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

2016-06-27 16: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这个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新的时代,激情豪迈地走出了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探索出经济社会和民生共赢互促的山区环境科学发展之路。

 

  去年,在衢州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有一份成绩单让衢州人颇感自豪: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七年时间,是衢州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大幅改善,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衢州先后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28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9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382美元增加到5472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6%13.2%,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和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28.62亿元,年均增长2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95.02亿元和57.57亿元,是2004年的3.7倍和3.4倍。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提高。坚持以产业高端化引领转型升级,致力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先后获得氟硅新材料、空气动力机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光伏产业等9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命名,衢州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次产业比例由15.844.739.5调整为8.55536.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工业经济综合效益得分跃居全省第一。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居全省第一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市向工业主导型结构的转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市用于民生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内支出累计达366.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从2004年的11477元、4414元增加到2011年的24900元和9635元。市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0.56平方米和60平方米。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省级教育强县实现全覆盖。民生满意度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生综合指数进入全省中等水平地区行列。

 

  生态建设全省领先。在经济总量翻番尤其是工业总量连续8年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环境质量得到同步改善,并持续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1.5%,出境水水质连续7100%达标,是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唯一饮用一级地表水的城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5天。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首个全市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经济与生态互促双赢

 

  衢州地处浙西山区,发展起步晚,与经济发达的省内城市相比,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相对滞后,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不强,需要有一个持续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衢州地处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源头,对产业尤其是对工业的选择有着比其他地区更多更严的约束。为此,衢州市始终把保持绿水青山、保护浙江生态屏障、保证一江清水出衢州作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赋予的特殊政治责任,自觉地将生态保护作为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也不以停止发展消极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互促双赢的路子。

 

  经济发展剑指高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衢州实际,深入实施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和工业立市主战略,制定出台了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的8个方面13项政策举措。转型升级好中求快成为标志性的发展符号,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转型,产业结构向优化升级推进、走向高端化,发展空间亦在不断地向更为广阔的区域拓展。瞄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产业振兴规划,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平台、产业龙头带动、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集约发展和产业服务环境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力推动高端化发展。目前,以高端化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氟硅新材料、空气动力机械、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推动衢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支撑。氟硅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衢州已成为国家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开山牌、红五环牌、衢机牌为代表的衢州矿山风动机械行业快速发展,已形成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三大主导产品,浙江开山集团成功开发的空气动力中国精密螺杆副,结束了我国螺杆主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也取得明显成效,钢铁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典型。造纸产业完成从低档纸向高档特种纸的转型,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利润年递增20%以上。衢州已被列为省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严守生态红线。一手抓增量把关,在全省率先实行严格的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环保、能耗不达标或不适合在衢州布局的项目,不管投入再大,效益再好,坚决予以拒绝。十一五期间,共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达1345个,总投资额超过93亿元。另一手抓存量调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铁腕治污,全面推进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污染整治。近年来,全市累计平毁1.24万个竹腌料塘,拆除124条水泥机立窑,关停2000多家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小企业。

 

  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扎实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充分发挥生态系列创建的示范作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和舆论氛围。衢州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1.5%。到2011年,全市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7个,73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在20115月举行的2010绿色中国行活动中衢州荣膺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

  衢江又见梭鱼跃。环境整治效果显著:衢州不仅工业产值连年保持30%以上增长,综合效益等指标在全省领跑,而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衢州成为全省唯一连续多年保持出境水水质100%达标的区域,是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唯一饮用一级地表水的城市;全市和6个县(市、区)均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7年间,经历成长的烦恼与转型的阵痛交织,在沐浴了科学发展观的洗礼之后,如今的衢州经济列车行驶得更加快速稳健: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四大千亿元产业群,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建设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产业平台、成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先行区。

 

  不遗余力惠民生

 

