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各国首脑齐聚巴西里约热内卢,共商世界可持续发展大计,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制定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成为日后指导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2012年,联合国将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20”峰会,总结20年来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征程上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以及应对新的挑战,探索“在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共同讨论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缺水和公共健康等世界面临的各项问题[1-2]。关于绿色经济,近年来已经成为政策讨论的焦点问题,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其理解和功能尚未达成共识,但绝大多数研究仍认为绿色经济可以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联大及其机构更是认识到绿色经济可以成为政府帮助经济复苏、刺激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案[3]。
1 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将环境问题诉诸公众,它首次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于环境的关怀[4]。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年,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这标志着环境保护被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5]。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到“绿色经济”一词,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并首次主张将有害环境和耗竭资源的活动代价列入国家经济平衡表中[6]。
绿色经济概念比较宽泛,内部可衍生出诸多分支,同时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环境学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其实现途径重点在污染的末端治理;资源领域专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其实现途径重点在于从生产端提高资源生产率;生态学家强调绿色经济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要保持生物多样性;能源专家强调绿色经济要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新能源;经济学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社会学家则将社会包容性引入绿色经济的理念中;等等。目前,关于绿色经济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增长、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内容展开。
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换言之,绿色经济可视为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在绿色经济中,收入和就业的增长来源于能够降低碳排放及污染、增强能源和资源效率、并防止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的公共及私人投资。绿色经济需要政府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支出、政策改革和法规变革来促进和支持这些投资。绿色经济强调,发展路径应能保持、增强并在必要时重建作为重要经济资产及公共惠益来源的自然资本。发展绿色经济对于生计和安全都依赖自然的贫困人群而言尤为重要[7]。
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不同的观点。成思危认为[8],绿色经济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对中国来说,绿色经济意味着将“三低”(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绿色经济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诸多方面。解振华认为[9],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中国能源需求还会合理地增长,但绝不重复发达国家传统的发展道路,也不会靠无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来实现经济发展,中国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以低碳排放、循环利用为内涵的绿色经济,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和环境效益好的国民经济结构。孙鸿烈认为[10],绿色经济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其中循环经济主要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而言的,生态经济主要是指向生态系统(如草原、森林、海洋、湿地等)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的(如发展生态农业等)。胡鞍钢认为[11],转向绿色经济首先需要转向绿色发展战略,而对于中国来说,转向绿色发展战略则首先需要从过去的“加快发展”理念转向“科学发展”理念。
国际社会对于绿色经济概念有很多解释,尚未有统一而权威的定义,也没有就其实际操作及政策实施等形成统一的看法。且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绿色经济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目前,普遍接受的对于绿色经济的描述,认为它是协调资源生态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益于人的发展为特征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不应构成增长的负担,而应是增长的引擎。通过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形成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全过程和各领域的绿色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要求下,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统一起来,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12]。
2 国际绿色经济发展动向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基本目标是在目前全球多重危机下,通过这个倡议复苏世界经济,创造就业,减少碳排放,缓解生态系统退化和水资源匮乏,最终实现消除世界极端贫困的千年发展目标。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国峰会之前发表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呼吁各国领导人实施绿色新政,将全球GDP的1%(大约7500亿美元)投入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快速公交系统、投资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可持续发
展等5个关键领域。随后,绿色经济得到了20国峰会的支持并写入联合声明,这标志着绿色经济的研究从学术层面走向了国际政策操作层面[7,13-14]。
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完成后,人们发现由于生产力的急剧发展和扩张,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让国际社会痛定思痛。在欧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保护环境、推进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自觉意识。欧洲在推进绿色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欧盟实施的是内涵最广的“绿色经济”模式,即将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都纳入绿色经济范畴加以扶持。在推进过程中,强调多领域的协调、平衡与整合。2009年3月9日,欧盟正式启动了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计划,根据该计划,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就业和经济增长,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德国大力实施“绿色新政”是以绿色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既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新的增长引擎以摆脱目前的经济衰退,也谋求确立一种长期稳定增长与资源消耗、气候保护“绿色”关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此,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国家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此外,联邦、州和县政府对商品集中采购政策进行调整,注重采购那些能源利用率高的新产品,并推动“绿色经济路线图”的制定。2009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重为13%,可再生能源使用占初级能源使用的4.7%,这两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0年目标水平。根据环境部长加布里尔估计,德国经济如果能完成生态变革,到2020年就可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
法国的“绿色新政”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于2008年12月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涵盖了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外,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法国政府预计,新的可再生能源计划的实施,能够在2020年之前创造20-30万个就业岗位。
美国发展绿色经济有着多重考虑。奥巴马的绿色新政主张对新能源进行长期开发投资,主导新一代全球产业竞争力,并提出了美国的中长期节能减排目标。“绿色新政”可细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此外,美国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并正在制定全新的智能电网计划,以减少电力运输过程中的浪费。
英国把发展绿色能源放在“绿色战略”的首位。2009年7月15日,英国发布了《低碳转型计划》的国家战略文件。这是迄今为止发达国家中应对气候变化最为系统的政府白皮书。该计划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战略》3个配套方案。此外,从2009财年起,设定“碳预算”,并根据“碳预算”排放标准安排相关预算,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从而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
