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通信论文

试析非线性编辑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实现

2015-11-12 1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社会网络化的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拓展到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而在新闻媒体这一行业中,非线性编辑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传统新闻媒体行业的弊病。不过随着该技术在国内各大电视台的使用,也出现了网络选型的问题。笔者将就非线性编辑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实现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 网络技术; 应用; 实现
非线性编辑技术是在电视数字化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与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其他方面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新型技术。现在我国不少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机构已经引进了非线性编辑的技术,不过进行编辑的记者与相关技术人员不满足当下的单机操作所产生的低效率运行,即非线性岛的模式。他们所关注的是制作节目的素材与资源的共享问题,他们所希望的是寻找出可以在广播电视的后期制作与进行节目播出时使用的多媒体技术,也就是去实现真正的非线性编辑技术。为了使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认识非线性编辑网络,在这里,简单的对该技术涉及的相关知识向大家做些简单的介绍。
1 数据传输技术与大容量硬盘
增大硬盘容量的方法是提高其自身的面密度,而存储介质的材料,磁头,小信号的处理技术与浮动机构都是影响面密度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由于新技术与新材料的使用,使硬盘的容量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则是其他的存储装置无法做到的。针对PAL制的视频数据,假如不进行压缩处理,进行数据传输的速度为20MB每秒,双通道的音频数据传输率为192KB每秒,以此可以计算出素材所需要的硬盘空间,比如某个素材量是8小时,那么进行压缩之后需要占用的空间可以达到144GB,而视频资料所需求的硬盘空间更加巨大,对传输率的要求也更高。而非线性编辑系统通常有两个实时通道,当系统的压缩比为4比1的时候,该编辑工作站对宽带的最大占用量为10Mbs,那么当网络系统中有6套这样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话,其数据传输速度和硬盘速度可能会达到60Mbs。可以满足编辑工作人员在回放与采集资料时对硬盘的苛刻要求,并且速度可以持续保持稳定状态。
2 管理软件与网络
我们所说的FC网络是指光纤通道,它在解决计算机与外设装置之间的数据传送问题的同时,也解决网络之间的数据传送速度的问题。它的目标是让数据传输在特定时间与距离内保持着高速传输。FC管理软件具有的功能是可以保证共享硬盘阵列内的文件与目录信息对网内中任意一个工作站都一致,就是指某一个工作站如果对共享硬盘阵列内的文字删除或者写入,其他工作站都会得到及时的反应,不然将会失去共享的目的。并且,管理软件还可以管理共享信息的读写权限,对多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支持。目前国内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采用的管理软件主要有两种,一个是FibreNET,另一个是SANergy。前一个管理软件是需要进行适当手工操作来完成信息的共享,后一个管理软件则是可以实现自动的信息共享,但是需要建立在双网结构上,也就是FC网与以太网共存的网络。
3 网络传输的介质
在网络传输中,通常使用的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缆。而视频网络,常常会用光缆与双绞线,前者用于1000Mbs以太网与FC网中站点和系统之间的连接,后者用于10/100Mbs以太网的连接。双绞线中的屏蔽双绞线可以更好地防止电磁干扰和保障数据的安全。双绞线传输距离在100米之内,传输速度100Mbs。而光缆传输,在距离和速度上都远远超过其他二者。其中光缆可以分为单模光缆与多模光缆,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最大的传输距离不同。使用FC网络时,当宽带要求为1000Mbs时,使用多模光缆,最大距离可以达到500米,而使用单模光缆,可以达到10公里。使用以太网时,宽带要求为100Mbs时,如果传输距离大于100米,那么一般会用光缆而不是双绞线。
4 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节目的制作与播放,所以要保证其安全性与稳定性。首先,主机自身的稳定性,主机与其他板卡使用的兼容性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要在主机或者主板的选择上进行严格和长久的测试,来确保它的质量安全。其次,工作站点使用的软件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比如各个非线性公司自己研制的编辑软件与管理软件,在进行网络资料与素材的传输时,可能会形成站点安全隐患。所以在进行软件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最后要保障共享硬盘的安全,它可以说是FC网络的核心,一定要对该硬盘进行专门的保护,对共享硬盘的容错功能,控制器的质量,硬盘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以及阵列设计的工艺,包括对电源工艺,风扇工艺,机箱工艺和相关防震性进行严谨处理。
5 结语
  伴随多媒体技术与数字视频技术的蓬勃发展,非线性编辑网络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需要及时的认清它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完善,促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邓卫明.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相关技术及应用. 东南传播,2007(6):55-56.
[2] 吴瑞坤,柯珠华. 非线性编辑技术研究及实现.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2).
[3] 李旭林. 浅谈组建非线性编辑网络的相关技术. 科技信息,2008(29):78-79.
[4] 李建军,许颖,吕涛. 飞速发展的非线性编辑网络技术.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01-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