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研究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适应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
1.由于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学条件好的中学或城市中学中,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而在教学条件较差的中学或农村中学中,学生很少能接触计算机,两极分化严重。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往往出现水平高的学生不想学,而水平低的学生却学不懂的情况。
2.高职院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要求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通过考试而教的现象很普遍,把技能教学变成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缺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是多样的,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却很单一,结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后续课程开设不足,不能适应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对专业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考虑两方面的特点:一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二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对于高职来说,有其不同于本科的特点:一是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二是教学时数相对较少;三是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制定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其核心是强调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动手能力。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2.改革教学内容,使之适应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3.改革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5.结合多年教改经验,为适应新的形势,教改突破口选择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
三、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1.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1+X组合。
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其中,可以将Windows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从课堂教学中分离出来,组成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要求,又不同于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统一制定的整体目标框架内,各个专业应根据专业要求选择X,即程序设计语言或计算机应用的类别和内容。
2.改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
3.精心组织实践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精心组织,计算机基础部将组织教师编写一套实用的系列实践教学教材。
4.加强网络实验教学管理。
开放网络实验教学,加强对网络实验的教学管理。在全校创建网络化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校园网上开放能供学生自学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
5.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办法。
开发稳定而完善的网上考试系统,创建课程试题数据库,实现网络考试和计算机自动化阅卷。
6.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和指导工作,辅导员要主动关心、组织好学生课外上机。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不断地转换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该论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201003248)
来源:考试周刊 2011年63期
作者:张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