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村通电视是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项目,其中,卫视信号接收是核心,笔者就山区卫视信号的接收经验做了归纳总结,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卫视信号; 接收; 干扰; 中断
在山区卫星电视接收的实际工作中,多种因素影响接收效果,甚至影响接收机的安全,现将工作体会和解决办法总结如下,供卫视接收者参考。
1 卫星星蚀及日凌影响接收信号
1.1 星蚀影响 星蚀是指卫星、地球、太阳共处一线时,地球挡住阳光,卫星进人地球的阴影区,便会造成卫星的“日蚀”[1]。星蚀一般发生在在春分和秋分前后的各23天中,此时,卫星接收不到阳光,所需的能源仅靠星载蓄电池供给,此时星载蓄电池仅能维持卫星基本的需要(卫星发射重量限制),不能长期为各转发器提供充足电能。
通常对卫星星下点进行位置东移或西移,将星蚀发生的时间调节到最短,保证卫星能正常工作,但是偏移使地面接收站对准卫星的仰角发生变化,带来信号接收的不利影响,接收信号减弱。星蚀的解决办法通常是校准天线精准度或加大接收天线口径,增强接收信号。在实际的管理中,不能保证信号时,告知用户是必要的。特别是对山区村村通电视的微型接收机来说,因接收天线口径较小,天线精准度较差,便会造成卫星信号停顿、断续的现象发生。
1.2 日凌影响 日凌是卫星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面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了太阳,太阳噪声影响卫星信号,甚至导致中断通信的现象发生,通常发生在在春分和秋分前后[1]。日凌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解决方法是准备好备用接收天线。一般卫视接收不配备用天线,所以必须在事前告知用户。
2 自然因素影响
2.1 大风 卫星天线一般安装在前无遮挡的地方,所以,大风对卫星接收天线的影响很大,也较为常见。大风来临时,卫星天线接收面受到风力作用,仰角极易变化,造成接收信号变差,甚至中断,影响正常工作。一般防风措施为:1)使用网状的防风天线,减少风力影响作用;2)强效固定卫星天线,保证在风力作用下天线不移位;3)标记卫星天线正常接收的位置,实现迅速调整。
2.2 沙尘、大雪 较大沙尘、降雪覆盖卫星接收天线反射面,造成天线焦点偏移,接收信号变差、断续、停顿、断续。解决办法是及时清理,保证天线接收面清洁,降低沙尘、大雪天气对卫星接收效果的影响。
2.3 下雨 雨衰、馈源进水等现象的发生,对卫星信号的接收有较大影响,会导致数字卫星广播中断的故障。雨衰是指电波在雨中传播引起的衰减,雨衰与电波频率、雨滴密度和雨区范围有密切关系,毫米波,雨衰影响最大,所以雨衰对Ku波段的卫星接收影响最大;馈源进水极易产生短路,导致馈源损坏。解决下雨对卫视信号影响的措施主要有:1)加大接收天线的口径,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雨衰的影响;2)保持卫星接收天线反射面的清洁(不积水),可减小下雨影响;3)给馈源加装防雨保护罩,可有效防止馈源进水。
2.4 鸟雀、蜜蜂 鸟雀停歇在卫星接收天线的反射面及馈源上;鸟雀的粪便会污染卫星接收天线的反射面及馈源;鸟雀、蜜蜂会在馈源内筑窝,造成影响卫星信号的正常接收。解决办法是经常清洁反射面及馈源。
3 雷电影响
雷电对卫视接收的影响非常大,小则可使接收设备停止工作,大则可损坏高频头及卫星接收机,严重的情况会造成设备毁坏,甚至人员伤亡。而且卫星接收天线常安装在高处,受到雷击的机率较大,所以避雷的问题尤为重要。避免雷电损害的措施主要有[2]:1)卫视天线选址尽量避免雷电多发区,架设在避雷针的有效覆盖范围内(避雷针不能影响天线接收);
2)将馈线穿入金属管道,并且金属管道与电缆外层屏蔽网应不受雷电流的影响,确保金属管道与电缆的安全。
考虑到山区的实际经济状况,采取制作简易的避雷针来解决村村通电视的雷电影响,从笔者这些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效果不错,具体制作如图1所示。
针尖采用圆钢制成,针长选择60 cm左右,圆钢为Φ12 mm,接地采用截面不应小于25 mm2扁钢或其它带状金属条制成,上端与针尖相连,下端与埋入地下的接地体相连,为确保连接电阻,连接使必须用焊接。接地引线必须用整根线,并选择最短距离接到接地体上,尽量不弯曲。接地体是埋在地下的金属物件,通常50×5(mm)的扁钢等做成,长度应取1~2 m,埋设深度不小于2 m,并且可采取撒盐、石灰浇水等减小接地电阻。
图1 自制木杆避雷针示意图
4 微波干扰
微波干扰主要发生在C波段,主要是地面4 GHz以上微波中继线的干扰,会出现音频信号干扰,视频信号失真等。减少地面微波中继线干扰的措施主要有:1)选址避开微波干扰,实践证明行之有效;2)采用金属屏蔽网,对干扰信号进行屏蔽。
此外,高频头暴露在阳光下,位于抛物面的焦点的太阳能加热LNB外壳,特别是高温地区,长期工作会损坏高频头。解决办法是高频头加金属罩,以遮拦太阳能的辐射。
参考文献
[1] 杨 亮. “日凌”与“星蚀”. 家用电器,2001(04):36-39.
[2] 岳新华,张爱德. 卫星接收天线防雷击方法. 家电检修技术,2002(04):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