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工业技术论文

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

2016-03-28 15: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实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我国现有工程科技人才约1400万人(2008年4月,中国科协),居世界第一位;工科学生占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5.3%,位居世界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但是,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高端人才非常匮乏;据2011〜2012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排名中,中国位于142个国家的第33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性和创新性缺位,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降低;教师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产学研政合作不到位,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动力。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战略任务;教育部于201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强化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不同类型高校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应各有侧重。地方院校瞄准区域经济特点设置学科专业,专业的区域服务功能相对较强,人才培养过程的适应性和灵活度更好,理应积极探索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途径,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从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分析地方经济特点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状况,阐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内生动因,探索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内生动因——以浙江省为例

  

  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根据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的有关精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任务,一是实施技术合作,联手突破和发展核心技术,组织并实现盟员单位之间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二是形成盟员单位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实行知识产权分享,形成产业技术标准;三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运用,直接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四是联合培养人才,推动人员交流互动,增强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可见,培养人才既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保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康发展的必要元素。

  

  2.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培养产业所需工程人才的重要载体。

  

  传统产学研联合创新存在信息沟通不畅、人才归属限制等诸多弊端,导致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未能收到期望效果。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则能克服这些弊端。首先,技术联盟能够实现产业链与高校学科和专业链的对接。我国2007年发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中对工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8条标准,涉及知识(Knowledge)、能力(Cap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大方面,即KCQ体系,这就要求工科人才的培养除了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必须注重实践和能力锻炼。为此,地方高校工程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应把握当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对人才的未来需求。技术联盟能够消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集中反馈当前行业发展动态及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其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相应的保障机制(如人才共享机制)对接研发链和人才链。联盟内的人才共享实质就是智力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在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联盟内企业的人才流动培养,一方面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学生在联盟内不同企业的实践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实战经验和产业知识,大大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另_方面可加速信息的交流,促进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有效促进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有助于结合成员的现有技术创造新的交叉技术,这也利于提高联盟内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此外,传统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培养往往限制了毕业生的工作选择;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高校共同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在联盟内自由选择企业,扩大了选择范围。

  

  3.区域经济特点决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在浙江省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浙江是制造业大省,特别是纺织服装、皮革化纤、机械电子、设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浙江又是“市场大省”全省商品交易市场的年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数量、单个市场成交额3项指标均居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受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结构“小、低、散、弱”等先天不足日趋凸显,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对解决这一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的跨越尤为关键。第二,浙江民营企业数量多,却难以在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个私经济的总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连续多年居各省市自治区第一。民营企业往往青睐能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技术成果和“来之能战”的人才,往往缺乏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一方面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偏弱,另一方面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意识相当薄弱,也不具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条件。因此,校企双方深入合作的难度较大。第三,浙江省拥有诸多技术联盟,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浙江是“块状经济”大省,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如绍兴纺织、杭州软件、宁波家电、温州皮鞋、台州汽摩配、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等,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0%以上。浙江省又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文件的精神,于2010年由巨化集团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了首批1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就为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途径探索提供了重要载体。

  blob.png

  三、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途径探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

  

  浙江工业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和省部共建高校,始终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和“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的办学特色,为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学校“顶基础科学之天,立应用技术之地”把学校的发展与浙江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与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深度对接,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互惠共臝的发展模式。例如,以“学校布点、学院蹲点、学科团队建点”的新模式,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服务载体,先后与省内43个市、县(市、区)建立全面或科技合作关系,与省内外1500多家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87家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与地方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服务载体27家。又如,与企业共建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共同承担科研开发项目。再如,包括萘普生原料药绿色合成技术、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转化,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学校充分发挥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地利”优势,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出一条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

  

  1. 人才链对接产业链,更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对于地方院校尤为重要。以浙江工业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为例,毕业生总数4902人,其中外省生源1048人(占19.91%),但只有308名毕业生(占总数的5.85%)选择与外省单位签约,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浙江省内工作;5.6%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其中49.1%的毕业生进入各类民营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代表着相关领域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学校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原动力。一方面,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用人单位座谈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另一方面,重点调研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引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领军人才。

  

  2. 构建工程实践项目知识库,创新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实践项目知识库是对工程实际发生、即将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集合,包含已经解决的可以用做教学案例的;包含待解决可以用作真实项目研究,完成后再用作教学案例的;还包含已解决但还可以优化解决方案再次作为真实项目来完成的。工程实践项目来源广泛,企业可以提供工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工程教学实践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引入最新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吸引企业的关注;学生可以汲取相关项目作为课外科技活动选题,也可以将科技实践活动(如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题目)等引入知识库。企业、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库内的项目进行选择、更新和维护,共同创新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使大批工程实践项目进入本科生课堂,大量学生拥有了参与课外科技实践锻炼的机会。

  

  3. 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化”师资队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化”师资匮乏,片面强调高职称和高学位,缺少对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在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中,又缺少深度合作的培训基地。

  

  浙江工业大学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的良好平台,推动“工程化”师资队伍培育。首先,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评价,调动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办法》等制度,为青年教师减轻负担,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生产实践;充分发挥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的作用,吸引青年教师参与联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能力水平。其次,实施《企业师资延请与管理办法》等制度,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再次,全面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单位间的人才互动交流,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

  

  4. 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载体,共享软硬件资源,服务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与巨化集团、中石化镇海炼化等30余家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或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有力地支撑了相关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形成了校内外实践基地互补的完善的工程实践体系。进而,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臝”的理念,对接浙江省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和海洋化工的特色区域经济,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宗旨,整合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成以研究开发为龙头、集理论教学一技术研发一中间试验一工程设计一工业生产于一体的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拥有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和完善的工程实践教育软硬件条件,为学生工程实践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成为省内高校化工类、近化类乃至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的开放共享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潜在能力和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经过持续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探索浙江省化工、海洋类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标准,逐步建成拔尖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输出基地和校企工程实践教育合作模式的示范基地。

  

  四、结语

  

  以技术创新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以人才培养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在产业需求引导下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两者相互结合,不仅能迅速产生效益,更能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地方院校,浙江工业大学坚持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道路,依托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探索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与新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该专业于2011年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意见中提到“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浙江,服务浙江,为浙江省化工及相关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上得来’的高级化工科技和管理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省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在浙江省化工企业技术骨干中所占比例达35%以上”“将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为例,该专业50%的学生参与,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决赛中,成绩名列参赛高校的前列。”

  

  201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浙江工业大学视察,对学校的特色发展给予高度评价,“浙江工大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产学研紧密结合,把科研、教学与产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资源整合、开放共享,而且瞄准世界前沿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协同创新’的要求,做到了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看了以后很受鼓舞,要好好总结浙江工业大学的经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