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视域发展较比论文(共4篇)

2023-12-10 02: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初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本土代际较比


  但凡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熟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出处及其背景的老教师,无不对这句话感同身受。限于时代、阅历等成因,初三学生即便悟性再强,也难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于富国强民的巨大内驱。而以代际反差、本土故事的方式,在较比中感悟科技进步的现实意义,无疑更益于学生接受、理解。


  一、初中生科技意识的缺失与误判


  1.失于观察的熟视无睹


  基于繁重的学业和个人的一些琐事,初中生几无多余精力用于观察、品评目之所及的科技进步成果。尤其是那些家在偏远乡村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象京城、省城的学生那样,每有最新科技成果展览会,皆可趁周末或假日前往参观,随时了解与关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新趋。相较而言,偏远乡村初中生的科技意识,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环境中目之所及的科技成果,如手机、电脑、车辆等,二是从书里了解。


  2.了然无趣的不闻不问


  每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如喜欢车的同学,一般家里都有多种类型的车模和相关资料,每有时间就与车族蜜友交流、研讨某款车的最新配置,甚至成为车友俱乐部的万事通、问不倒。这种缘于个人兴趣,且长期追踪某一领域科技进步动态的同学,即便学业上不显山露水,但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成才规律下,一旦遇到合适的人生机遇,极易因兴趣与爱好的持久关注、积淀,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之路。


  3.基于天真的时空穿跃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初中生影迷在影视作品的熏染下,对当下的科学技术成果与问题毫无感觉,更别说让他了解此前的情形了。但在浮躁、虚荣心理的驱使下,空想于不付任何努力就能够一觉醒来,突然产生人类前所未有的某项重大发明,甚至是借助这一发明在时间的隧道时任意穿越、独来独往。此类不切实际的科技空想,多缘于对网络游戏和科幻影片的过度接触。老师与家长,既不必一味杜绝,也不可过于放任。


  4.出于享乐的过份消费


  任何科学技术及其产品,皆有其技术的前卫性,否则也算不得科技前卫产品。从科技意识的视角讲,作为尚未参加工作、无独立经济收入的初中生,理应珍惜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将有限的学费用于学业和基本的在校生活。然而,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却恰与此相反——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产品面前,不是从科技的角度思考其关键技术与创新所在,而是以享乐的态度过份消费。如出行必打车、渴了喝饮料、饿了进餐馆。


  二、科技与生产力意识的代际较比


  1.远逝的山乡“夜明珠”


  50多岁以上的家长,大都经历过电灯尚示普及的那段日子。以东北农村为例,大锅饭的背景下,每天的劳动报酬也就几角钱,孩子多的人家连油、盐及用于夜里照明的煤油都买不起。为节省煤油,许多孩子的晚作业只能限时完成,且煤油灯的灯芯线细之又细,其情与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后,夜里读书时一根灯芯的故事差不多。斯时,许多山里姑娘找婆家时,对方家里是否安上电灯,都是一个硬性条件。较之当下的“城里有楼、有车”等条件,可谓天壤之别。


  2.毛驴拉磨的“老碾坊”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变化,用“巨变”形容再恰当不过。以原始靠驴拉磨的老碾坊为例,在机电磨米机尚未推广的那些年,粮食(玉米、麦子、谷子等)磨面需要人工完成:将米粒放在磨上,或人推或驴拉,既耗时又费力,往往是起五更爬半夜的,许多妇女因劳累过度留下病根。机电磨米机进入村屯后,再不必为此而发愁了,也使乡村农民切身感受到科技的先进性。斯时,不仅是磨米机,就连大队的电工,在大老粗的农民眼里也是难得的技术人才。


  3.关东大帮的“靰鞡鞋”


  广袤的东北大地解禁之初,大批的山东、河北等地移民涌入东北,成为关东这片热土的首批拓荒者。在斯时诞生的各行帮中,专事林木采伐与放排的木帮族,因大多冬季上山伐木。为抵御奇寒,皮匠们发明了一种用纯牛皮缝制的“靰鞡鞋”,穿时里边充填一种保暖的靰鞡草,再绑上一层布也就无畏大雪了。据老人讲,东北抗联官兵就曾穿过这种“靰鞡鞋”。较之当下轻便、美观的旅游鞋,“靰鞡鞋”既沉又笨,且丑陋无比,折射出关东人鞋子的科技革命。


  4.草死苗活的“除草剂”


  上世纪70年代,文化远远落后城镇的东北农村,晚上流行听小说、讲瞎话(以鬼狐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故事)。这些瞎话里,有一个懒汉种地的故事——别人家种地都是起早贪黑地忙,他却手拿小棍在地边上念叨:“草死苗活,地暄腾……”意指无须用锄头铲,地自己就会变得松软而有弹性。如此幻想下,懒汉的秋后收成可想而知。然而,随着科技在农业的普及,昔日懒汉的这一幻想早已变成了现实,播种后无须锄头铲草,只要喷上药就万事大吉了。


