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是全球的焦点和热点之一,科技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现代化学教育目标不仅要着眼于培养继承传统化学知识技能的人,更要着眼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社会责任感。利用学科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意识的培养已经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培养学生改造、优化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环境问题是全球的焦点和热点之一,科技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现代化学教育目标不仅要着眼于培养继承传统化学知识技能的人,更要着眼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社会责任感。利用学科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意识的培养已经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培养学生改造、优化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驾驭化学教材,增强环保意识
目前高一使用的教材特点之一是新增了许多环保方面的知识,渗透在整本教材中。在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中,进行了燃料的选择及燃烧效率的讨论,提出了CO、SO2等气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初步唤起了学生保护环境、改进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氯气、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等章节中又结合化学知识,逐渐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人和环境的关系。如氯气是有毒气体,它是环境污染物,曾被法西斯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但同时又可造福于人类,如用作自来水的消毒杀菌;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和生物的保护伞?南极上空每年春季为何会出现臭氧空洞?酸雨的形成、危害,如何积极防治?在学生具有初步环保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了环境保护专题讨论,针对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水、大气、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其危害,布置学生查阅图书及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资料。在课堂教育形式上采用讨论法,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水俣病、赤潮、白色污染、光化学烟雾,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又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钱塘江赤潮对水产品的破坏力。至此水到渠成,学生自觉接受了一些环保举措,理解并倡导使用无磷洗衣粉,无氟冰箱,节水。从环境污染的危害至保护以及三废的综合利用等,让学生既认识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认识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
二、探讨实验操作,树立环境道德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然而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接触到危害环境的物质,如何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严格控制试剂用量、改进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是化学教学中再现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环境道德的良好途径。
教师应善于针对实验情境设疑启思,例如在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讨论为什么要把多余的氯气通入NaOH溶液?能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在做浓硫酸的氧化性实验时,讨论为什么在玻璃管处要缠放一团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在做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中,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扎一只塑料袋,且要严格控制试剂用量?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树立起氯气、SO2、NO2等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不能随意释放到空气中的,以免污染实验室的环境。
学生实验过程中,为了获取明显的实验现象,学生往往喜欢加大试剂用量,例如在检验SO4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一下子加入较多的BaCl2溶液。为此笔者向学生讲解了水中钡离子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0mg/L,如果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转入废液,会造成潜在的水质污染、土壤污染,指出在少量的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就可观察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这样既节约了试剂用量,达到了实验效果,又净化了环境。学生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和物质的分离检验综合性实验中,逐步养成了在少量的待测溶液中逐滴加入试剂的操作习惯,从而逐渐养成了对环境保护的敬畏感
三、讨论解题方法,渗透环保能力
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学以致用,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方法或问题讨论中,渗透进环保意识,努力提高学生改造,调控环境的能力。 要求学生基于反应过程选择最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思考(1)实现过程产生SO2,是环境污染物,且采用等量的Cu制备等量的CuSO4时,消耗的浓硫酸的量较多,相对而言方法(2)就比较合理。通过此类习题思考方法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环境保护教育。青山绿水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四、结合社会活动,增强环保使命感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为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世界环境组织及我国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3.12”的“植树节”;“4.7”的“世界无烟日”;“6.5”的“世界环境保护日” “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 等。结合这些活动,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讲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如森林这一资源,其功能并不在于能够提供木材,而主要表现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阻滞粉尘,消音,吸收放射性物质,保持水土,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防止温室效应,美化环境等作用上。
通过这些教育,学生在思想上逐步树立起了环保意识,也纷纷表达了要从我做起,自觉履行一些环保措施,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使用无磷洗衣粉,回收废旧电池等等。另外在课余时间还利用课本上的研究性课题,布置学生作一些社会调查,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每个公民应自觉履行的义务。如何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接班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成功的教学经验。
作者:许英姿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