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教师们对于课件资源的利用仅仅局限于自身资源的使用,这样一来课件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大大的降低,实际上这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关键词:课件共享;UGC;教学资源
引言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着年轻教师课件资源相对贫乏的现象,而这种资源的获得往往是通过熟人之间的赠予所得到。当学校的规模较大时,由于很多教师彼此之间并不熟悉所以很难获得课件资源,也就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由此来看建立课件资源共享系统来解决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迫在眉睫。
设计原理及技术分析
多数学校在信息系统管理方面缺少专业的人才,而我们平常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诸如博客、微博、视频分享这些系统,他们的内容均来自于用户的创造,而我们的教师课件系统也正符合这个特点。本系统的设计借鉴了这些流行系统的原理,根据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理论来实现。也就是说通过用户(教师)生成内容,系统实现自动分享与维护,最大程度的降低系统在维护方面所需要的人力和复杂度。于此同时,方便教师更快更容易的获得课件资源,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使用终端并不固定,而且部署和维护并不容易,所以利用web解决方案尤佳。建立基于b/s模式的课件资源系统,更好的方便教师登录系统,将大多数故障和技术问题解决在服务器端。平台方面选用哪种技术几乎都可以解决课件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需求,我个人倾向使用微软的.net体系来开发。因为虽然授权成本较高,但由于目前各院校使用的网关服务器或WebServer多是微软平台,所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源来支撑课件资源共享系统反而会降低成本。 沿用原有的最常见的部署模式,如下图:
图1 原有的最常见的部署模式
数据流图如下:
图2 数据流图
功能模块组成
整个系统包括以下五个模块:课件展示模块、讨论模块、用户(教师)模块、搜索模块、上传文件管理模块、系统其他功能模块。
系统核心模块由课件展示模块和讨论模块组成。课件展示模块用来在公共区域显示教师们上传的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师信息和课件评级。讨论模块主要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基于讨论组的功能实现针对某一个课件及相关教学的深入探讨。
用户(教师)模块用来支持教师的登录、维护个人资料、教学科目分类,以及上传课件和讨论时的署名。整理教师名下的课件资源,方便其他教师统一探讨某一位教师的多种教学资源。
搜索模块的用途很广泛,如果用户想知道某一个教师的所有课件,那么就需要在搜索模块中输入教师的名字就可以在搜索结果中获得到全部的课件资源。如果想得到某一个课程的相关课件,只需要输入相关课程的名字就能够获取到相关课程的所有教师分享的课件了。甚至可以通过更加细致的关键字和内容搜索来获取课件资源。
上传文件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对课件资源建立索引,将课件的关键字录入数据库索引列表,建立起教师和课件的关系,更新一定的课件统计数据。
系统其他功能模块主要方便管理员来维护教师及其资源,例如帮助教师找回密码、,并且定期维护课件资源,删除无效资源。同时维护课件的分类,以及整个系统的各种信息。
需要应用的技术
首先是ASP.NET(C#)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开发始终。因为我们开发的是基于WEB的B/S系统,所以必须用ASP.NET来实现诸如表单提交、逻辑处理等所有业务。ASP.NET是把基于通用语言的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不像以前的ASP即时解释程序,而是将程序在服务器端首次运行时进行编译,这样的执行效果,当然比一条一条的解释强很多。
其次是AJAX技术的应用,就像现在所有流行的WEB2.0应用一样,如果想更好的将UGC模式实现,那么AJAX技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使用该技术,不但可以实现页面的无刷新读取和修改信息,还能为教师的搜索提供各种已有的关键字。利用AJAX开发出来的课件展示和讨论模块,将会非常易用,这样一来那些对于使用计算机不是很熟练的教师就一样可以操作的游刃有余了。
再次是加密技术,我们在教师的登录部分使用广泛用于加密的MD5技术,在很多成熟系统中,用户的密码是以MD5值(或类似的其它算法)的方式保存的,用户登录的时候,系统是把用户输入的密码转化成MD5值,然后再和系统中已保存的MD5值进行比较,而系统并不“知道”用户的密码是什么。
最后是连接池技术,考虑到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甚至将系统拿到公网来实现整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那么系统的高负载能力就要被充分的考虑,建立有效的连接池可以提供大并发访问时的高效和高可靠性。
结束语
通过成功建立课件资源共享系统,最终能够实现本校、本地区的教师课件资源的共享。继续延伸下去,在围绕教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深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通过长期的使用,积累大量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美)莫罗尼。ASP.NET Ajax。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