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新条件下报汛制度和方式的变迁,进而阐述了报汛工作的变化以及报汛数据的使用,并根据目前水文自动化和数字水文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全面自动报汛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报汛制度;报汛方式;变迁;数据使用;建议
对水文部门而言,汛期将雨水情信息及时、有效、正确地传送到省级乃至中央防汛指挥部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4]。为了确保雨水情信息能及时、有效、正确地传送,需要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硬件指的是雨水情信息传送设备设施;软件指的是为了确保雨水情信息能被正确编码、识别的规则(规范)和保证其正确实时传送的相应软件系统。雨水情信息能否被正确编码和识别是至关重要的。编码后的雨水情信息要求易于识别并且不能具有二义性,这一工作是保证信息正确传递的基础。因此,雨水情信息编码规范是上述一切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报汛制度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在雨水情信息编码、识别过程中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规则(规范);报汛方式是指在当前科技发展水平条件下,为了实现雨水情信息及时传送而采用的科学的、有效的工作平台,包括采用新技术条件下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1建国后报汛制度和方式的变迁
1.1报汛制度的变迁
迄今为止,在报汛制度上,我国启用过2套水文情报拍报规范(办法)。一套是1964年颁布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是作为原《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附件出现的;另一套是2005年颁布的《雨水情信息编码标准》。www.133229.cOm这2套标准分别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电信或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水文情报工作实际情况编制和颁布实施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已使用近40年,其电报采用等长加密电码型式。这一办法的实施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电信开支,有着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各单元对雨水情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雨水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从2001—2005年间,邮电部门部分取消了电报业务,有的乡镇已全部取消电报业务,《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实施的硬件基础不复存在,已经不能满足水文情报预报业务发展的需要。为了及时、准确、有效地传输实时雨水情信息,更好地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统一雨水情信息传输的编码标准,加强科学管理,需要新的行业标准出台,《雨水情信息编码标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
《雨水情信息编码标准》是在国家系列标准化法规指导下,以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规范化数据库理论为基础,结合水情预报拍报工作实际制定的行业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国雨水情信息工作的重大变革,对促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拓宽水文服务领域、提高雨水情信息拍报预报水平、提高雨水情信息共享水平有深远意义,结合各地编制的实用软件可以大大减少乃至消除错报、漏报和误报,可大大提高雨水情信息拍报预报的工作效率。
新的报汛规范对更正电报、洪水过程电报以及各个标志组进行了大幅度地改动,采用变长码形式,在采用24段制报汛时可以取消暴雨加报。例如,《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在拍报洪水过程采用了起涨、峰顶标志组的方式表示2组不同的时间、水位和流量,其标志信息分别为66566、66666表示,而《雨水情信息编码标准》则是采用分段方式列报时间、水位和流量。由此,可以看出新的雨水情信编码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便于识别、译报和入库。
1.2报汛方式的变迁
在《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实施的40多年中,传递水文情报的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电话传递到邮电部门的电报机房,由工作人员按照拍报等级优先传递;二是使用短波或超短波电台直接传输到各市防汛指挥部门,再由防汛指挥部门用电台传送到省乃至中央防汛指挥部门。由于这2种途径最终都是采用莫尔斯电码传送信息,处理时限较长,因此其传递方式决定了水文情报的传输速度慢、误码率相对较高。
新的报汛规范是在水文自测报系统较大范围普及和完善的情况下出台的。新的报汛规范更注重与水文自测报系统的链接,通过软件直接使用其采集的数据进行雨水情信息的编码,并通过x.25专线或帧中继的通信方式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传递雨水情信息报文,同时报文信息自动加入本地雨水情信息数据库。
新的报汛方式的突出优点在于更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历史数据的积累入库,为以后的水情预报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2报汛数据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