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日益重视环保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环境监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监测环境差和监测设备状况及监测技术的滞后,与国家所要求的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环境监测中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思考
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和生命,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保证。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生命线,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是环境监测发展的根本所在。它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提升监测站监测能力及监测技术水平的基础。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今后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在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职能日显凸出。污染减排、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污染仲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及城考创模考核指标都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环境监测任务不断增加,环境监测项目不断拓宽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必然趋势母庸置疑,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是环境监测发展的根本所在。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法规依据
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环发[2006 ]114号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是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行政法规,具体规定了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违反相关条款的处罚。2007 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目前,监测站开展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是技术监督部门依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认证认可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结果和数据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必须经依法认定”而进行的考核认证工作。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是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验机构(实验室)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对第三方实验室的行政认可。依据《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而制定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涵盖了认证考核的全部内容,要求实验室检测过程及出具的检测数据不仅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而且要有合法性,公证数据必须溯源于计量基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向社会出具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率。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的执法依据,环境监测则是执行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并用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分析,评价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用于判别污染物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依据,目前开展的污染源(国控、省(自治区)控、市控废气、废水污染源)例行监测不仅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监测依据,而且是企业污染源进行的监督性的监测。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2.1.1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形成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 “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是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指导性文件,也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仪器物品采购等质量保证及监测计划、布点采样、样品运输、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的全过程,随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质量体系文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体系文件更具有指导意义。
2.1.2为保证环境监测所需的仪器物品等的采购及寻求服务的质量,对“采购服务”和“采购供应品进行评审,采购服务包括: 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仪器设备的采购、环境设施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服务;采购供应品包括: 药品标准物质及实验室所需的仪器设备和消耗材料等,服务和采购评审依据供货合同,供应品的验收及监测使用的反馈意见等对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及服务质量进行评审,经评审合格的服务单位和供货商的资质供货名录及服务质量等相关材料都应入档保存,以印证其质量保证能力。
2.1.3为达到客户对委托性监测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合同评审的程序”,以保证委托性监测的质量。委托性监测是依据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实验室资质认定批准的监测项目),监测分析条件服务承诺及客户的要求而与客户达成共识,明确责任和义务签订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的监测,其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为此,完成一项委托性监测项目就要进行合同评审。合同评审的依据是合同书或委托书,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及副本及客户提出的要求等。经过评审,确认其服务质量,对客户提出的合理要求要整改。
2.1.4为保证质量体系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运行,促进管理体系规范有序的运作,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应定期进行内审,就是对管理体系运行符合程度进行自我内部审核。内审包括质量体系的所有19个要素,对19个要素的所有要求及实验室的实施情况即符合程度,均要通过内审来评价 。内审要编制内审计划,包括:准备、审核、结果报告、不符合工作的纠正及验证等整改意见和措施。内审的次数根据质量体系运转的情况而定,但一年不应少于一次。
2.1.5管理评审是监测站站长主持的质量
管理和质量体系运行的评审,包括: 一是依照评审准则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措施及管理程序是否适应工作要求; 二是质量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的质量分析报告; 三是内审报告; 四是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五是监测客户厂家对监测的抱怨及意见的评审; 六是实验室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 七是工作量增加对质量的影响; 八是客户对监测质量的审诉投诉及意见的反馈; 九是对质量管理的改进建议; 十是自己开展质量控制活动的情况和结果分析;十一是现有监测仪器设备,人员的技能和业务素质是否适应所开展监测工作的需要。管理评审是一项综合性的评审,经过管理评审,可以发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在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完善质量管理的措施或办法。
2.2仪器设备的管理
2.2.1用于环境监测分析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档案包括: 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及操作系统软件、商标名称、开箱单、仪器设备使用日期及验收报告、仪器检定、校准报告、仪器使用记录、仪器保养记录、仪器运行检查记录、仪器期间核查记录以及仪器故障、维修记录等,建立仪器使用台帐,记录仪器运行保养、维修、检定等情况。
2.2.2根据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属于量值传递的计量器具必须进行周期检定。仪器设备检定要制定年度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期检定,对于计量部门还未开展检定项目的监测分析仪器,要制定校准规程进行自校。目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就是采用自校的办法进行的。以确保实验室的测量能溯源到国家计量标准。
2.2.3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严格实行标识化管理,监测仪器要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对大型监测分析仪器及特殊专用的监测仪器要授权操作人,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检查、保养、核查记录及对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仪器设备,返回后,要记录其功能和校准状态(如烟尘测试仪,声级计等),并按时归档。
2.2.4要建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制度,每年对监测分析仪器进行期间核查,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仪器,仪器设备核查时间是在两次校准检定的期间进行。
2.2.5监测分析所用的标准物质,一是用于样品分析的质控,二是用于仪器的校准,标准样品应能溯源到国家基准。
2.3人员持证上岗和培训管理
