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环境科学”的教学模式

2016-04-11 14: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演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科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环境科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发展至今已成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领域之间的交叉性学科

 

  目前,环境科学课程已经作为一门通识类公共选修课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并且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深度,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然而,目前环境科学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7].具体表现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观,但目前的教学过程却缺乏对这种观念的阐释,更多的是就事论事的对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机制和如何应对环境污染等具体科学问题的探讨,而缺少运用更高层次的哲学思想对其进行总体的认识和把握,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辨,盲目的学习环境科学课程.这也与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相违背

 

  2中国古典哲学在现代的应用

 

  中国古典哲学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中得来,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这正与当今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

 

  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将目光放在如何解决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上来.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事实证明了恩格斯的判断,当我们正沉醉于让自然界臣服于脚下的成就感时,

 

  自然界已经在无情的报复我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和雾霾等现象日益严重,新的环境问题正不断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被人们重视起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讨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环境问题.他们在会后发表的宣言中指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中国古典哲学智慧对现代人类生存启示的最好诠释

 

  3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环境科学学习的教学模式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兼具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决定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又要有社会科学的人文素养.然而目前本科生的学习往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顾此失彼,文科学生往往只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而理科学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偏废,势必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君子不器的哲学思想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只有培养出不器的人才,才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12_13].“环境科学课程正是可以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理想载体

 

  4如何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环境科学学习

 

  将中国古典哲学与环境科学学习相结合,首先可以使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上看待环境问题.中国的古典哲学智慧可以说主要是在观察自然和学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其内涵是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人为的去干扰它,才能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的是我们应效法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和规律.《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代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回顾历史,我们起初错误的定义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盲目地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为荣[M].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发现野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所带来的恶果,从而才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15].所以,结合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在环境科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环境的变化规律,做到无为而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QQ截图20160329134624.png


  其次,将中国古代一些具体的环境保护思想与环境科学学习相结合,可以使学习更加形象化,并有助于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关于环境的重要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中国古代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很早就出现了相关记载:周文王时期曾颁布《伐崇令》,它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体现了我国古代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再如《管子八观》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提出尽管生物资源丰富,也必须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并强调要根据时令,结合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保护生物的再生能力.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很早就发展出了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观念,时至今日这些观念依然对现代的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课程中运用这些实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人口增长过快是引发全球诸多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16],韩非最先明确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认为这是当时社会纷争的根源.他把前人所谈的人口和土地的对比推进到人口和财货的对比,来考察人口发展.认为上古时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他所处的时代则不然,人口增长过多而财货不足,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他虽然把人多财寡看作民争的根源,但并不单纯主张消极地减少人口,而是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一切非生产人口,同时还主张积极发展农业.韩非的这一观点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现代人口问题的重要参考

 

  4.2运用中国古典哲学的形象化比喻,使学习过程更加鲜活

 

  中国古典哲学尤其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道理,如在环境科学课程中水资源的污染及保护利用是重要内容,《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为不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在对待自然时应持谦卑恭敬的态度,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重要思维方式,同时对水的哲学认识,将促使我们对水资源更加有效的利用.再如食物链概念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它是环境污染物迁移和积累的重要途径,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是形象的阐释了食物链的基本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利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形象比喻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学习的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挑战

 

  从以上的论述得出:将中国古典哲学和环境科学课程学习相结合是值得探索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也更符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潮流.但这种教学模式又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对中国古典哲学具有较为深人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能够将古典哲学与环境科学教学实践彼此联系.另外,学生在没有任何中国古典哲学知识的储备下,难以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共鸣.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确保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首先应对自身的中国古典哲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积极主动地阅读中国古典哲学书籍,领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并将其与环境科学教学过程相互联系.②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哲学书籍,引导学生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精华产生兴趣和共鸣.并在教学过程中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将中国古典哲学智慧贯穿到环境科学的学习过程中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它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长期的实践,其次需要学生用心的领会中国古典哲学智慧.但值得提出的是,一旦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因此获得显著的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