日本政府及执政党公布了名为“经济危机对策”的新经济刺激计划,重点之一就是主打绿色牌,特别是日本最为擅长的太阳能产业。为此,政府将向住宅和办公场合设置太阳能光板提供补贴,对购置新车时购买环保型汽车提供10万日元援助,以及通过购买时返还现金来普及清洁家电的使用。
韩国政府也宣布争取在2020年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为此,制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自立、创造新发展动力、改善生活质量及提升国家地位等三大推进战略,以及三大战略下涉及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国土、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领域的政策方针。
在发展中国家中,墨西哥率先实行了绿色GDP核算。1990年,墨西哥在联合国支持下,将石油、土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并且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从而估算出环境退化成本,实现绿色GDP核算值[15-19]。
3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取向
3.1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国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是以破坏和污染为代价的,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5年,达沃斯发布的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第14位。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问题,都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20]。资源环境压力,水、能源等的消耗,耕地占用问题,污染物高量排放,使得中国不得不面对发展背后的代价。2008年,中国基本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4%,居世界第2位。同期,进口原油比2007年增长62%,进口成品油比2007年增长82.7%。据行业统计,全年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49.8%。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1,22]。
同时,能源资源空间布局明显的双重不平衡性,即能源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的空间重叠性,与经济消费中心的空间错位性。这种双重失衡极大地增加了中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增大了整体发展成本[23]。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不会改变,煤炭仍是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能源,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4]。
由于制度等原因,中国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无论是同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同一些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都相对偏低。2010年,城镇化水平仅达到47%,与发展水平相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只高于印度而低于如印尼、菲律宾和巴西等国家[23]。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在全球排位在105位左右。还有1.5亿人还达不到联合国一
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按照中国人收入1300元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25]。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带来了影响和压力。随着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产生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世界各国纷纷发布了国家适应战略和适应行动计划。但因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制约、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使得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的消耗必将增加[26,27]。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寻求更好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也不能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排放而承担历史责任,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此外,还必须正视一个事实:某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不顾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保护资源环境为由,设置了一系列的制度障碍,防止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实行贸易歧视,形成所谓绿色贸易壁垒。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28-30]。
3.2 走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实现绿色经济的方式、重点也应当有所区别。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首先应当立足基本国情,把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强调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忽略公平。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的绿色经济来看,提法、内涵与当前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大方向是相符合的。
“十一五”期间,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同时也在尽最大努力向绿色经济转型,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投入和投资规模很大,节能6.3亿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4.6亿t,带来了相当于600亿元人民币的税收收入,新增1800万就业人口,以及两万亿元左右的消费。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举措,如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这些在本质上都是开始探索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的体现。从2008年年底至今,中央政府新增的2300亿元财政投资中有230亿元是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的项目,所占比例为10%,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中国已经有效地降低了能源强度,实现了国家碳减排目标,减轻了污染,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31]。
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建议中国应从三个层面实现绿色经济转型:一是解决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绿色领域本身问题;二是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改造等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三是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中。报告建议,国家从立法的角度明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形成促进绿色经济转型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标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在倡导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应提倡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政策,处理好资源开发的短期效益与自然保护的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的角色以及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关心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生活方式方面也要实现绿色发展[32]。
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框架问题,应从不同的层面综合考虑。政府层面要加强对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努力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保障绿色经济的稳健发展,重视绿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绿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从目前来看,一是对环境定价,政府可以建立有统一规范和标准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排污者确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最终确定环境的价格。二是建立健全与绿色经济核算相关的法规制度,尤其是有关资源环境与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资源环境信息共享等。三是要实施绿色GDP的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企业层面要重视绿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绿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绿色投资,着眼于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调整。行业层面着重节能建筑、可再生能源、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农业、淡水和生态基础设施等不同行业,尤其是对当前技术改造和最实用新技术。消费者层面要加强绿色理念宣传,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应积极争取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以帮助环保商品和服务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