  幸福衢州,民生为先。绿色发展为了什么?为了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更为了民更富。坚持穷财政、富民生,有钱优先投入民生,不遗余力惠民生。衢州市委、市政府这样承诺。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衢州的掌舵者如是说。衢州坚持在公共资源配置上民生优先,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上不遗余力,走出了山区民生社会事业不落伍的成功路子。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衢州中专的计算机培训教室里,衢江区上方镇的黄新启,与各地报名参加培训的30多名返乡农民工一起,免费学习电脑操作。只有手中有技术,饭碗才能端得牢。生态也成了衢州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旺旺、娃哈哈、中宁硅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户,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让许多衢州人在家门口就能拿到与发达地区相近的工资待遇。

 

  集中力量办大事、细微之处抓小事。全市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全面建立扶贫助学体系。三残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9%,每个县(市、区)均建有一所培智学校。在衢州,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公平性进一步改善,全市有近170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基本达到惠利于民的目的。2011年开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广大基层群众实现零差率购药,切实减轻医疗负担。此外,十一五期间,衢州已累计投入3.74亿元,完成了农村教育改水、改厕、改食堂、改寝室的四改工程”;累计解决了92万农民饮水困难和水质不达标问题:投入1.2亿多元免费培训农民80多万人次,转移就业30多万人:累计投入2亿多元,为3100个自然村开通广播电视,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71%

 

  除了在财政投入上不遗余力外,衢州市还在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创新办法为民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名校托管工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人人有书读的目标。学前3年入园率提高到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学校比例分别提高到100%96%20115月,衢州市衢江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处理中心正式揭牌,保险业将按照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协作服务原则在衢州市配合政府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全市社会救助实现应保尽保、足额发放,城乡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民生大投入换来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攀升。据浙江省发改委和统计局评估,衢州社会发展水平已进入全省中等水平地区行列,民生满意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人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时期,衢州人民将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幸福衢州将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

 

  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发展良好社会政治局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管理形式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衢州在发展进程中,一直注重社会管理的创新,一直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全力以赴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提升三民工程等有效机制,努力扩大覆盖面,同时抓好便民服务中心、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的建设和运行。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民情档案、深化民情沟通、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三民工程,是衢州市委按照省委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作出的具体实践。通过建立民情档案集智于民,深化民情沟通还权于民,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取信于民,进一步加强了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衢江区莲花镇犁头山村党组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村党员大会、村两委联席会议多次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麻鸭规模养殖的思路。通过民情沟通形成了决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对养殖、贩销、保洁等进行明确分工,做到了集体保洁、分户饲养、品牌销售,抱团闯市场、共创致富路,全年仅麻鸭养殖一项就可为村民人均增收700多元。

 

  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上墙;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高效、便捷、全方位……这是衢州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基本模式。

 

  龙游县小南海镇箬塘村村民老陈想改扩建楼房,由于程序不清、资料不全等原因,在县乡之间跑了一个多月都未能办好审批手续。老陈通过村民生工作站申请了全程服务,不到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审批手续。箬塘村去年2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在乡村干部的努力下完成了27项,连续2年实现了零上访

 

  目前,全市1811个行政村(社区),已全部设立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制度,老百姓对这些中心3句实在话来评价:群众只要动动嘴,干部就上门来跑腿,事情都帮我们办好。两年来,衢州市乡镇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受理代办各类事项32.6万件,已办结30.2万件;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15万人次。这一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政府职能、干部作风大转变,为民服务效能大提速,更使衢州和谐的乡村充满了新气象,平安衢州建设科学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衢州连续六年被浙江省授予平安大市荣誉称号,群众安全满意率每年都在全省前列,为衢州实现科学跨越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两地三城新跨越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根据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衢州将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能级,增进人民福祉为取向,以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山区经济的示范高地、形神兼备的人文生态城、开放包容的活力创业城、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

 

  眼下,衢州正在制订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衢州积极探索山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争取在开放合作、城乡统筹、幸福宜居水平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作出示范。

 

  心若在,梦就在。衢州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作者:付杨 来源:知识文库·财富人物 2013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