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教育策略

2015-08-01 0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选自《计算机教育》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0 引言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它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中级的专门人才,面向学术和科研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中、初级的技术人才,面向应用和T程的需求。我国早期的人才培养注重教育精英化,但随着我国快速进行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用人单位逐渐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应用,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而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重心下移,对专业目录、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设置和调整。但是,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尚缺少这样的思想准备,多数仍有攀高的倾向。因此,我们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抓手,包括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准则,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1 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
  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术人才。应用型软件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中、初级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及软件工程基石}I{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的应用型人才,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价指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高校越来越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方案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旧是“学术内芯,应用包装”的伪应用型软件人才;软件人才专业能力不强,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忽视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合作等软件人才必需的能力、素质培养;软件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没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忽视企业所急需的相关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使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2 融实训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完整、丰富及融于最新技术的实训为手段,以完善的基于课程整合及融入实训的课程体系、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基于课程群的教材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基础,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要辅以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反馈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针对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软件开发专业,建立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实训于整个教学计划全过程的知识体系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实训体系包括知识点实训一课程实训一综合实训一毕业实训,并在2—3年级暑期安排企业综合体验实训,实训贯穿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同时,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融入创新元素,使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及教材建设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必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依托。郑州大学通过对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新颖的、融实训的、基于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建立了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分析,发现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重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材改革方法。
  2.1 课程体系建设
  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课程整合、构建课程群,可以理顺软件类课程之间的关系,确立软件技术人才的核心知识结构和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优化软件类课程的结构,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精炼课程内容,使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为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设置、实训设置及教材建设提供指导作用,最终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融合实训与课程群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课题,是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基础,而合理的课程群的划分和建设是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课程群应注重培养目标的制定、知识结构及内容的确定和划分、教学计划及教学学时的分配、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并设定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群建设以课程整合为根本,而融实训于课程群建设,使实训有效融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之中,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过程如图2所示。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训,基于实训方式,可以分为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知识单元设计知识点实训,用于巩固基础性知识,是最小的实训方式,绝大多数课程都有知识点实践环节。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中的知识单元而设计的是知识单元实训,知识单元一般是一个课程中比较完整的一个概念,是多个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点的融合,对此设计一些与整体概念相关的实践,使学生对知识单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巩固。课程实训是针对课程群中一个完整课程内容的实训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常以大作业的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形式出现,是对一门完整课程的总结。课程群实训是对一个课程群知识内容的实训,是对学生更加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多门课程进行联系理解,常在特定的学期进行;课程群综合实训用于对一个专业的多个相关课程群设计实践环节,比如在某一平台上进行简单的项目开发,使学生掌握特定平台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环节;毕业实训是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比如让学生模拟IT公司、企业的开发环境,通过项目分组、 团队作战、撰写开发文档、自我解决问题、使用正确的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公司、企业的需求。
 2.2 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还需要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保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平台建设为根本,以连贯的实训体系建设为保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供可选择的实训项目,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硬件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建设上,需要注重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实训的条件与环境。我们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建成了一批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设备先进的、功能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包括软件开发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ERP实验室、路由交换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等,用于支撑与国内外IT公司、企业合作的多个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上,学校应该注重体系建设,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尤其需要注意实训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以课程体系为本,构建了知识点实训、课程实训、平台(学期)实训、公司模拟实训、毕业实训等多个实训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和实训的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学院为了保证学生实训的正常进行,还对承担合作的实训公司进行层层筛选,对实训公司的实训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向学生通告合作实训公司的相关信息及实训内容,对学生在实训公司进行实训过程的监控等,最终保证学生实训的顺利进行。
  2.3 教材建设
  传统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课程本身出发进行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布局,从而忽视了课程内容及结构之间的衔接,经常出现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缺漏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轻视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听懂了但是做不出的怪圈。
  基于课程群进行教材建设的改革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课程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确划分,优化了课程结构,所以根据课程群进行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设计不会出现内容重复和缺漏现象。另一方面,对于课程群内容和实训方式的融合所划分出的多种实训方式,可以对课程教材中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依据课程群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别设计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实训等环节,最终具有实践背景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采用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首先需要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IT领域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否则就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在毕业后很快就变得知识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成为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应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派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引入软件行业的企业工程师授课,使教师能够了解并掌握软件行业的最新技术。另外通过企业工程师的授课,教师能够耳濡目染,最终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充实,聘请具有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实践经验的IT企业、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定期举办由IT企业、公司及实训机构参与的教学研讨会,使学院教师能够与企业的人员面对面交流,便于高校教师敏锐地了解软件行业的关键技术需求,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良好的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根本。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特别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而灵活多样的对学生课下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也是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补充。
  针对重在提升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课程群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划分之后,可以明确软件人才培养基础知识内容的基本框架。其次,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环节,对于软件人才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内容。因此,对于软件问题的求解应该先采用描述性语言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实践,对方法进行验证。
  在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时,需要在相关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层层剖析,把理论知识和相关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案例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另外,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机房授课,使教师在讲解事例的时候,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地操作。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的上机操作,能够在课堂上验证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动手编写程序,快速掌握相关内容。
  除了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课上教授之外,课下科技创新的指导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了多个实践兴趣小组及科技创新基地,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建立兴趣实验室指导学生,以项目为依托、以兴趣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项目。为 了使学生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院在奖励制度上也作了一定的尝试,对参与实验室、企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学期及学年考核加分;对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优先考虑各个荣誉奖项的获取。
  4 建立新型考核机制,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学院在软件人才课程考核方面实行过程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针对每个课程群中的知识单元,教师教学过程完成就马上进行考核,主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即在知识单元实训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单元的考核,上一知识单元考核不通过,不能进行下一知识单元的考核。过程化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时时具有压力、时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应付考试才进行学习及实践。另外,针对课程实训,还会有一定比例的、在机房进行的课程实践考核。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的考核,学院主要以机房项目考核为主,对项目进行成员分工、团队合作,最终的考核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项目实现、项目解答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学院应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采用反馈机制进行评价,针对课程群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划分,根据学生实训发现问题,动态调整知识点、知识单元及课程内容;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训,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互,发现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实训内容。
  5 结语
  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是面向市场、面向应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建设、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反馈机制等多维、多角度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使用更多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孔金生,王志华,李学相.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6):8-11.
  [2]李英梅,黄玉妍,夏伟宁.关于高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1,240(6):102-10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