是栏目的题目,但通过帮忙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才是栏目的最终目的。8.每周一期的《评说阳泉》用地地道道的本土话评说本土的新闻故事,充分发掘本土文化的艺术价值,有利于汇聚观众的“家乡情趣”,有利于抒发观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亲密感。

  从时间段位和版块上来讲,《民生记录》栏目的整体构架基本上符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简言之就是“现场看热点,快递看资讯,视点看门道;有话说,看看话题;没话说,看看故事”的收视取向和定势思维。

  2 民生新闻栏目的整体构架要体现浓郁的本土特色

  本土特色,对于提高民生栏目特色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本土的民生新闻,讲述本土化的故事,谈讨本土化的话题,用本土化的元素来为栏目丰实羽毛,最大限度地为观众传达本土化的元素,唤起人们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关注。在科教频道开播之后,我们的栏目《百姓话题》曾一度出现将地域之外的热点作为讨论对象的情况,显然这是与栏目的本土化风格不相符的。之后,《百姓话题》开始着重从本地寻找话题,或者直接从当日的新闻中寻找观众反响强烈的话题作为素材。这样,地域外与地域内的话题的结合不仅为栏目充实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为了将本土文化进一步发扬,深层次挖掘蕴含在本土文化中的艺术魅力,科教频道在周末专门推出了一档娱乐类方言栏目《评说阳泉》,用阳泉话评说一周内的新闻事件,展现乡土气息。栏目一开播,就得到了阳泉百姓的关注。可以说,能否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特色发挥好,对于凝聚本土百姓人心,提高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本土文化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出自于当地多年来发展所形成的传统理念之上。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发挥民生新闻的本土化特质,并不是要牵制着观众“闭门造车”、“自我欣赏”,而是要提炼本土元素中的精华,将这些精华与外界文化进行融合、锤炼,以此来达到宣传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目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并不是让我们固守本土文化,而是要让本土文化走向大众、走向世界,让本土文化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也是我们民生类新闻节目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生存之道。

  3 民生新闻栏目的整体构架要体现“大民生”的思维和理念

  大民生的定义为何,众说纷纭。但是,大民生更多注重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及走势等新闻,也包含通过民生的角度对国计民生所进行的解读或诠释。不仅如此,大民生还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这包括有深度挖掘和丰富信息量的文本,以及新闻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不受资本逻辑侵蚀的价值观念及正确的舆论导向等等。假如我们太多的去执着于民生新闻的一种形态、方式、方法、手段、怎样一种角度的话,确实只能得到一种形状或是一种技巧,不会得到一种本质或者精神上的养成。这句话为大民生的概念做了最好的注解,大民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气质或是精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体现民生新闻大民生的理念和精神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新闻栏目的整体构架中体现这一理念。

  3.1 通过栏目间的联动性来体现大民生的内涵和外延

  一整套的民生栏目中,各个子栏目之间要形成联动性较强的组合结构。也就是说,各个栏目要具有适时分散和整合的功能。日常播出中,各栏目能够“单兵作战”,需要进行系列报道时,栏目之间又具有很强的协调配合能力,以此来充实节目内容,强化频道观点。拿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新闻报道来说,《民生记录》中的新闻现场反映消费市场存在的多种“潜规则”,《民生视点》中将这一现象进行定性分析,随后的《小韩帮忙》为观众讲解如何识破和规避这些“潜规则”,如何进一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百姓话题》要针对消费维权的个案与观众进行讨论,而在周末的《评说阳泉》针对性地将一周以来《民生记录》中所反映出来的消费维权问题进行本土化的分析。这样一来,一条看似简单的关于消费维权的新闻,就有了不同纵深的层次,既说明了现象,又说明了问题。

  3.2 强化新闻的信息意识,发掘具有潜在需求的新闻信息

  信息需求在较高程度上归属于潜在需求。换句话说,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明确的,是在各种各样的外在引导和随机偶合中被激发出来的,从而逐步成为明确的显性要求。因此,为了扩大手中的这种显性需求,加强新闻链接也是反映大民生的一种较好的做法。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新闻链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既可以通过解说表达,也可通信论文发表以用屏幕特技字幕等多种技术手段来体现。在新闻报道中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大量的分析、解释、综合整理,例如对政策制定的原因、背景、过程、内容、意义、影响等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尽可能地让市民群众看到问题的实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共识。

  3.3 通过频道活动来充实民生栏目大民生的格局

  民生新闻栏目的精彩与否,与活动多少是分不开的。不断地推出主题性活动,即有利于丰富新闻栏目的整体构架,又有助于拓展栏目的外延。例如科教频道推出的“帮忙小分队,阳光社区行”大型公益活动,同时达到了多重效果。即: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味,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政府职能部门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很好地将百姓的生存状况传递给政府,同时将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给百姓。让百姓不仅要关心“家事”,同时还要关注“国事”,让政府不仅要体恤“民情”,同时还要深入“民心”。

  阳泉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阳泉2套)2010年度(5——10月)特色主题活动

  4 结束语

  总之,无论创新也好,克隆也好,民生新闻类栏目构架下的节目要想继续发展,还需遵循以下三大基本定律,即:观众之于电视节目的心理定势,民生栏目的“民本”思想,民生栏目“大民生”的理念。正所谓“国计是民生的前提,民生是国计的基础,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从理论上讲,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无法分割的紧密关系。本质上就是强调新闻的民生取向,在高度的指导下来做真正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栏目的“结”与“构”也应在这个基础之上寻找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展现电视独有的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