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国家。
从威廉一世镜厅加冕的那一刻起,它就以令世人咋舌的速度崛起。虽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但顽强的日耳曼人每每在沉沦之后,总能迅速崛起,成就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引领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风向。
它只有8 000万人口,却创造出了2 300个世界名牌。它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才成就了今天掌握行业内最顶尖技术,打造质量最高产品的“德国制造”。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德国经济凭借其出众的制造业,迅速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技术博览会上,德国首次提出了“工业4.0”的口号,把工艺、设备、软件相结合,将传统制造业转型成为电子信息型制造业,用制造业推动服务创新的理念,一时间举世皆惊。
传统观念里的德国制造业,宝马、西门子、双立人、蒂森克虏伯一直是高新科技的代表。大量的科研投入确立了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内的领先地位。
去年,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参观奔驰和宝马的生产线时,深切地体会到,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提高效率,完成更新换代的强大生命力。对企业而言,根本不必硬生生地把自己套进互联网思维,而是要思考如何运用好新技术,为企业造血。
在华晨宝马的车间里,很多流程工序都实现了“工业4.0”,比如沈阳铁西工厂的BAS系统(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整个工厂有几万个传感器,它都能有效进行监控和管理。在生产线的管理上,宝马内部采用的是它们自主研发的IBS系统。比如DC(digital ctrl)几个部件,拧螺丝。好多生产线的螺丝都是机械拧,拧完之后它会有一个传感器告诉你有没有拧紧,但DC并不是人来控制的。它做了之后就会把信号传送过去,这个问题只要不解决,这台机器就不会离开生产线。
在这个生产线上,很多地方都有传感器,当这个车上生产线时,各个地方的传感器会通知物流车间的员工,你需要什么时间把这个零部件送到生产设备上去,还会告诉你下一个零件应该放到哪里去。
如果你只是认为,德国制造业只是依仗着这类研发密集型企业,来保持自己的品牌竞争力,那你就太小看德国制造了。
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当经济达到稳态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率。但本书就像强悍的日耳曼战车,使我们在打破企业创新旧认识的同时,树立了一种对企业创新的全新理解。
在更大更广的低技术、非研发产业里,德国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也通过积极创新,保持着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对人才的培养和分流尤其重要。
许多现代经济体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都会朝着知识密集型、研究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产业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有利于高技能员工,但对于低技能员工而言,他们的雇佣比例就会不断减少。
虽然如今就业都朝着服务产业在转移,但德国制造业依然保留了22%的劳动力,而且大部分都在非研发密集型产业,很大程度是源于德国的“二元制”教育。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
德国小学生在小学4年毕业之后,就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进入文理中学,走上通往大学的道路。而更多的学生则流向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这部分学生毕业或者经过职业培训后又会再次分流,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之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实际上,学生在企业的培训阶段主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傅”传授给学徒的,也都是当下应用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这意味着,学生们在学校的理论知识指导下,通过企业的实习和培训,在取得职业认证资格后,就能够成为各个岗位上合格的技师。
由于培训的学员很可能会成为企业自己生产线上的员工,德国企业在配合政府做职业培训时都会十分认真、一丝不苟。这才有了德国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经济创新研究中,创新能力也一直被视为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它被转化为产品、服务和工艺。但创新不能只聚焦在以大量高科技投入为代表的企业,像食品、家具这一类企业的创新战略,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与高技术产业关注“产品创新”相比,这些企业更为关注的是“混合创新”。
一直以来,日默瓦都以带凹槽的铝制旅行箱,作为自己的招牌产品,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最早制作旅行箱的材料普遍是木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败退,在一次盟军的空袭轰炸中,日默瓦的工厂被完全摧毁,生产旅行箱的材料,如皮革、木头和布料都被烧得一干二净,唯一没有被摧毁的是铝片。于是,在战事平息之后,日默瓦便开始着力生产制作铝制旅行箱,开创铝制旅行箱的先河。
而日默瓦沟槽设计的灵感也是来源于战争。日默瓦将运输机Junker52表面上的沟槽设计应用于旅行箱上,使得旅行箱在最小的重量下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产品一经问世,迅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欢迎。
这就是德国企业的“混合创新”,摆脱过去线性的、一味追求科学驱动的创新模式,将耐用、安全、精密等元素融入产品创新之中,从企业自身或外部吸纳可供选择的产品技术,形成一种依靠市场导向的创新模式。
在数据化、智慧化的时代,当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受政府扶持而飞速上升时,与之有着亲密联系的非研发产业也悄然崛起,并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的创新。
作为一个超级人口大国,中国企业应该依靠什么来创新呢?如果是单靠买机器的话,是无法实现工业4.0的。当大家都在谈论如何落实工业4.0时,值得注意的是,“你要先解决你人脑的问题,然后再解决你电脑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在践行工业4.0时,更应该看重的是策略。即使建成了智能工厂,创造出智能产品,如果它们最终对于用户是无用的,对公司而言,发展成本将会很高。
所以,工业4.0不单单强调机器多么智能,更强调大脑,而机器只是帮助大脑完成策略。
不管你的年增长目标是10万台车,还是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就要通过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不管是对生产线、人、还是质量控制,即使系统再强大,最终控制它的都是人。
《老干妈的香辣传奇》
作者:周锡冰
2016年4月,广州经济出版社
我在读:它和她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8块钱一瓶的辣酱,每天卖出130万瓶,一年用1.3万吨辣椒,1.7万吨大豆,销售额40亿元。15年间,它的产值增长了74倍。老干妈制造了中国品牌的一个传奇,而成就这个传奇的人,也是一个传奇。不做推销,不打广告,没有促销,坐在家门口,经销商就会自己来抢货;不愿意上市,没有贷款,也不融资,陶华碧一直坚持实行现款现货。互联网时代,有多少企业纷纷走上资本的道路。当别的企业都在到处找贷款、拉融资、想上市时,老干妈却多次拒绝了政府的融资建议。“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老干妈也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食品行业最重要的是口味和原料,而老干妈很好的平衡了辣和香,在辣椒原料的选用上,也主要选择的遵义辣椒,并且对原材料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经过多年的深入调查、研究,从诚信经营、匠人精神,到品牌定位、市场布局,本书作者从多个角度剖析了老干妈的经久不衰的永续基因,希望能给国内的家族企业一些参考。
作者: 来源:商界评论 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