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高职机电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研究

2015-10-09 09: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查找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四步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详细分析和研究制定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措施,本文为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电类专业
1.机电类专业群现状分析
  高职机电类专业群,随着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机械、电气、电子技术的含义,从外到内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在各行业中相互渗透、融合,也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根据职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是,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和构建课程设置的脚步,已远远跟不上当前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目前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仅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而且知识面狭窄。教学中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 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理论课程居多、实践课程达不到训练目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在不同程度困扰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可见,原有的专业设置方式,已很难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所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结合多年教学与企业工作经验,对高职机电“专业群”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与研究。
2.“机电专业群”人才培养思路及措施
  我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分别为:第一步:“人才需求调研与论证”、第二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教学组织与实施”、第四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及反馈”。首先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对机电类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与实施”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评价五个环节。“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及反馈”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2.1  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凸显职业特色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受三个因素影响:社会经济波动、专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人事制度性障碍。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最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习成绩、敬业精神 、可塑性 、沟通协调能力、基本解决问题的6项素质。因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需要按职业岗位设置,以体现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因此,高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显行业性、职业性、地方性: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是跟不上企业技术改造的变化,然而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必须依托行业,因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其所面向的社会职业领域。因此,专业设置要考虑到行业、职业、地方的需要。
  (2)符合市场性,具备前瞻性,克服盲目性:我国当前经济、产业结构处在激烈的变化之中,在全球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行业不断出现,因此,高职的专业建设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专业设置要求具有市场性和前瞻性,克服盲目性。
2.2 课程改革:以项目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
  专业课程是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高职院校要根据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同时参照相关的职业格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行“双证融通” 整合课程。我院确定了机电类专业作为课程改革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了3个改革项目:
    (1)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心开发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2)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行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技能、知识、素质”融入教学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大量真实的工程案例、典型项目、职业规范,让学生研究实际的现场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执行完整的作业流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工作岗位所需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将知识学习、技能提升、能力培养和习惯形成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从学徒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3)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安排机电类专业学生在暑假期间、企业生产旺季到企业从事顶岗工作,顶岗结束后再返回学院继续学习。为了更好开展工学结合,学院应根据企业要求校企共同设计顶岗实习方案,在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在教学进程上根据岗位要求,将部分课程提前,教学内容上密切结合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
2.3 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在共同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基础上,可以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通过争取政府财政投入,在企业内建立厂中校,这可以减轻企业承担的费用;另一方面将实训基地建于学校内,实现校中厂,利用政府对学校发展的相关支持,降低基地运行成本。当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方利益相对一致,便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4  双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双师结构
  因为教师队伍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所以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法。
  (1)青年教师培养:安排专业教师每年2个月深人生产一线参与并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或安排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以及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上述学习,才能够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最终成为行业专家。
  (2)校外兼职教师引进:聘请技师或高级技师担任技能实训教师,以弥补技能实训课教师的不足;聘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把企业最新的技术、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 。高技能专家的引进可以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新技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系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5 教学评价:职业化、多元化评价方式贯穿教学
  (1)专业基础课考核采用绝对评价法: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一般是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前导性课程,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其最终考核应以绝对评价法。因其评价目标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并与企业的简单生产任务吻合,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职业意识,有利于后续专业教学的开展。
  (2)专业核心课考核采用过程评价法:专业核心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中核心知识、核心技能,通过连续的技能强化实训,学生才能逐步了解各个技术环节的关系、熟悉工作过程中人员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等,从而实现从技能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培养。
  (3)综合应用能力考核采用综合评价法: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实训(含毕业实践)是将若干门课程内容(知识、技能)相融合,通过综合实训项目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从实训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总之,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 而且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突破点, 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建军.高职高专“三位一体”合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J].高教探索,2010, 5期.
[2]张大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7,(2):49-51.
[3]刘紫婷.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