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建设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内涝现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关心、舆论关注、公众关切。快速发展的城市所带来的局部性气候的变化以及随着城市地面天然蓄水调洪错峰能力的逐渐减弱,加剧了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和内涝后果的严重。文章针对南宁市雨水排水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南宁市防内涝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确保内涝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雨水排水,内涝防治,工程管理
市政建设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建设和防内涝的各种措施是否切实有效,则事关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和整体城市的对外形象,政府关心、舆论关注、公众关切。
2011年发生在武汉和北京的内涝现象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城市焦点问题。由此可见,城市内涝问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层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城市内涝并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消失。相反,快速发展的城市所带来的局部性气候的变化以及随着城市硬化率的日趋增长和城市地面天然蓄水调洪错峰能力的逐渐减弱,反而加剧了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和内涝后果的严重。
一、南宁城市雨水排水基本现状
南宁市市区(六城区)面积6476平方公里,城市建城区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共计330万人。目前南宁市的水网结构是“一江、两库、六环、十八内河”。
一江:邕江。
两库:老口梯级水库和邕宁梯级水库。
六环:石灵湖环、大相思湖环、南湖环、凤凰湖环、亭子冲环和五象湖环。
十八内河:大岸冲、马巢河、凤凰江、亭子冲、良凤江、良庆河、楞塘冲、八尺江、石灵河、石埠河、西明江、可利江、心圩江、二坑溪、朝阳溪、竹排冲、那平江、四塘江。
南宁市雨水排水体制为城市雨水径流排入各干渠,然后汇入九条内河,最后泄入邕江。
目前全市雨水排水设施总长度为1162公里,已初步形成了较合理的新城区雨污分流、旧城区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管网系统。已建成排涝泵站24座、防洪闸19座、交通闸27座、穿堤涵管93条。
雨水排水系统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六个片区:
1、沿江片:民族大道西、江北大道、临江路一带,经南环路、植物路两个排水出口排入邕江。
2、南湖、竹排冲片:(1)中山路以东,民主路以南,长罡路两侧,雨污水汇入“七一”总渠,经竹排冲排入邕江;(2)滨湖路以东,金浦路以西区域的污水经污水管道入琅东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雨水分别经南湖和竹排冲排入邕江。
3、心圩江、可利江片:(1)大学路、鲁班路、部分江北西堤的雨污水经心圩江排入邕江;(2)大学西路、部分江北西堤的雨污水经可利江排入邕江。
4、二坑溪片:大学路东段、北大路、龙腾路、明秀西路、新阳路西段等雨污水均经二坑溪排入邕江。
5、朝阳溪片:本片分南、北段,北段为整个铁路以北地区,雨污水经秀厢大道、明秀路、北湖路、衡阳路、唐山路排入朝阳溪。南段为铁路以南,雨污水经友爱路、朝阳路、人民路、江滨路排入朝阳溪截污管。以上雨污水经朝阳溪排入邕江。
6、江南片:(1)电厂、铝厂、糖厂等处,雨水等经五一路、南建路北段、星光大道排入亭子冲;(2)亭洪路、南北公路、南建路南段排水管渠汇集的雨污水排入那洪江;(3)白沙大道的雨污水排入水塘江;(4)五一路、富宁路、沙井大道的雨污水排入凤凰江。江南片所有雨水汇入以上几条内河后排入邕江。
二.内涝防治的整治措施
(一)工程措施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对市政排水工作高度重视,对市区内河水系、排水管网、内涝片区(点)加大整治力度。自2006年以来,共安排整治项目49项,计划总投资326725万元,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内河清淤及整治、污水管网配套、内涝点整治及排水干渠清淤、排水管网普查等内容。现已完成的世行贷款项目有衡阳西延长线、亭江路、柳沙片的滨江路等新建、改建雨水排水系统。
(二)管理措施
如何有效地把内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在大力进行市政雨水排水工程整治的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比较完善和全面的管理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增强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指挥部职能,落实机构、编制、人员、经费,打造高水平的内涝应急抢险专业化队伍;按照应急抢险预案,强化日常抢险突击演练。提高应急抢险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建立健全内涝应急制度建设
防治城市内涝拥有社会性、机动性、应急性等特点,任务重、责任大、牵涉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依据《南宁市防内涝应急管理预案》,落实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组成部门职责,并按照应急预案,推进应急准备工作、物资调拨、处理内涝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化、提高预案可操作性。
3.建立防内涝预警机制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综合信息平台;提升局部地区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道路排水的实时监测水平;建立内涝预警体制,通过手机平台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和内涝预测信息。
4.提高工程设计标准
为提高河道整治和新建排水管网设施的有效性,在设计的层面上要有超前的观点,按照城市实际情况提高暴雨重现期和汇水时段的标准。2004年2月出版的《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只有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及山东省等补充复核整编了70余座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
5.完善物资管理,建设防汛物资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全市范围内物资统筹和信息共享。加强气象局、消防大队、市政工程管理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等直接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防汛、防内涝、消防等统筹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完善物资调拨与更新办法,确保物资的质量合格、数量合适、分布合理。逐步实现综合城市抢险的机械化、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运辉,防汛抢险技术[M],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2】季冬梅,新民市水利防汛工程管理应急预案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6
【3】陈霞,南宁市市政排水现状与特点[C],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