2.3.1人员素质与水平是衡量监测站监测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工作特点和工作量设置合理的工作岗位,配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按照国家环保总局[2006]114号文的要求,从事环境监测的人员必须经省级以上环保行政部门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承担该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出具的监测结果才有效。2.3.2对新聘用人员,尚无持证上岗考核,要对其从事监测过程的工作进行监督,而且不能单独报出监测数据。确保其不会对质量管理体系结果质量等造成不利影响。制定年度监测人员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的和培训要求,培训内容要与监测任务相适应,与单位增加监测项目,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水平相适应,培训就是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技能、管理水平及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3.3要建立监测人员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的业绩档案,包括: 监测人员、合同制人员、聘用人员以及辅助人员。
2.4环境和设施的要求管理
2.4.1环境和设施的要求管理,实验室设施分析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通风等应便于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监测分析所处的环境不影响监测分析结果的有效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不确定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2.4.2对实验室有特殊要求的,要配备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 施,对影响监测分析因素如温度、电源电压、湿度、电磁干扰、噪声、振动等要予以注视,应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以免影响监测分析质量。2.4.3相邻工作区有不利影响时,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进入和使用有影响工作质量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
2.4.4实验室应有环保措施及废液处理的程序及记录。
2.5监测记录管理
2.5.1环境监测原始记录是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监测分析采用的方法、步骤、初级数据、数据处理和监测结果所作的符合现行技术规范和法规要求的记载,是环境监测报告的依据,也是环境监测数据用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仲裁验收及行政诉讼的原始依据。原始记录记载了质量控制(平行样、空白样、标准曲线及质控样等)的内容,体现了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
2.5.2环境监测原始记录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采用不同的记录表格,记录表格设计记录内容、信息要全面,记录内容要“再现”监测全过程,记录表格要体现统一性、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和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五性”要求。
3.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3.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3.3.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以下简称QC)的目的在于控制监测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规定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自信水平下,达到容许限定的质量要求之内。常规的质控方法有: 一是平行样分析,每批样品做10%的平行双样分析,测试分析的精密度; 二是加标回收分析,每批样品做10%的加标回收实验; 三是密码样分析,随机抽取10%-20% 的样品编为密码平行样或加标回收样进行测试; 四是标准物质(或质控样)的对比分析; 五是分析人员之间的相互检查和比对分析; 六是同一种样品不同实验室的分析,七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同一种样品; 八是绘制质控图。实验室质控就是使分析误差控制在置信水平内,克服或消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监测分析质量的影响。
3.2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3.2.1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样品保存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措施。采用样品编号,样品专人保管,样品交接等措施。
3.2.2实验室外控包括: 使协同工作的实验室间能够在保证基础数据的前提下,提供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即在控制分析测试的随机误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控制系统误差主要用于实验室性能评价和分析人员的技术评定,协作实验仲裁分析等方面。
3.3.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按照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近似数的运算原则进行。经过计算和整理的数据进行数据异常值得检验,经过检验,剔除异常值。常用的检验方法有Grubbs 法 法、Dixon法、Cochran法等。
4.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
4.1环境监测数
据审核的人员要求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人员要有工作责任心并具备全面的环境监测知识,必须熟悉各种环境标准(包括排放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熟悉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方法、熟悉各个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检出限、样品保存技术、而且掌握同一项目不同分析方法在适用范围分析条件检出限技术关键等方面的差别,掌握各个分析项目各个分析方法的干扰因子及影响条件,掌握各行业特征污染物等,要善于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4.2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依据
4.2.1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要严格以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一是国家颁布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等。二是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095-1996)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如: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200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四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竣工验收技术规范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等,五是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及质量保证措施等。
4.2.2环境监测按监测的目的可分为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科研项目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审核布设的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满足监测目的的要求,监测仪器设备是否符合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4.2.3要审核质控数据,包括:空白值、质控样、平行样、加标回收、标准曲线等,以及监测数据计算的审核和监测数据相关性分析及剔除异常数据的合理性。
4.3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5.如何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5.1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即每个工作环节,因此,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5.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控措施
环境监测质控工作贯穿于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样品交接、样品保存、实验室分析及整个分析流程的方方面面,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质控措施,才能真正起到监督控制的整个质量活动的作用,例如在水体监测方面,验证采样器具是否清洁的措施之一是加采现场空白样,当分析水体比较复杂时,样品加标回收率的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对分析样品发放临近浓度的密码质控样才更能说明问题等,总之,根据不同的监测内容和不同的监测项目采用不同的质控措施进行质量控制。
5.3重视人员培训与考核
要加强监测站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加强监测分析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政治思想的教育,通过培训考核,使监测人员了解现状,开阔视野,提高认 识,明确任务和发展的目标,增强监测人员对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5.4确立质量控制工作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
质控工作是一种质量管理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控制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保证测试的结果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以评定实验室的能力和水平,是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质量控制,保证监测分析数据真实有效。因而质控工作要与监测任务同布置,实施的质量控制计划要同步完成,年终要同步考核。
6.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是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只有加强监测站的质量管理,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只有加强质量管理,环境监测事业才能不断地发展,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不断地开拓创新,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