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通信论文

俗中见“实” 雅中见“美”——谈新闻标题制作

2015-10-14 13: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语言用的“俗”还是“雅”,只要能准确地把文章的精华提炼出来,就是好标题。

关键词:新闻标题; 用的“俗”; 还是“雅”
新闻标题作为文章的眼睛,它凝聚了文章的精华,不管是长标题还是短标题;语言用的“俗”还是“雅”,只要能准确地把文章的精华提炼出来,就是好标题。
近年来,新闻语言“大众话”、“口语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众话”“口语话”的标题也越来越多。例如:1)锅炉房扩建,运土石方大货天天“逞凶”(肩题);好好一条桃仙街被霍霍毁了;沿线居民遭老罪了。(主题)(辽宁《半岛晨报》2011年6月6日),整个标题采用了大连当地老百姓的土话“霍霍毁了”、“遭老罪了”,语言“俗”得很,但意思表达得实实在在。作为批评稿件,它把受害居民的心里话说出来了,还没看文章,只看这标题就很过瘾。以下所举例子还是来自辽宁《半岛晨报》(2011年6月10日), 2)草席、竹席、亚麻席,哪个最凉快?(主题)竹席温度最低,亚麻席升温最慢(副题)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是什么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内容,没时间,看了标题也就知道怎么买凉席了。类似这样的标题还有很多:3)没名、没姓、没人管、有林有景有谁知(肩题);健身步道,修在深山人不识(主题);(《大连日报》2011年4月22日);4)我市将建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肩题);餐桌上的荤素身世将一清二楚(主题)(《大连晚报》2011年6月20日)这些“口语话”的标题在地方报纸中经常出现,说明了我们的记者和编辑懂得怎样用市民的语言与市民沟通,用市民的语言反映城市的现象。
国家级报纸在运用“口语话”做标题方面有其独到的一面:5)庐山瀑布成“游丝”鄱阳湖底变草原(肩题);南方多处美景旱没了(主题),(《辽宁日报》2011年6月3日转发新华社专稿)。如此标题,可谓形象、生动、传情、达意。6)《西柏坡》“动”起来了,(《人民日报》2011年6月2日)。以如此实在的语言和意境通过新闻标题介绍动画片《西柏坡》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让人叫绝。
“口语话”式的标题是报纸新闻用语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是很多报纸过于追求这种“口语话”的标题,乃至于造成了标题一堆大白话,却让人看不懂什么意思的现象。试以2011年6月21日的大连《新商报》的三篇稿件为例:1)发难携程:“去哪儿”意图不明;去哪儿网:只为打破垄断与上市无关;携程网:不排除以法律武器维权。2)震后来连日本客源一度骤降70%;商务团领衔复苏;扎堆调研总部转移3)转型歌词作家;银发导游闯出音乐一片天;这三篇文章的标题,用的都是大白话,应该很好懂,但这三个标题真是让人看不懂要说明的是什么?第一篇关于携程网的稿件标题,让人能看懂的只有最后一句:“携程网:不排除以法律武器维权”;第二篇稿件的标题,前两句能看得懂,但后一句“扎堆调研总部转移”是什么意思?就不知所云了。第三篇稿件的标题,让人看后不明白是导游转型歌词作家了,还是作家转型导游了?真是白话一大堆,却让人看不懂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没“俗”到点上。“俗”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一看就明白,要是说了一堆大白话,却让人看不懂什么意思,就是废话。
不是所有的标题都适合用“口语话”的形式来表现,尤其是反映文化、艺术、外交等方面的新闻。规范的、措辞美丽的“雅”句在某些情况下就派上了用场。比如: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吴邦国访问亚非四国综述,(2011年6月1日《人民日报》)。2)笔下千秋事,翰墨书长戎,(迟浩田为《国防教育图集》作的序,见2011年6月7日《人民日报》)。3)云水相望,历经劫波终相聚(肩题)。台北“流淌”富春江(主题),(201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以上3个标题的文字用的都很“雅”,而且“雅”中透着美。标题的“雅”,与标题的“俗”一样,对读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雅”要因内容而来,“雅”不出来就不要硬“雅”。有的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在题目上大做文章,“转(zhuai)雅”的题目也就应运而生。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肩题);警惕“春天的味道”(主题)(见201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这题目一看很吸引人,可这“春天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道?洋洋洒洒的两千多字的文章看完后才明白,“春天的味道”指的是,把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硬往上推,造成了“非遗”水
份过大。某地把童子尿煮鸡蛋也拿去“申遗”。童子尿煮蛋够不够“申遗”且不说,这个比喻本身就牵强,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童子尿”和“春天的味道”有什么内在关系?也许是“玩笑话”。可是用“警惕‘春天的味道’”这个比喻做文章题目,实在是太牵强了。看得出,编辑是想制作一个非常吸引读者的题目,但效果却是让人大失所望。劳而无功不说,还给读者留下“转(zhuai)雅”的印象。标题作为新闻的主要事实或核心内容,不管是“俗”还是“雅”,总要把该说的说明白。说不明白的标题,“俗”也罢,“雅”也罢,都是败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