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在计算机人才方面的需求量也逐渐升高。而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场所,它需要肩负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计算机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实际教学与现实脱轨、教材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等。高校应尽快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度,加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
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1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1.1以人为本
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是抹杀学生独有的个性特征。因此以人为本是其中的核心理念,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构建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1.1.2智能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数据正呈现着爆发式增长趋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智能化水平,这样才能确保知识的丰富性。只有掌握了丰富扎实的基本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融会贯通。因此高校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结合使用智能教育方式,这也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1.1.3综合教育
在信息社会当中,学科知识将会呈现出高度分化的变化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进入高度集合阶段。综合教育理念中重点强调的内容为学科交义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对于人才知识、素质以及能量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1.1.4开放教育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下,高校人才培养逐渐朝着经济与社会前线迈进,同时站在了国际竞争以及交流的最前端。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必须坚持开放式教育理念,将自己的校门朝世界范围敞开,不断地吸纳更多现今的知识与理念,提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综合性。
1.2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新时代中,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人才水平以及质量,应树立一套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多元化质量衡量标准,使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三者来共同协助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2.1学习能力
在这个知识与信息不断膨胀的现代化社会中,要想时刻走在时代的前端,就必须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同时具备主动的学习意识,这样才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
1.2.2创新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至少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基础;(2)必须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理念。
1.3优化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是其中核心的框架,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会直接影响着高校输出人才的质量,所以说高校课程他体系的优化是目前高校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的难点工作。
課程结构模式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人才目标的内化结果,学生只要满足了课程要求,那就意味着也达到了培养目标,所以说课程模式是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将人才培养模式彻底地贯彻到课程模式当中,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具体要求来指导课程模式的革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托于高校办学宗旨来进行,同时有所侧重,不仅需要具有面向学科的课程结构模式,同时也要设计面向岗位的课程结构模式。
教学内容也是一种课程体系范畴中的部分,它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性;(2)教学内容的深刻性;(3)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还需要充分体现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性、深刻性以及前瞻性必须同时存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实践内容的过程中应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4产学研合作办学
产学研合作办学是一种将企业、学校以及科研室联合在一起共同进行办学的方式,在这种办学模式当中,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以及实践练习的有效结合,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这是一种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产学研合作办学方式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实现: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设教学实践基地,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与地方性行业专家共同构建专业教育指导与评价小组,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介入性指导;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定期开展学术性专业讲座。
1.5构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现代化社会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必须满足高素质、双师等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块的不断综合化以及集中化这一环境下,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相应的要求。要想确保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职业标准相接轨,就必须得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持。
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1与发展需求相匹配,完善培养方案
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求,高校不仅需要对社会以及企业的计算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充分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从最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来落实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需求。此外,还应提高对实践的重视度,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不断进步。针对每一项专业课程,不仅要设置基本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配合设置实验课程,在此过程中采用导师制进行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
2.2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校内开设各种计算机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校外聘请行业专家来校开展计算机技术教学,丰富学生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兴趣。
建立并完善《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指导手册》,按照年级以及知识类型向计算机专业学生讲述计算机就业必备的社会技能,同时不断向学生讲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完善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设立各种科研团队共同致力于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与探究,开展各种计算机组装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关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市场方向以及需求,充分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与企业之间进行共同办学。具体可运用企业资源建立实习训练基地,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高校還可邀请企业针对实训毕业生开设各类就业培训班,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计算机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我校计算机学院在近几年相继与国内外各大知名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活动,共同建设校企实习基地,并制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得到了显著的效果。
2.4强化教师综合水平,加大师资队伍构建力度
我们在不断强调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过程中,还应通过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展双师型培训,积极掌握行业动态,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得到不断强化。同时还应致力于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内容、教学技巧、实验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究,构建一个综合型较强的师资队伍,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进一步的保障。
我校计算机学院为了能够使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特制订了相应的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同时选择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教师前往国外进行深造,这一举措大大地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知识的更新。实现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5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关注人才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结合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具体如下。
(1)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计算机学科是一种充满实践性的学科类型,因此缺少实践的计算机教学是不完整的,无法真正满足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两者并驾齐驱,共同促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应实现课内技能与课外技能的结合。对于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毕业就能够在岗位上进行工作,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前提是在毕业前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以及操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一定的课外技能学习才能达成。
(3)应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计算机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需求,且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就在于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计算机技术又是一种更新非常快的学科,学校教学内容的的更新很难完全跟上计算机技术更新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企业所提供的资源来实时掌握计算机技术动态,使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也能够实现同步更新。
我院针对大四学生制定了企业顶岗实习模式,任何一名处于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都可以以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工作,企业也可以完全按照内部员工管理模式来要求学生。这种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岗前培训机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切实地体验到企业工作模式、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从中找出自己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制定自我完善计划。这种办学模式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择业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高校必须围绕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操作。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随着发生变化,学校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不断改进自身办学模式,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志泊,张海燕,王春玲,赵方,王建新.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07:94-98.
[2]蔺永政,周劲,董吉文.地方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1,01:9-15.
[3]李文敬,廖伟志,元昌安.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14:36-39.
[4]吴光凤,朱有才,唐智英,陶汝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6,23:14+21.
[5]王顺利,梁政,张云云.“按类教学,分段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127-130.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3期
作者:桂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