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营造一个适于居住的环境。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克服现存的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 引言
处于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从人居环境的科学发展战略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营造一个适于人居的环境,使城市发展步入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
2 科学依据的分析
2.1“五大统筹”与人居环境科学框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都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导原则,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以“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大要素”(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为基础,构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
2.2 人居环境科学的哲学思考
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的建设任务就是建立宜人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科学框架建立在对环境的基本认识上:我们的居住环境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各个相关部分组成,要求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起来,这“整体环境”与“普遍联系”是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它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变化的。
3 以科学为依据分析人居环境
3.1创新观念,充分认识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
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进行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围、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制度和秩序、人居环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
人们从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质量,方便、舒适、和谐、优美的居住空间,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3.2正确把握改善人居环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改善人居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树立品质特色、精品意识。
3.2.1 以“人”为本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一个追求居住环境,讲究居住生活品质,提高建设质量水平的人居环境时代。在环境时代,人居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人、资源和环境协调问题,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人、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对环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有一个周到的考虑。
3.2.1.1居住环境应以人为本
新加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建的住宅,因设计缺乏舒适性,且无绿地率,不得不将90%的住宅楼拆除重建!人们往往在创造了一个新品种后,由于其无法与生态环境一致,又将其毁灭。我国以前在住宅规划中很少考虑到环境的设计,而现在,环境已成为住宅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人们在购买住宅时所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在住宅环境设计中,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奢华,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却不够。有相当一部分住宅小区的室外环境从表面上看,注重对环境的营造,如大面积的绿地及各式各样的水景和建筑小品,可仔细研究,这些只不过是在景观上追求宏大和公园化的视觉效果,其结果却是将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城市公园,忽视了对居民活动场地等功能性空间和设施的考虑。
其实,居住环境的优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细致分析起来,包含五个方面的因素:①交通环境;②商业购物环境;③交往教育环境;④绿化生态环境;⑤治安服务环境[1]。
在居住环境的需求中,最大的需求是人们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 社会交往和回归自然等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活动[2]。
一般来讲,住宅区应设置数量较多的且舒适的可供人们交往,进行各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如林荫、草坪、凉亭、桌椅、水面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散步、锻炼身体、休息、玩耍、交往、读书等,而不同的户外活动行为需要不同功能的场所,居民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一种场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或治疗大城市中的冷漠病。
所以,居住区的环境,如绿地等设计要方便人们使用,重视空间绿地规划,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并且,按照不同年龄的人行为的需要和规律,配备设施,安排场地,布置道路和种植,创造出方便、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居家环境[3]。
4科技开发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以人为本”是当代居住环境的共同要求。从环境的生存需求、私密性、舒适性、归属感等方面阐述现代居住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容及原则。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居住环境才是“人性化”的环境。
人类的居住活动被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住宅与居住环境的优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居住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已成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共同取向。
4.1 满足居住活动的物质需求
功能是居住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第一要素,人们的生存空间是由一个个完整的单元体组成。居住环境的设计是围绕单元体组成的居住建筑的主体,并对建筑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居住环境设计并非居住条件的决定因素,但在空间利用上给人带来的方便与影响却不容忽视。现代居住环境对居住空间中供人们使用、观赏、休闲、娱乐的一些设施的设计和对自然景观、环境景观的完善,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美感。交通道路的设计便捷而不迂回,曲折而有趣,户外休息和健身设施按照人体工程学尺度的要求进行设计。合理布置植物与水体改善环境生态、调节小气候,适应人们的情感及审美情趣。