  5.不择土壤的“改良种”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改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其实,还有一种巨变尚未被城里人认知——同样的土地,没有良种前全社(屯)的玉米产量,一般也就是5万公斤;自从有了良种,一户的玉米产量就超过以往全屯的产量。个中科技进步,业已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无形帮手。当然,除了优良种子外,化肥的作用也功不可没。过去,因没有化肥或买不起化肥,土地再肥沃产量也上不去。如今种子好、化肥足,产量自然就上去了,即便土地再贫瘠也能长出好庄稼。


  三、结语


  中国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有赖于学生的科技意识。对于许多农村籍初生中来说,与其空谈那些无法想象的高科技,不如从他们的生活之基入手,在父辈讲述的自家今昔生活较比中,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贡献及意义。有了科技意识,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也便水到渠成了。


  作者:王美艳

  第2篇: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的,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1988年9月,邓小平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或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主要阐述了两个基本内容,这一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1.1封闭和自我孤立造成落后


  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改变。近些年来我国的落后是由于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随着世界的变化和历史的前进而改变。我们封闭了二十年,也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了二十年。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我们不能再把自己封闭孤立,而是要与时代接轨,勇于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机会提升自己。他进而指出,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奋起直追的重点环节,看到了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1.2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马克思说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是这仅仅是针对生产力的简单要素而言的,而更复杂、更高级一些的要素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还说过: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里科学技术显然被当做生产力的要素了。况且马克思直接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学促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促使他敏锐地发现“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整体构架理论,将科学技术排除在生产力之外,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此关于生产力的构成,我们应当从广义上来把握。事实上生产力三要素只是构成生产力的主体部分,漫长的生产实践发展的过程表明,除了上述三大要素之外,还应当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整体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把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称为“直接生产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把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称为“一般的生产力”,


  “一般生产力”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如果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的质变作为划分标准,目前生产力己经更新到了第四代。第一代是原始生产力;第二代是手工劳动生产力;第三代是机器生产力;第四代是科技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正是科学技术逐步扩张的过程。科学技术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一步步占据了第一的位置。由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科学技术为主的科技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全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考验。邓小平正是站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富有远见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反映客观物质生产发展规律的论断。如果说马克思把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制度变迁有机结合,形成他的科技思想的话,那么,邓小平则是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今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穷尽的,科学是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任何问题的最终力量。“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邓小平进而指出: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奋起直追。中国是一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因此必须把发展高科技作为一个永久性战略任务,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高科技的发展要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2关于教育和科技人才的思想


  2.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样就根本上明确了知识的重要和人才的宝贵,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然而要充分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才能和作用,对知识分子的正确评价问题就成为关键问题。早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为纠正“左”倾错误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造成的危害,就鲜明地指出:


  “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在1977年,邓小平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并强调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着手。”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更明确宣布:


  “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科技人才的地位得以摆正之后,就初步具备了科技人才发挥才能和作用的基础。然而,这还不够。要使科技人才的才能和作用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就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要调动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一是加大投入,发展科技事业。应扩大科技工作的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因此,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把引进学习与自主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解决好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只有尊重他们,使其得到合理的待遇,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免除后顾之忧。首先,无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对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待遇上不去,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进而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后续人才的供给,继而阻碍科技事业发展。其次,要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确立合理的工资标准,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他们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再次,要为留学生归国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广大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设一个综合的科研中心,设立若干专业,或者在现有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里增设一些专业,使他们的才能得以顺利发挥,得到他们应当拥有的待遇。


  三是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发挥才能,使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知识分子的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四是造就科技人员能够脱颖而出的机制。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要放手提拔有本事的人,创造出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邓小平这一看法,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指出了方向。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我国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现并提拔了众多杰出的科技人才,


  “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2.2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邓小平的这些讲话,深刻地阐明了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技和教育的进步。邓小平深刻地看到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科研靠教育输送人才,通过抓教育来培养人才可促进科技发展,于是,他指出:教育和科技可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


  邓小平说过:“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得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方面,应该加以深入研究。”科技和教育都要避免与经济脱节的现象。由于经济活动是教育和科技的中介,它使教育的内容或科学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邓小平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条件,并且处理好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因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批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我们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台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导战略的主动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邓小平在认识正确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我国落后的原因之后提出的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内涵,并在实践中重视科学技术,尊重人才,共同建设一个科技发达、和谐进步、充满活力社会。


  作者:王薇

  第3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视域


  一百多年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豍列宁对科学技术的论述主要是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上来论述的。毛泽东同志对科学技术也是十分重视的,他在1958年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邓小平同志则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升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豎”。在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时间里,马克思的科技理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命题的由来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是以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为背景来论述的。这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地关注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并及时地进行了总结。


  马克思曾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费的劳动量,……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豏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科学技术是指狭义的科学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马克思关于科技的论述集中在两点:一是理论上概括为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生产时谈到:“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表现为社会劳动本身的自然力。”二是提出科学成为生产力的途径。按照马克思的叙述,科学之所以成为生产力在于对自然力的应用。马克思说:“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


