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通信论文

用“媒介即讯息”理论阐释“国学热”现象2

2015-11-18 1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从《百家讲坛》走红,在我国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国学热”,许多专家学者提倡人们着“国服”,颂“国学”,许多地方也出现了祭神、设立私塾等所谓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壮举。此类现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本文将以这个现象为由头,以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经典论断为基础,来探讨由它引发出的媒介决定文化内容这一问题,并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来解决“国学热”所引起的困惑。

关键词:国学;媒介;文化

 由于《传播理论》这本书的深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刚读时有些困难,但是坚持读下去才发现它是一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书,因为在读书时,不断的激活我的脑细胞,让我有一些新的想法,并引发一些新的思考。现将我的思考阐述如下:
 一、“国学热”现象
  近些年,“国学热”风起云涌,它的主要标志是:首先,专门从事国学研究与教学的机构或学科相继成立,例如,北大、人大都设有国学院。其次,借助现代传媒推出了一批讲解传统文化的国学明星或学术明星,例如讲《三国》的易中天。再次,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特别是国学经典著作热卖畅销,如《论语》、《周易》等。最后,“国学”已成为新闻媒体的热点,如《光明日报》创办了国学版,每周一期发表有关国学方面的讲座。[1]这样“国学热”走进了电视荧屏,走进了报纸,也走进了学校。有的学者提出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我国的国民应该统一穿“国服”,而所谓的“国服”就是汉代或唐朝的服饰。还有的地方设立私塾,完全按旧学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此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及时予以反思。
二、媒介决定文化内容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可谓是在传播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麦氏对“媒介即讯息”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交流中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3]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包括人类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风俗习惯,以及人们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文化就逐步形成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知道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每一个阶段都是根据媒介的变革来划分的,而每一次媒介的变革都会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对应的文化也是不同的。它的内容会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变化。                                
  第一,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口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其具有即时性、现场感、亲切感等特点,因此它使人们生活在仪式、神话、说唱文学中。因为语音媒介的特点就是转瞬即逝,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趋于简单化,人们只能面对面的传递信息,而思维的跳跃也仅仅在交谈时发挥作用,即使想传递更远的信息,只能靠人们口耳相传。但是,信息失实就不可避免了。正因为这些特点才产生了诗歌、仪式等这样的文化。
  第二,如果说,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文字的产生就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那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确立那样的地位呢?首先,它善于利用文字,如通过对《论语》等著作的学习,使其起到了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护统治者统治,使统治者的地位牢不可摇的作用。其次,它诞生的媒介时代是文字媒介时代,人们所形成的是一种线性思维。另外,无论是手写媒介还是印刷媒介都对人们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真正能使用媒介的还是那些有能力得到教育机会的统治阶层,而普通民众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还是少之甚少。所以当时的儒家思想一直被世人推崇。   
  第三,电子传播时代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互动成为可能,大众化、普及化、流行化、互动性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以网络为例,首先,网络的互动性不仅使人们只是机械的接触文化,还能使人们成为文化的参与者,能够构建文化。其次,网络具有共享性,“它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信息的封锁,形成了一个巨大而浩瀚的共享空间,涵盖了所有时空中人类文明各个层面的信息。”[5]再次,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得人类的文化吸收了更多的个人智慧,这样一种暂新的文化样式出现了——网络文化。。
  至此,我们发现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制约着文化的内容与传承。
三、新媒介时代的文化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在网络时代继续发挥着它的“魔力”,由它引发出的媒介决定文化内容也一样站的住脚。但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些主张,如弘扬“国学”,“用儒家思想指导现代化”等是否也一样站的住脚呢? “国学”的存在与传承有其合理性,儒家文化,如《论语》中的观点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全盘的去学习儒家的思想来指导当今的现代化。
  自从90年代以来,网络以其迅猛之势迅速发展,随后,又出现了手机媒体等一些新媒介。在新媒介时代的条件下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还具有后现代的显著特征:反对一切形式的等级和权威,专制与霸权,提倡开放、民主、自由,推崇多元化、非中心化、非神话化,最求通俗易懂。[5]
  从网络文化的如上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来源于全新的比特传播媒介,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强大动力。任何一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和精神,主要是来自于新媒介所引发的新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不是来源于某种传统的文化精神。那种认为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6]那些着“国服”,颂“国学”的主张,也是一样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我们的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之,我们既要了解我们所处的媒介时代又不能割裂各个媒介阶段的联系,我们应寻找媒介与文化的生长点,最终使文化得到美好的传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庄晓东.传播与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金振邦.新媒体视野中的网络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