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通信论文

浅谈新闻传播受众

2015-11-12 1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新闻报道要重视受众,没有受众的新闻媒体既无法经营下去,又不能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而存在。对新闻媒体来说,受众的存在是前提。笔者阐述了新闻传播受众的重要性,并对新闻传播受众的差异性进行了细分。

关键词:新闻传播; 受众; 差异性
1 新闻传播受众的重要性
1.1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与新闻价值的实现者
新闻作品都存在价值实现。新闻道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新闻事实本身的价值;二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新闻报道进入受众的视野,经他们阅读、收看、收听,其价值才得以实现。如果新闻报道不被受众接受,那么它的价值也无法实现。因此,在新闻传播活动的传受双方紧密相联,受众是主要方面,又将最终决定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1.2 受众是主动“寻觅者”。对于新闻信息,受众是有选择地接收
受众是具有独立性的主体。他们对传播媒介和内容的选择,常常是进行接收和判断的。而且,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信息传播的选择意识也越强。对带有明显教化意味的信息都有一种强烈的抵触,只有当信息为他们所认同时,传播活动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1.3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反馈源,决定着信息传播是继续、转向或中断
受众对新闻信息会作出反应,这些反馈可以判断、了解受众的需要,为今后的传播行为提供参考。同时,反馈信息也是受众自动参与传播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媒介受众意识是传播运作的重要环节。
1.4 受众也是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保障
当前,新闻传播业已走向市场,成为不断地适应受众多样化的消费形态,大众传播是一种产业的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当传播者的经济利益与受众有了直接联系以后,受众的地位也就从消极的教育对象变成被服务的主体。不仅同一种类的媒体内部存在着近乎白热化的竞争,而且不同类型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都在争夺受众,在这种情况,谁不以受众为本位进行传播活动,谁就有可能失去受众,进而失去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2 新闻传播受众的差异性
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受众。二是对特定传媒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媒介的定期受众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三是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受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背景、文化、心理、生理和地域等诸多方面。
2.1 受众的背景差异
每个受众都和其社会及个人背景紧密关联,其中包括年龄、个人观念、兴趣、阅历、经济收入和社会经验等,也包括民族、地域、阶级、宗教和职业。这些因素会综合影响和造就一个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受众形象。而深入了解受众,掌握其心理和行为特点,是新闻报道的必然要求。现代受众是在现代工业化文明中被物质欲望所支配的、异化的人,是个体因素和群体影响调的产物。中国文化重视个体对群体的融人,重视群体,受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个性因素仍然在深层次上起作用,它表现为一种意见保留,表现为对群体意见的漠然顺从。但群体共有的心理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个体心理被共有心理所淹没。
2.2 受众的文化差异
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涵养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编码的不同识别和理解。人们的教育程度越高,越爱读严肃的专栏和受众来信,娱乐性内容甚少。年龄和教育程度同电视上的新闻内容成正比,而同娱乐性内容成反比。受众对所接收的信息理解更加透彻,更为理性。受众则往往容易出现态度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受众的文化差异不可忽视。
2.3 受众的心理差异
所谓心理因素则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对受众会产生影响,人的心理差异会带来受众各自的能力的差异。譬如,有的人比较固执,而一些人却较为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劝说。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性格内向的人容易接受他人的劝说,因循守旧的人不易接受劝说。人的心理差异决定了受众在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上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
2.4 受众的生理差异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在选择新闻报道时会有明显的差异。各个年龄层的受众都有自己的文化心理特点和需求。以老年人为例,一般来说,老年受众养成的视听阅读习惯难改变,大多数的老年受众都有关注新闻的好传统。
2.5 受众的地域差异
由于在不同地域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模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会造成受众群体的差别。最主要的是城乡差异;其次是因地域的自然条件而造成的文化差异。中国东西部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人们对信息消费和娱乐的要求较高;在中西部地区生活节奏比较缓慢,人们对信息要求不同。不同文化差异使得东中西部的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所差异,而正确认识受众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优化传播效果的前提。
3 小结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有共同的地方。但传播者应该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人性假设。作为具体而主观的个人,人性是人关心同类的感情和理性,它是人类本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新闻报道要充分满足人性的需求,考虑人性的特征。在受众的需要系统中,信息需要是受众的需要,信息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在新闻传播领域了解和尊重受众的期望。传播者应该走进入的心灵,强化新闻报道的人格化手法。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报道要以受众为本位,但绝不意味着媒介的庸俗化,并不意味着媒体被受众牵着鼻子走。新闻传播的平民化将长期存在,并不意味着迎合庸俗的和低级趣味的需求。同时,不能把传受双方的利益对立起来,传播者要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受众本位意识,积极地引导受众走正积极、正确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王汝峰. 关于对台湾广播听众对象的思考,对台广播文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3):126-128.
[2] 李希光,等. 媒体的力量.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225-226.
[3] 王求. 两岸关系演变与对台广播取向.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5):31-32.
[4] 郝雨凡,张燕冬. 无形的手. 新华出版社,2000(5):156-158.
[5] 焦国标. 论兼听权. 国际新闻界,2002(5):22-2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