  在马克思看来,影响生产力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不论是工人的文化素质、生产工具和劳动手段的状况,都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潜在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列宁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列宁是以第二次科技革命为背景来论述的。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列宁是苏联社会主义的缔造者,他亲身经历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列宁对科学技术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科学技术为苏联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列宁认为:刚刚走上社会主义的苏联是一个小农国家,社会主义因素同资本主义因素相比,处于弱势。只有把苏联的经济基础由小农为主的生产力变为以大工业,大机器生产的经济基础,苏联社会主义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列宁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后,科学技术摆脱了资产阶级私立和狭隘眼界的束缚,大大的提高了苏联社会的生产力,改善了苏联人民的生活,奠定了苏联坚实的物质基础。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的,僵化不变的的学说”豓因此,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列宁还强调:发展生产力的这一任务要求迅速地,广泛的和全面的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科学技术专家,尽管他们多半不可避免地浸透着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习惯。”豔他甚至把“吸取欧美科学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称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三)毛泽东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毛泽东同志是从中国国情上来论述科技的重要性的。毛泽东同志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闭幕式上说:“现在叫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单靠老粗是不行的。”豖毛泽东同志关于科技的主要观点有:一是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三是提出要尽快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四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通过分析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深刻体会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发展现代科技的紧迫感。毛泽东同志在听取《10年科技发展规划》汇报时曾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豗毛泽东同志还一再告诫全党:“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自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列宁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毛泽东同志虽没有提出类似的命题,但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邓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由“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上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气息。邓小平同志又是如何论述这一思想的呢?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分析


  (一)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依据


  首先,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当今时代,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限于体力的大小,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科技一旦被劳动者掌握就会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两者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6:4;在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1:9。


  劳动工具的改进,对生产力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都是以劳动工具的改进为标志的。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豙这足以体现出生产工具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和人的创造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有关数据显示:“世界上各种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每年又以5%的速度在增长。世界上现有800多万种化合物,每年还以25万个的速度在递增。”


  其次,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决定的。现代科技对国民经济影响已令人瞠目结舌。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在产业结构、劳动结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论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情况而作出的论断;是在“文革”的余尘尚未完全消散的背景下,他以极大的勇气而作出的论断。


  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豛1978年,他又指出“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来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豜“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豝1988年,邓小平在两次谈话中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豞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意义


  在现代化第四次浪潮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并向知识经济迈进。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及时地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并联系我国的实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从理论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上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理论上扩展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内容,增加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分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经济学研究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领域。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把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证明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上能够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


  从实践上说,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时要把提高科学技术摆在首位,更好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要把科教兴国作为重中之重,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同时也给我们引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不要一味地追求一般的发展,而要以发展科技为目标,真正的把发展科技与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在不同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内容和特色。邓小平同志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做出新的判断,这既是对自己过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必将会展现出新的光芒。


  作者:于卫东

  第4篇: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史实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翻开全球500强企业的发展传略,就会发现500强的蓬勃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历史,其管理思想、市场战略、领导艺术、企业文化等都可圈点,但是在其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面前都退而其次,像因特尔、西门子、诺基亚、松下、摩托罗拉、惠普等榜上有名的公司,他们都以其自身的科学发展历史表明:在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成为上至国家兴衰、下至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谁在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中领先,谁就创造了新的商机,谁就成为这个行业的大赢家。从《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我们看到,在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信息科技行业,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以31%的利润率位居500强企业利润榜之首,它每销售100美元产品便可净赚31美元的利润;芯片之王的英特尔以21%的利润率位居第二,锐意进取的技术创新力量使他们掌握了独占性技术,高利润的核心技术又使他们保持在同行业中的顶尖地位。从全世界的经济增长来看,上世纪初,全世界的年GDP是1万多亿美元,1950年为6万亿美元,2003年则达到了40多万亿美元。在这一个世纪经济的增长过程当中,科技的贡献从本世纪初的5%升到现在的70%,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知识经济自然也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外国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拿廊坊开发区来讲,建区12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项目人才带动战略,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全面引进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终于在一片沙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年工业总产值近百亿元、财政收入近8亿元、出口创汇近2亿美元的高科技、外向型、园林式的现代化新经济区,其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了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行业涉及微电子与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与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与光机电一体化、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能源科学与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等8个方面的高新技术。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和利税分别达到全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企业利税额的65%和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推进开发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几年来,廊坊市坚持“科技兴市”,大力实施“人才高地”战略,每年都从市外引进大量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各种专门人才,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而使廊坊市有了人才资源这个重要条件来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周边地区相比,廊坊市的经济总量还比较低,财政支撑能力还比较脆弱,高科技主导行业、高科技龙头产品还不够突出,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发展中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现实和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困难和挑战,抢抓机遇图发展,抢占高新技术和人才的制高点,正确处理好发展科学技术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争取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王会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