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浅谈如何在低碳环境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2015-10-05 14: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世界能源在不断减少为更好的适应环境,城市逐步向低碳化方向转型。低碳城市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它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方式,达到向低碳化城市转型的目的是众多途径之一。本文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深入探索如何通过优化空间结构达到城市低碳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环境
一、前言
  全球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提升,全球气温也随之不断攀升,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危机。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已经成为了支撑国家经济的顶梁柱。城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脚步,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城市开始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合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
  二、现存城市空间结构及所存在的问题
  现存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和核心模式,在此笔者就这三种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1.同心环模式城市结构和存在问题
  同心环模式最早是在1923年创立,创立者为伯吉斯。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为人文生态学,这一模式是以同心环的形态开发城市可利用土地。它将城市划分为几个区域,以圆心出发从内到外分别为: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和通勤人士住宅区。这一结构模式充分利用了人文生态的自然特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同心环模式将商业区集中在一起,并设立于最佳的区域位置,大大的节约了经济运行的成本,商业核心地位也得到加强。它还将工业区设置在最外围,减少了城市内部的大气污染。
  如果从低碳的角度考虑,则这一模式并不能满足低碳化的发展需求。同心环模式将商业地带高度集中,并全部集中在城市中心位置,这给外围居住的人士购物造成了困扰,他们必须到中心商业区才能买到日常生活用品。外围居民的出行距离增加,不仅加大了城市中心区的商业负荷,还因此加重了交通负荷,导致机动车.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增加了城市的碳排放量。
  2.扇形模式城市结构和存在问题
  扇形结构模式是在1939年由霍伊特提出,它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通路线因素,进一步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完善土地资源的利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商业办公活动在不断的增加,对于交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扇形模式就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将大量轻工业和零售批发商设置在交通要道的周边,突出交通要道的作用。
  低碳城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减少尾气的排放。扇形模式强调交通要道的重要性,将大量商铺设立于交通要道的周围,无形中增加了市民机动车的出行几率,这与低碳城市要求相悖。同时交通道路的扩张加大了资源的浪费,也为城市以后节能环保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核心模式城市空间优化策略
  从上诉论述可以看出,核心模式是最利于低碳化城市建立的模式,如何优化这一模式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加快低碳化进程,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呢?在此笔者提出自己浅薄的看法。
  1.从分散发展向集中发展迈进
  中国城市的核心模式发展多数以修建高速道路为依托,交通要道附近密布着大量交通导向型产业,城市在不断的扩张大量耕地被占用,加上中心位置的房价越炒越高,出现了城市中心区域空心化现象,这样的低密度铺张不符合低碳化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为达到低碳化要求,需要朝高密度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尽可能的将土地完全利用,一方面可以精简城市规模,降低交通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耕地,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需合理建设城市高层,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并综合考虑日照.通风等多方面因素有效的防止“热岛效应”的产生。城市高层可以使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尽可能的朝集中化方向发展,城市可向建设高密度环境和立体综合交通方向发展,以扩大自然空间的面积。
  2.从明显功能分区向多功能分区迈进
  如今的城市存在的明显的功能分区,居民区与工业区被严格的分割,传统单位大院模式已经被住职分离模式取代,无可否认原本的传统单位大院模式更符合城市低碳化发展要求。工作地与住宿地结合,可以方便出行缓解交通压力,降低尾气的排放,并能增加职工间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为降低居住区域的碳排放量,可以通过建设低碳社区来实现这种低碳社区与传统的单位大院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具备包括工作.住宿.购物等多种功能。同时加强对步行系统的建设和安排,进一步减少机动车出行。
  3.从传统交通模式想向绿色交通模式迈进
  绿色交通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快速化和公交化这两方面,通过对城市现有的交通系统进行改进,提高绿色交通的运作效率。大力发展城市的轨道交通,有效的降低汽车的出行,减少能耗和尾气排放。轨道交通还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避免出现拥堵现象帮助居民减少出行时间,提高人力资源。这要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可无限制扩张,需要通过公交体系和管理模式的完善,达到普及绿色出行的目的。
  我国可以效仿一些绿色出行发展的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新加坡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建设休闲通道,鼓励市民自行车出行等。通过自行车网络的建设,使一部分地区成为绿色出行地域。建立完善的自行车租赁系统,开辟自行车通道;通过机动车单双号限制等管理措施,限制机动车的出行;加快能源的改进,促进环保型车辆的开发和使用,并建立完善的督促系统,这些都有利于绿色交通模式的形成,实现城市低碳化目标。
  四、结论
  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核心模式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模式下结合各方面因素,不断优化城市结构达到低碳化城市的实现是切实可行的。加强城市的集中化.建设多功能社区.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可以帮助城市更好的实现低碳化进程,使城市朝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晶;低碳目标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协调——以杭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07
[2]张衔春.王旭.吴成鹏;浅议低碳城市建构下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J];华中建筑;2011-11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2
[4]林志林.戴亦欣.董长贵.奇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5]潘海啸.卢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