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信息素养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公民的基本能力。作为网民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更是有必要培育信息素养,掌握信息素养的内涵,从而在互联网时代下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通过对成都理工大学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和培育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生
为了解当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并为信息素养的培育、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本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成都地区选择了成都理工大学和四川音乐学院两所高校,在校园内利用课堂休息间隙由学生填写。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19份,回收率94.6%,有效问卷1408份,有效问卷率93.8%。其中男性占59.4%,女性占40.6%,其中,40.2%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9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2小时,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4小时,还有1%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二、 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概念。高校作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也作为信息处理的重要中转站,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已是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划分成四个层次:
1、信息意识。当前信息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信息大爆炸”,信息的快速产生和爆炸性传播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明显。现实媒体的信息和虚拟媒体的信息360度的向大学生进行冲击。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它人们从事信息活动的精神驱动力,并直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2、信息知识。过去的知识是以文本(书籍)的形式存在,而信息社会中的知识除了以文本(书籍)的形式存在外,更多的是以超文本的形式,知识的获取需要专门的知识。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基础,包括传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英语知识、信息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
3、信息技能。美国信息研究所在报告《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指出“今天的信息社会改变所有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界限。人类联系的全球性使接近和使用的能力至关重要……信息技能,即确定、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可以使个人充分利用全球信息社会所提供的机会。信息技能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教育经历的一部分。”1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包括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4、信息伦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天使,也是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信息技术作为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其本身没有价值取向,关键还是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人的发展的层次性、全面性,即人的能力水平、人在政治、道德等人文素质上的水平,决定科技使用的方式与结果,运用一定水平的科技,需要人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与人文素质,现代科技则需要人有适应现代社会的科技能力与现代人文素质”2。因此,我们认为信息伦理是信息素养良性发展的先导,是调节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因此,调查问卷也根据此四部分来分析。
(一)信息伦理
目前大学生多为90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在高中的约束型教育突然变化到大学的松散型教育,易产生不适性,挫折感,互联网于是成为大学生逃避现实、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而大学生薄弱的社会经验,不成熟的心智难以抵挡互联网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影响,且随波逐流。
1、调查显示有36.4%的学生曾经浏览过色情、暴力网站,有6.7%的学生经常浏览。可见,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很难不遇到不健康的信息。在“您曾经向有关部门举报过非法网站吗”的选项中显示仅有3%的学生“举报过”,有38.9%的学生“想举报,却不知怎么举报”,剩下全部选择了“没有”。可见,大学生对自身的“网络监管者”角色意识缺乏。
2、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在大学生上网群体中,博客、论坛是他们极为活跃的领域,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半年更新率达到80.3%。在“您曾经在网上发布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吗?”中,有45.4%的学生在网上发布过人身攻击的言论,有6.3%的学生更是经常发布。网络交往中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更愿意在互联网上宣泄情感。另外,学生在使用网络通讯中的重要应用电子邮件时,有53.6%的学生仅在正式邮件中注意措辞和格式,有14.7%的学生从不关心措词和格式,网络礼仪有待加强。
(二)信息知识
当前,国内已开始重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育,大部分学生从中学时代起都开始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进入大学前,都已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互联网知识,但都较片面和狭隘,只会开机浏览中文网页。
1、互联网发源于美国并兴于美国,必定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会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占据主流,因此适当了解和明晰英文网站内容是应是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调查显示,仅有1.5%的学生能完全看懂、4.6%的学生能大部分看懂一般英文网站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的互联网基本原理,却只有2%的学生完全掌握,73%的学生了解一点,1%的学生完全不懂。
2、在“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网络资源是否了解”中,只有2.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21%的学生表示“一无所知”。另外,在“对自己使用的电脑能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黑客和病毒入侵?”,有50.2%的学生表示“无法做到,经常受到黑客和病毒干扰”。
(三)信息意识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在为我们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信息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大部分学生都有主动了解信息的意愿。
1、调查显示,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前五位分别是:看新闻、聊天、看电影、学习和下载免费资源。且对于网络新闻,有66%的学生表示看到后能进行理性思考。
2、在“您会主动查找自己的信息需求吗?”有42%的学生表示能主动查找,39.6%的学生表示多数时间能主动查找。还有71.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经常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解决自己的学习或生活问题。但在“您上
网查找信息时,会被其他信息吸引偏离最终目的吗?”,有67.4%的学生选择了“有时如此”,仅有12.8%的学生选择了“从来不会”。
(四)信息技能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作为社会栋梁的大学生的信息技能将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尽管大学开设了信息检索类课程,大学生却似乎并未接纳且对一些基本软件使用显得生疏。
1、对于日常工具软件WORD,仅有3.4%的学生表示能够掌握全部功能,还有4.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能掌握,对EXCEL软件,同样也仅有3.4%的学生能熟练使用,有7.1%的学生还根本不会使用。
