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某城市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2015-10-07 10: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保护湿地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未来工农业持续、 稳定发展的基础。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一直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 文章主要主要介绍了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原则,从而结合某城市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湿地生态公园建设的具体策略。旨在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城市 , 湿地生态公园 , 建设原则, 问题, 改善措施
湿地公园具着抵御与调节洪水、减缓径流、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的动能,对全球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丰富景观和文化的价值。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湿地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一直都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
1.城市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原则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在美化环境中的作用。
  1.1 系统保护的原则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 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 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 提高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地所造成的危害。
  (2)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 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 确保动物的析息、 避难场所安全; 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 确保湿地的透水性, 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 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 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湿地环境退化; 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 避免周边经济及环境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4)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保持湿地水体、 生物、 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 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 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合理利用的原则
  (1)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教育活动。
  (2)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4)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1.3 协调建设原则
  (1)湿地生态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 体现自然野趣。
  (2)建设项目的建筑风格应与湿地生态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4)严格限定湿地生态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2.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案例分析
  2.1 公园概况
  某湿地生态公园北起横峰街道,南至城东街道,规划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一期公园位于水网密集地带,南北长920米,东西宽650-750米,总规划用地面积为0.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25平方公里,水面率为32%。
  2.2 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1)从现状城市用地情况来看,中心城区特别是横峰、石粘有大量散、脏、乱、污染严重的厂房、住宅、商业建筑,对整个公园生态区的保护、整治和开发带来现实的困难。本城市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涉及城东、城西两个街道的整村拆迁和土地农保调整征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建设推进。
  (2)城市建设对湿地水网的破坏。本城市的河流、水道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紧密相依。在新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水网的形态已发生彻底的改变,流经本湿地生态公园的河流,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或被裁弯取直,或被侵占河道,或被填掉支流,这对公园的湿地和水体的破坏是难以逆转的。
  (3)环境污染严重。湿地周边村庄密集,人口较多,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工业污水通过河道流入湿地,污染负荷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导致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种类减少;由于稻田等人工湿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池塘鱼类放养过密,河道被用于养殖珍珠贝,不仅污染水体,而且使生物多样性受损,造成本公园湿地内动物、湿生和水生植物种类偏少;村边、河浜随处堆积的垃圾,更是远离了原先的优美环境。
  2.3 改善湿地生态公园建设的策略
  2.3.1促进城市湿地的建设和合理利用
  本城市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和开发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与湿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国家政策,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
  (1)坚持重在保护,最小干预。湿地是一个原生态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离开保护谈开发,是对湿地资源的破坏和掠夺,是对社会、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本湿地公园的建设必须以不改变原始地貌、不改变水网结构、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坚持少改造、多保留,少建设、多修复,少人工、多自然,充分利用水网交叉的自然特征,进行“原生态、保护性”开发,打造“绿色、自然、水网、休闲”生态湿地公园。
  (2)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本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努力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强化生态调节功能,充分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洪抗旱、降解污染物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城市的生态功能调节区。要坚持保护性建设、防止破坏性开发,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防止环境污染和湿地退化。
  (3)坚持合理利用,注重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通过对天然湿地合理的保护利用,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发展城市经济的一个有效载体。
  要把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业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生态公园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把湿地保护发展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促进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循环发展。
  (4)坚持良性发展,从长计议
  本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初期没有现成可以借鉴的经验, 为此该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量力而行,在抓好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先急后缓,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2.3.2 做好规划工作,体现公园的生态性与文化性
  (1)抓好规划编制。规划是龙头,规划是根本,编制好规划框架并形成制度是保障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整个温岭城市的发展,立足于大环境生态建设,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处理好自然与人文、城市与湿地、保护与开发、长远与当前、理念与实践的关系,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本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按照《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强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要将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同时要抓好分区详规及配套系统规划的编制。
  (2)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的内涵。在本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将文化有机结合在景观中,如用旧石板铺装道路,休闲场所以造型古朴的石屋、石亭来表现;在公园区域设置文化展示园和文化博物馆,展示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雕刻作品;在挖掘历史文化积淀方面,可设置纪念馆、文阁楼、复古雕像、让历史文化融入公园中,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3)充分体现生态性及休闲性。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和公园的复合体,除了多种自然功能之外,还具有历史、文化、旅游等社会功能。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应以人为本,强化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空间的融合。可以将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划为游憩活动区,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憩活动,如喝茶、垂钓、划船、观赏鸟鱼。人们通过触摸湿地动植物,戏水泛舟,充分感受湿地环境和生物特有的生态优势,加强了人与湿地的联系。
  (4)充分考虑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通过湿地公园开辟绿色田园农垦区、果园、观鸟岛、湿地植物识别区,放养一些淡水鱼类,供广大中、小学生劳动实习及市民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普及湿地知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到保护湿地工作之中,营造全社会关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3.结束语
  总之,目前我国都在进行生态重建,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保护和利用水生湿生植物、动物及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认为,建设湿地生态公园是生态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此外,通过湿地生态公园建设,还能缓冲硬质景观的压力,满足人们亲近、 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秀军.浅析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J].河北林业,2008(04)
[2]胡忠学,范冬冬.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J].中国林业,20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