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浅议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

2015-11-17 09: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应用遍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但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在运用网络信息的同时,各方面的病毒渐渐冒出头来,信息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也在进步,而侵袭信息技术的各种危害元素也在不断的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
  引言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在各种社会领域当中普遍使用,计算机在社会当中,随着人类进步而成为社会发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人类对于在运用网络计算机的同时,而针对计算机的各种病毒也随着春笋般冒了头,信息安全的威胁在病毒侵袭下日益严重,病毒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扩散速度逐渐加快、破坏方面也越来越强。而在如此社会网络时代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计算机的应用对社会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愈来愈多的网络用户遭受计算机病毒与攻击也愈加频频发生,在病毒干扰下,给计算机网络与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为了确保社会进步发展,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确保计算机能够安全稳定工作之前,对于计算机危害病毒必须时刻进行防范措施,对计算机病毒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如何有效防治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保证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1、探讨网络环境下防范计算机病毒的现实意义
  网络让人们拉近了距离,联系变得更加便捷、省时与密切。在这种情形下虽然用户使用方便了,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威胁也相应增加了。病毒通常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弱点进行传播,因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防御病毒的重要措施。但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病毒与反病毒将作为一种技术对抗长期存在,两种技术都将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得到长期的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引入了新的病毒传送机制,病毒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电子邮件这个传播途径,病毒已成为当今计算机与网络行业发展的最大危害。随着网络日益成为全球性工具,病毒也正在成为全球性杀手。近几年,在我国爆发的大规模病毒,几乎都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而通过网络特别是电子邮件传播的病毒与传统病毒相比,表现出了更快的传播速度以及更强有力的杀伤力。因此各行各业中的管理部门更是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就显得极为重要。
  2、 计算机病毒的内涵、类型及特点 
  2.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与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有一个具有法律性、权威性的定义:“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一般来讲,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凡是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包括硬件与软件)的代码,统称为计算机病毒。
  2.2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潜伏性。有些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繁殖、扩散。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比如熊猫烧香病毒,不到预定时间一点都觉察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突然爆炸,对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破坏性。任何计算机病毒浸入到系统中,都会对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计算机中毒后,轻者系统资源被占用,工作效率降低;重者,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程序可能无法正常运行,造成数据丢失、机器瘫痪。
  3)传染性。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不同饿的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扩散计算机,而加上病毒一旦被复制或者产生了变种,其传染速度之快根本难以控制。如此随着而来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导致计算机的瘫痪。
  4)隐蔽性。计算机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具备很强的隐蔽性,就算计算机装载一些病毒软件检查工具,也难以查出来隐蔽较强的一些病毒存在。如果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者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根本无法完全区分开来。
  2.3计算机病毒的技术研究分析。
  从各国技术研究病毒的现状来看,病毒注入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有软件设计师或者维护人安置在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这个小洞也可称为一个程序,而这个小洞的存在,是安排给个别特殊人员绕过正常安全保护措施进入系统当中。而针对这个小洞的病毒也随着日渐增加,攻击后门的形式有很多,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XP,计算机入侵者就经常通过它存在的后门进行攻击侵袭。
  2)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 此方式能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者设备发射,这完全成为了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从而进入信息网络。此种技术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4、网络环境之下的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措施、
  4.1 建立计算机病毒管理报警中心。计算机病毒管理报警中心的工作原理是:工作人员在WindowsNT服务器上建立Norton“系统管理中心”,它需要通过更新计算机病毒定义码,通过对防毒软件进行及时配置、安装等方法,以此做到有效防御计算机病毒、简化网络安全管理的目的。
  这个管理中心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创建配置文件、设定自动的保护、自动更新计算机病毒定义码以及定时扫描计算机病毒等技术手段,进行提前的预防保护。而各分支站点然后以电子邮件等方式提醒工作人员系统中潜在的危险,工作人员再通过分析这些工作站发送过来的报警信息,随着监控网络上的防毒安全状态,并且及时作出有效的控制防御措施,在第一时间内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不给计算机病毒有任何的可乘之机。
  4.2 加强计算机的网络管理。在目前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方面,我们依然处于防御被动的位置,因此在管理上还要积极主动。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仅仅依靠技术方法的防御措施是很难安全的预防与控制病毒的蔓延等传播问题,这就需要技术方法与管理机制密切联 系起来,高度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进而从全局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应从软件系统的使用以及硬件的配置、管理、维护、服务等相关环节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对系统管理工作者及用户加法制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严惩从事非法活动的个人与集体,采用更为有效的新技术,规范工作程序与造作规章,建立“以防为主。防杀结合、软硬互补、以杀为辅、标本兼治”的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
  4.3 在各种措施之下,而最后需要完善计算机安全防护体系。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这不仅包括网关、防火墙、防病毒及杀毒软件等产品。尽管病毒与黑客程序种类越来越繁多,感染形式多样,发展和传播逐渐迅速,日益之下对于计算机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确保计算机的安全防御与控制,我们必须随时更新各类杀毒软件并安装较新版本的个人防火墙,并随系统启动一起加载,进而防止黑客进入计算机偷取、盗密或放置病毒程序。
参考文献:
[1] 刘玲.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新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01
[2] 春晓.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安全[J]:医疗装备.2010,02
[3] 刘永波,谭凯诺.计算机系统安全综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