4.2 满足居住活动的精神需求
关注与强调精神文化是居住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不仅要关注环境的使用功能,更强调人类的精神文化。希望加强场所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建筑与景观尺度宜人、形态亲和,回归人们对“家”的感知。从心理学的需求出发,在环境设计中,根据不同空间环境的特点,如游乐场与纪念性广场的区别,使空间的体验性与环境的实用功能性相吻合,满足私密性、舒适性、归属感的基本要求。不同形态的空间引起人们情绪及心理上的不同体验。封闭的空间私密性较强,而开放的空间缺乏私密性。舒适感的产生有赖于环境的可识别性、标志性。
4.3科学设计居住环境
有特征的环境设计,能体现居住区的精神及个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有丰富的想象。居住设施的完善,人际交往空间的形成,可使居民对本社区地域与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社区中的文化性设施,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环境的魅力,并从中体验到极强的归属感,易于形成融洽、稳定的社会关系。4.3.1居住环境的品质特色
改善人居环境要从建设最佳人居环境的指标出发,制定出属于自己独有品质和特色的社区。要有细节意识,让社区具有独特的人居品质和健康特色,要将环保、健康的概念真正落到实处。
4.3.2居住环境的设计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渴望与自然对话,渴望重新融于自然,融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居住区在选址上要给人们提供较好的外界环境—“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远离噪声源的地段。选择较好的外围环境是小区居住环境人性化好设计的前提,是小区居住环境设计优化的根本。
4.3.2.1尊重自然、生态优化
居住区的公共绿化要考虑应有的覆盖率。要从总体考虑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中进行房屋的有序排列、房屋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恢复建筑所占用的植被面积,对原有环境进一步优化。这是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创造自然优化生态的“生态美学观”的有机结合。在建筑设计中选用适宜的形式、高度、位置、材料进行防噪、阻噪。充分利用屋顶、平台等恢复植被面积,建立私人的“景观花园”等,这些做法都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值得借鉴。
4.3.2.2空间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对改善小区生活条件,丰富城市景观面貌,提高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空间发展到今天是被赋予历史文脉、现代意识、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精神的广义人性空间。
在“生态优化”,“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如何在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满足空间开阔、布局紧凑,使住户在小区公共空间环境中有轻快、愉悦、友好的氛围,对组团环境有认同感、归属感,小区中空间秩序及组团合理布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小区“广场”应是广义的、可意象的,是开放的、有序的。
4.3.2.3智能环境
在人们迈向知识时代的今天,居住环境的智能化设计,是居住区人性需求的必须条件。人们对高科技信息在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对环保材料、生物材料、高科技复合材料的充分利用,对资源可循环利用设备的开发利用,对节能设备的利用,对自然资源设备的利用等。真正的人性化居住环境,将是一个绿色的、空间氛围积极的、智能环境先进的栖息之地。是人们融于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秉承传统文脉,赋予现代意识的高质量的栖身之社区、城市最积极的构架组成。[4]
5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保证自然和人居环境的和谐
5.1以可持续发展为本就是坚持自然生态环境原则和绿色建筑技术原则
自然生态环境原则就是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并将其纳入整个城市的生态园林规划,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绿色建筑技术原则就是提倡在城市住区建设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根除低劣的材料和产品,努力开发出适合资源节约型住宅建筑体系[5]。
5.2怎样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在于,将具体的发展活动与全球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大时空结合起来。现在,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从量的需求转向质的需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6]。提高住宅建筑的灵活性[7],在初始设计时进行超前考虑和留有充分的余地,能延长住宅的生命期限[8] ,并减少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6 居住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改善居住环境,既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又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发展,以最少的社会经济资本保护环境。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7居住环境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的一切活动,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享受的城市人居环境,应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要制定好建设规划,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要从满意程度和客观环境建设水平两方面进行,要根据《中国人居环境申报和评选办法》,对照《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主题及内容》各项标准和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源于国标,高于国标”的要求,建立符合国家规定和我市实际的指标评价体系。
8居住环境的保障措施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的政绩观做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营造环境,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这是最大的民心工程,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绩。
9结 论
制定政策,合理开发,客观务实。坚持以科学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合理的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住区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为提高人类的自我价值,爱护自然,保证整体环境的和谐与稳定,保护探索可持续发展技术,营造可持续发展绿色居住区,为不断提高人类的居住质量和水平做出贡献。
作者:赵丽君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年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