2、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想要准确搜索到自己所需的资料恐怕只能利用信息检索系统。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上过文献检索以及数据检索类课程,在你使用过搜索引擎或数据检索中的“高级检索”吗?只有14.7%的学生经常使用,28%的学生没有使用过。在你会上网发布新资源与他人共享吗?有90%的学生表示了愿意,但仅有33.7%的学生知道如何共享资源。另外,还有35.8%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辨别出网络资源是否收费。
三、提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网络道德观念。如何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趋向冷静,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还处于仅仅强调技术的水平上,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和网络道德观念体系还处于真空状态,同时与现实的道德教育相比,网络道德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和自律性。国外在此方面重视程度较高,如1990年,美国就发布了《美国信息科学学会信息职业人员伦理守则》,2001年,欧洲委员会发布了《欧洲委员会网络内容自律20条建议》等。国内仅于2004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专门针对网络道德建设的文件和规范还没有。因此,现阶段,我们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完全可以参考这些资料通过《法律基础》课,或专业课上引导大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行为。如,不破坏别人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不发送或编写病毒程序攻击他人的电脑等等,从小事做起,使大学生网络行为得到自律,使大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二)加强网络环境的综合治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天使,也是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发明像网络这样对社会和心智同时带来巨大影响,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且海量网络信息,大学生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进行一一辨识。因此,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需要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合力治理网络环境。对于国家,应大力开展信息源头的整治,加强立法,清理毒瘤,为大学生上网还原一片绿色天空。2008年底,由国新办、公安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手启动了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现已关闭违法违规网站近2000家,删除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500多万条,取得了明显成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5月5号国新办首次透露,已在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取消新闻跟帖“匿名发言”功能,开始试实习“网络实名制”,并称已取得实效,这也是国新办首次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及推动论坛、BBS等各种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对于学校,则应采取技术手段(如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不良信息的监控(包括联合有关部门对高校周边的网吧进行清理整顿),可有效的防止垃圾信息的传播。对于大学生自身,应强化自身道德品质,把现实社会礼仪与网络社会礼仪相结合,科学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真正从网络上有效获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或与网友分享自己的信息。
(三)拓展课程教育的资源整合
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弋登·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预言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归纳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这几十年里,计算机从神秘的庞然大物变成大众的常用工具,信息技术也由实验室进入无数个普通家庭,因特网将全世界联系起来,多媒体视听设备丰富着每个人的生活。从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到今天每秒可计算上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从DOS到今天的WINDOWS7,各种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信息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们却发现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上却未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开通了教育网,为大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数据检索等课程,但是总体来说只局限在信息素养的很小一部分。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能力并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就能累计的,信息素养应是多学科的整合式教育,需要在整合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掌握使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在国外,目前比较成功的探索是美国依阿华大学的TWIST(Teaching With Innovative Style and Technology),即由一名教师作为内容专家,一名教师作为信息专家,一名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的合作方式,学校自1997年来创建了超过500门基于学科的在线指南/课程,收到了师生的欢迎;纽约州立大学则专门成立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不同课程的信息素养能力要求,宣传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促使有关人员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学校图书馆提供各种类型的课程,包括基本的课程和高级课程,面授课程和网上课程,帮助学生制定查找信息的策略、评价信息并有效利用信息;在国内,广东韶关学院开通了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学习网站(http://210.38.207.10/index.php),这都为信息素养与日程课程教育的资源整合拓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
(四)提高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这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课堂教学形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FLASH,POWERPOINT等多媒体的应有广受大学生欢迎,因此,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简单的程序编写语言以及多媒体应用软件等信
息技能应是基本要求;2、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迅速老化,面对信息无比渴望以及缺乏甄别真伪信息能力的大学生,教师熟练掌握上网技能和数据检索能力,在互联网上“充电”学习吸取新鲜信息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再传授给大学生已是起码条件;3、大学课堂教学外的教师与学生沟通往往不像中学阶段那么密切,但是,互联网时代提供了QQ、BLOG等多种网络平台供师生在课后交流学习和生活,掌握网络交往礼仪以及网络信息发布是教师的必然选择。
总之,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互联网时代下未来人才的培养,是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应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问题,发挥各方面的合力作用,促进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大众的信息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顾华宁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建设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
[2]霍福广,刘社欣等.信息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8.1
[3]吴岚.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4]王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5]顾华宁等.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系统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第十集).2008
[6]顾华宁等. 论互联网时代下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第十一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