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滑坡的识别及防治

2015-11-09 1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介绍了滑坡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以及滑坡的识别要领和稳定性判别,提出滑坡在各种情况下的基本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滑坡;防治原则;工程措施
1 滑坡的定义和分类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的斜坡上。
  按照构成滑坡的地层岩性特征,滑坡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按照滑坡的构造特征、滑动面与岩(土)层面的相对位置,土质滑坡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按照滑坡的构造特征、滑动面的出露位置,岩质滑坡可分为坡上滑坡、坡脚滑坡和坡底滑坡。
2 滑坡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2.1 滑坡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易于产生滑坡的地形地貌可概括为3类:①受流水冲刷、掏蚀的江河、湖(水库)、海等的岸坡;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等工程建设的人工边坡;③坡度10°~45°、上下陡中部缓、上部成环状的坡形。
(2)地层岩性条件: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通常各类岩、土体陡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页岩、泥岩、煤系地层、片岩、板岩、千枚岩、凝灰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2 滑坡诱发因素
  上述形成条件可视作滑坡的内因,诱发因素——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此可谓“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震和火山,降雨和融雪,河流、湖库等地表水体的冲刷浸泡,温差变化以及海啸、风暴潮、冻融等诸多作用,其中暴雨和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滑坡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因素往往是滑坡多发区,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如开挖边坡、坡体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破坏植被及农业灌溉等都可诱发滑坡,尤以开挖边坡、形成临空面,是滑坡产生的最主要人为因素。近十多年来,人为因素诱发滑坡或参与比例越来越高。
3 滑坡识别要领
  实际上,我们很少见到前面讲到的组成滑坡的各要素、条件及特征齐全、明显的滑坡,在野外,主要掌握以下识别滑坡或隐患的要领:
(1)地形地貌特征:斜坡上常呈圈椅状或马蹄状地貌,或斜坡上出现异常的台坎、鼻状凸丘、多级平台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斜坡上有裂缝,房屋侵斜、地面及墙体开裂;出现醉汉林及马刀树等。
(2)地层岩性特征:斜坡上常有岩、土松脱现象或小型型坍塌;含有软弱夹层的顺向坡,当坡角大于岩层倾角,而岩层倾角又大于10。时,容易发生滑坡,岩层倾角20。~30。时,滑坡者较多,倾角大于30。时一般都会发生滑坡。
4 滑坡防治原则
4.1 滑坡防治应“以防为主”
  “以防为主”,是滑坡防治的首要原则。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弄清斜坡的演变规律,在查明导致斜坡稳定性降低的主导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消除和改变这些因素的措施,对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进行预防性治理,以防止滑坡的发生。二是在建设工程选址和布局时,应尽量避开滑坡体规模较大、严重不稳定和治理极为复杂的斜坡地段。
4.2 滑坡防治应及时果断
  滑坡防治应及时果断。要及时查明斜坡目前的稳定状况,要根据影响斜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果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迅速制止斜坡发生危害性变形与破坏,
以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或工程安全营运,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 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5.1 消除或削弱使斜坡稳定性降低的因素
  这项措施是指在斜坡稳定性降低的地段,消除或削弱使斜坡稳定性降低的主导因素的措施。可分为以下两类。
5.1.1 针对改变斜坡形态的因素的措施
  为了使斜坡不受地表水流冲刷,防止海、湖、水库波浪的冲蚀和磨蚀,可修筑导流堤(顺坝或丁坝)、水下防波堤,也可在斜坡坡脚砌石护坡,或采用预制混凝土沉排等。
5.1.2 针对使斜坡岩土体强度降低的因素的措施
  (1)防止风化:为了防止软弱岩石风化,可在人工边坡形成后,用灰浆或沥青护面,或者在坡面上砌筑一层浆砌片石,并在坡脚设置排水设施,排除坡体内的积水。对于膨胀性较强的粘土斜坡,可在斜坡上种植草皮,使坡面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治土坡开裂,减少地表水下渗,避免土体性质恶化、强度降低而发生滑坡。
  (2)截引地表水流:截引地表水流,使之不能进入斜坡变形区或由坡面下渗,对于防止斜坡岩土体软化、消除渗透变形、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都是极其有效的。为了拦截地表水流,在变形区5m范围以外修筑截水沟,将地表水和泉水及时引出坡体以外,使之没有停留和下渗的机会。必须注意,排水沟一定不能漏水,并要经常检修,否则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5.2 直接降低滑动力和提高抗滑力
  这类措施主要针对有明显蠕动因而即将失稳滑动的坡体,以求迅速改善斜坡稳定条件,提高其稳定性。
5.2.1 清除或削坡减荷与压脚
  斜坡上的危岩或局部不稳定块体,一般可清除。若清除困难或不可能时,可支撑加固以防止其坠落,以免影响坡体稳定和建筑物安全。
  减荷的主要目的是使变形体的高度降低或坡度减小。最好在经过力学计算得出变形体高度以后,再根据坡高及滑动面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确定有效的减荷和堆渣方案。坡上部削坡挖方部分,堆填于坡下部填方压脚。填方部分要有良好的地下排水设施。
5.2.2 支挡、锚固、固结灌浆等
  此类措施主要针对不稳定岩土体或滑坡体进行支挡、锚固,或者通过固结灌浆等来改善岩土体的性质以提高坡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1)支挡:支挡建筑物主要有挡土墙和抗滑桩。
  挡土墙用于缺少必要的空地以伸展刷方斜坡或者滑动面平缓而滑动推力较小的情况。高挡土墙必须限定在无其它适宜办法时才能采用。要把挡土墙基础设
置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固岩土层中,并预留沉降缝、收缩缝和排水孔。最好在旱季施工,分段挑槽开挖,由两侧向中央施工,以免扰动坡体。小型滑坡及临时工程,可用框架式混凝土挡墙。
  (2)锚固:锚固主要用于岩质斜坡的抗滑治理。常用金属锚杆、钢缆或预应力金属锚杆,以增大软弱面(带)上的法向压力,相应增大其上的抗滑力,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3)固结灌浆:对于裂隙岩体,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有机化合材料进行固结灌浆,以提高坡体和结构面的强度,增大抗滑力。灌浆孔需钻至滑动面以下3~5m,并且应避免将地下水封存于滑坡体内。
  对于土质斜坡,可采用电化学加固法和冻结法,后者用于临时性斜坡。也可采用焙烧法,在坡脚形成一个经焙烧加热而变得坚硬的似砖土体,起到挡墙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滑坡文集》编辑委员会.滑坡文集[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陆培毅.工程地质[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左建,温庆博.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