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固化、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分析了课程改革的背景,提出了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和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分类、案例、任务驱动等教学法,强化实践应用,改进考核方式,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对大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识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修课程。它与普通的素质教育课程不同,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性和广泛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能力,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应用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背景
1. 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
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来设置,课程开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期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主要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MS Office、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知识为主;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C/C++、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等)为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重复、固化、滞后,虽然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部分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水平大相径庭,如果统一开设相同的内容的课程,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2)课程不能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进行设置,课程的涵盖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3)教学手段单一,多采用多媒体教室合班的形式授课,理论课以老师上课讲授为主,实践课以学生上机练习为主。重课堂知识传授,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不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2. 转型发展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方向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要调整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是在原有专科基础上新建的,在办学思路和能力上并没有同步提升,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转型”的本质是走“应用型”道路,其内涵是让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学校具备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国家推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为学校课程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强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课程是实施转型的关键,结合社会对各专业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的人才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作为指导思想,来引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按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将典型的职业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来设置知识模块,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过程性评价,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将本校学生作为改革试点对象,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对改革效果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改革措施进行改进,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图如图1所示。
三、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 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和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设置,如表1所示,主要的教学内容如下:
(1)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必修课,第一学期开设,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2)实用工具软件:文科专业选修课,第二学期开设,例如:磁盘管理工具、硬盘数据恢复工具、文件处理工具、安全防护工具、网络常用软件、图形图像处理工具、音频处理工具、视频处理工具、光盘刻录和虚拟光驱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使学生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学科专业工具:选修课,第三学期开设,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Photoshop、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数据库应用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理工科专业必修课,第二学期开设,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需要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电子商务专业需要学习Java语言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掌握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和做法。
(5)职业技能培训:选修课,第三学期开设,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认证开展技能培训,使学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满足未来就业的需求。
2.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分类教学法。基础分类: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部分的计算机知识,入学后进行摸底考试,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班教学,基础好的学生采用MOOC教学,课堂上采用“专题讲座+讨论”的模式,其余学生采用讲授的模式,达到同步后一起进入到项目实训阶段学习。学科分类: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差异及人才培养需求,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理工科类和文科类进行教学,每类学生的教学内容由各学院根据本专业学生情况从表1中进行选择。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亲验式”方法,它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以教学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景中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典型的职业工作项目作为案例。例如,水果连锁超市销售数据分析案例,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项目背景:小王在XX市的几个区开了若干家水果超市连锁店,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对水果超市日常销售数据的管理也需要不断提高,他打算用Excel来管理日常销售数据。
②需要制作的表格:“销售记录”“水果价格”和“水果店”三张工作表。
③需要解决的问题:计算进价、售价、销售额和毛利润;汇总各区的销售额和毛利润,找出毛利润最大的水果名称;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统计各区各水果的销售情况;设置数据有效性和保护工作表。
④计算方法:利用VLOOKUP函数在“水果价格”工作表中查找各种水果的进价和售价,利用公式计算:销售额=售价×数量,毛利润=(售价-进价)×数量。
⑤数据分析:按“所在区”汇总销售额和毛利润,获得各个区的销售额和毛利润;按“水果名称”汇总销售额和毛利润,再降序排列毛利润,获得毛利润最大的水果名称;利用“嵌套分类汇总”可以统计各区各水果店的销售额和毛利润;使用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统计各区的水果销售情况等。
(3)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首先给出具体的案例项目,学生与教师同步思考案例的解决方案,教师将学习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更小的目标,并把学习的总体任务细化成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学习的总体目标。上述的水果超市销售数据分析案例的任务分解如图2所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识,也能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提醒和指导学生。
3. 强化实践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实践性强、操作性要求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属性,强化实践应用,提高学习兴趣,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2)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和课外的实训条件。
(3)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来完成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的能力。
(4)选用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实践教学,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5)重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竞赛)的设计与实施,例如:开展学生程序设计竞赛、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大赛等,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提供的实习岗位,实践所学知识与技能,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
4. 改进考核方式,提升职业能力
(1)搭建网络考核平台。构建一个包含课堂实训项目库、作业库和考试试题库的网络平台,学生凭账号登录,系统会记录每次课堂实训、作业的完成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成绩,期末考试的试卷由考试题库随机选题生成,每个考生题目不同,系统设定时间内学生提交试卷,系统自动评分。学生期末的综合测评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综合测评成绩=平时课堂实训成绩×40%+作业成绩×20%+期末考试×40%,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
(2)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实行考教分离,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职业资格认证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均在60分以上才达到合格,技能操作考核采用考场上机实际操作方式,由考评组根据考生现场操作表现及实际操作输出结果,参照统一标准评定得分。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既能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操作能力,也能更好地满足未来就业的需求。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强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使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满足未来就业的需求。
作者:焦铬 范双南 刘辉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