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之初,其家长存在分离焦虑的情绪。如未及时缓解,会拉长适应期,对幼儿的成长不利。在“计算机应用互联网+”的思维主导下,由幼儿园采取一系列措施,能有效缓解家长分离焦虑症。
何谓焦虑?《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焦虑是一种担心、紧张或忧虑为核心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焦虑分离,顾名思义,就是由分离所引起的焦虑。新入园的幼儿与家长有着血缘的亲密情感结系,因入园,这份亲密将成“断崖式”的分离,伤心、痛苦、拒绝等行为随之产生,也在情理之中,同样,家长因孩子入园而引发的不安、担心、忧虑情绪也是正常的。这一情感特殊时期,心理学上都将其称为“分离焦虑期”。幼儿的分离焦虑期,学校、家长都会关注、干预和呵护,但家长的分离焦虑期相对孤寂。其实,关注和帮助家长缓解、度过分离焦虑期更有其现实意义与教育促进功用。
一、新生家长分离焦虑的现状分析
孩子要告别家庭,进入幼儿园,这给孩子的心理、生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从当前的情况看,这种亲子分离带来的不适应,同样挑战着家长们紧绷的神经。尤其在新生入园初期,家长的分离焦虑最为浓烈,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镜头一:家长抱着孩子不愿放手,恳求老师“再抱一会儿,再抱一会儿”;回家后,一连几个电话打给老师,询问老师孩子哭了吗?听话吗?被人欺负了吗?
镜头二:家长抱着孩子上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顺利完成交接,孩子情绪基本稳定,老师带着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可是几分钟后,老师看到孩子一边哭一边朝门口跑,原来孩子看到了一直在窗口张望的妈妈。
镜头三: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时,忙不迭地问孩子“你哭了吗?”“老师对你好不好?”“同学有没有欺负你?”……
凡此种种,无不反映出家长对于亲子分离的焦虑心情。而这些焦虑紧张的情绪会感染给孩子,造成负面效应,导致孩子的入园适应期拉长。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正逢“双独”时代,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导致孩子成为家庭情感的核心,很多家长把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入园前,孩子绝大部分是由全职妈妈或隔代长辈一手养育的,她们相互依恋。孩子入园后,这些家长和长辈失去了情感的重心,心理产生失落感。再加上对孩子在园情况不了解,易产生极度担忧、悲观的情绪。因此,要让孩子入园时不再焦虑,应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再共同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期。由于教师与家长直接交流的机会有限,笔者尝试“互联网+”的做法,从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入手,通过正面影响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促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二、新生家长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分离焦虑,“在中国和德国都同样存在。不同的是,德国幼儿园已经找到一种制度模式,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各地的具体实践有异,但其核心特点都是让父母陪伴儿童完成入园适应。因为这一模式首先在柏林提出和发展起来,因而也被称作‘柏林入园适应模式’。”可在中国搬用“柏林入园适应模式”肯定行不通,至少在目前还不行。针对家长的分离焦虑,笔者尝试了“互联网+”的做法,在实践中受益匪浅:
1.“互联网+”入园,让家长在心理上接受幼儿园
一般新生报名在暑假前就会全部结束。在报名过程中,幼儿园就以校讯通的方式把家长们网罗到幼儿园的大网络中。正如莫兰所言“在一切方面面临不确定性的人,被带入一个新的探险。必须学会迎战不确定性,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在其中价值是两义的,一切是相连的。”在长达2个月的暑假中,幼儿园通过短信平台、幼儿园网站、论坛等渠道频繁传递关于孩子入园准备的教育资讯,使家长在意识和观念上有了明确的导向,为入园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幼儿园为新班开通绿色通道——提早分班,并随之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这样给教师、家长、孩子留出了更多时间来相互熟悉,形成团队。班主任通过线上沟通和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与孩子、家长相互认识,增进了解,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亲近感。例如,在网络上,通过视频通话相互认识;在网络上策划、宣传,线下组织家长带孩子参观幼儿园,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帮助孩子缓解因陌生环境造成的焦虑情绪;组织孩子体验幼儿园的活动,从而缓解因生活方式改变而产生的焦虑等。家长和孩子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熟悉了彼此,相互接纳,相互信任,由此初步建立了比较安全的依恋关系。
这些“预热”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孩子对教师和幼儿园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受,也让家长放下心来,更加坚定了让孩子入园的信心。
2.“互联网+”入园,让家长在行动上融入幼儿园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所应该承担的‘替代父母’的责任,并始终怀有一颗向着孩子的爱心,这是教育能够所由开始之处,也是教育应该所由开始之处。”为此,我们把家长以建群的方式汇集在一起,成为一个“预科班”式的群体,这为之后各项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在这个群体中大家的目标一致,共同话题以育儿和入园为主。因此,教师在群里发布一些育儿知识和有关入园准备的资讯等供家长学习的基础上,还组织网络“沙龙”,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入园等论题,为焦虑的家长答疑解惑,疏解心结。家长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为入园“备战”。例如,教师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做好生活准备:学习自己吃饭、自己解小便、按时作息等,为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做准备;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做好入园的心理准备:让孩子明白长大了要读幼儿园,幼儿园的教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自己等,以坚定孩子入园的信心;引导家长带孩子进入幼儿园的网站,浏览在读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照片等资料,了解幼儿园各种有趣的活动,提前感受幼儿园的文化,激发孩子产生入园的兴趣和欲望。
诸如此类的提前“备战”,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正面影响,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孩子顺利入园做好行动准备。
3.“互联网+”入园,让家长在互动中消解分离焦虑
思想和行动上的前期准备,为入园开启了良好的开端,而入园后的及时跟进措施,也是缓解分离焦虑、巩固干预成效的关键。家长和孩子虽然已经做好了这样或那样的准备,但当那一刻真正来临时,还是会出现哭闹的现象,家长又紧张起来。例如,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哭的时间长不长,嗓子会不会哭哑了?孩子的中饭吃饱了吗?孩子的午觉睡没睡?……煎熬的家长甚至为此无心工作。“应该说,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资金问题,人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和身体发育问题。无论是教育还是人的发展,都逐渐要求并呼吁一种内在性的生长。无论对于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认知差异的尊重,还是对于自我文化的重新审视,都有可能而且极为必要改变过去单一地依靠外部力量作用的思维观念和操作路径,将思考的视觉转向人自身,将人的状况、人类个体自我的真实需求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操作的着力点。”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将孩子在园一日情况进行“网络直播”或“转播”,以稳定家长的情绪。这样,教师每天会把孩子的在园情况用照片、小视频,或直接对话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及时传播,让家长能及时得到信息和安慰。看到孩子开心游戏的情景、看到孩子大口吃饭的样子、看到孩子呼呼大睡的萌态,紧张的家长才得以释然与放心。
网络的及时跟进和适时反馈,对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减少由家长的负面情绪对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前期干预的努力成果得以巩固和提升,使分离焦虑在平和的氛围中得以消解。
虽然新生入园后,家长的分离焦虑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或者在少数家长中存在着。但是,“互联网+”做法,使新生入园的适应期正在不断缩短,家长对幼儿园的支持和配合度正在不断提升。家长不再焦虑,家园更加融合——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助力家长缓解分离焦虑的最大收获。
作者:谢科文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