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它深埋于地下,结构错综复杂,管线敷设时间跨度大。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历史原因,一些年代较早的管线资料不准确、不完整,而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面参照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资料缺乏必要的维护与更新失去了指示作用。此外,人工管理海量管网应用资料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归档方式的不合理、不规范、编制索引的基本规则不统一常常造成查阅困难,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特别是应急抢修时如果资料与现状不匹配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空间数据管理方便的优势实现管网应用数据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与广泛的资源共享,提高管网应用资料数据管理水平到实时动态更新状态。
1.管网资料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上海市自来水闵行有限公司管线管理所(以下简称管线所)是担负着闵行地区约170平方公里服务面积内1300余公里供水管线的运行管理、维修养护任务。目前,管网应用资料主要包括一下几种形式:
l1/500或1/1000市政道路、街坊排管竣工蓝图;
l用户接水信息(包括排管管材、口径、水表等资料);
l管网附属设备卡片,包括阀门卡、消火栓卡、流量考克卡等。
l养护资料:管网养护单、阀门工作单、消防栓工作单等。
l其他:设备巡检单、大口径爆管资料、大阀门调换资料等等。
1.2 存在的问题
(1) 纸质资料管理难度较大
管网应用资料查阅频率极高,而2000年以前的管网应用资料均为纸质资料,不仅现场作业时携带不便,且经常查阅、外借易损坏,难保管;原始的底图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存放不规范,出现泛黄、破损、丢失等情况,复制效果差,经多次描画易失真。
(2)集约化地区原始纸质资料不齐全不准确
管线所约1/3的管线属于原乡镇水厂建设,这部分管网在建设过程中对竣工资料的编制并不规范。特别是98年前的管线资料不全、不准,近似草图,水表资料仅有30%左右,管线、附属设备属性资料匮乏,不能提供有效的使用价值,保存意义不大。
(3)信息分散,人工查阅资料速度慢
无法以直观方式展现地下管线状况。日常维修养护工作时,需翻查大量图卡资料,一旦发生供水管网渗漏和爆管事件,就很难快速反应及时处理,遇到图纸资料不全的情况则更增加了工作难度。
(4)管网改造频繁,资料更新难同步
随着闵行区近几年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管网的改造、变动频繁,给管网应用资料更新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实际工作中往往采取直接增补新图的办法,虽然解决了资料的时效性问题,但也带来了图纸量过大、内容重复等,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很难达到同步更新,易导致不同版本的管网应用资料的共存,这将在今后养护工作中存在误导作用,造成严重后果。
(5)施工质量,竣工资料的准确性缺乏依据
长期以来工程档案的管理在工程建设中一直属于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单位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竣工资料的准确性难以保证,为管网养护、抢修等工作埋下隐患。
(6)缺乏动态管理,失效资料堆积
由于用户变更、管网变更及原有地面参照信息变更等原因,部分资料已经失去指示作用,但由于内外业信息沟通不及时,未将其及时剔除,造成大量失效资料堆积,严重影响资料查阅的效率,易造成信息错误,也给日常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论文检测,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
2.GIS对管线应用资料管理的影响
大多数城市水司的基础资料都存在现势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基础资料现势性不能得到保证,一旦供水管网发生渗漏和爆管事件,将严重影响抢修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利用GIS技术建立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管网基础数据资料的管理,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现势性,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GIS作为空间数据管理的基本平台,具有数据采集、存储、输出、分发、专题制图和空间查询等功能。利用GIS的基本功能,结合城市供水行业的应用,可极大地提高自来水水司的管网管理能力。其一,供水管网及其地形信息、属性信息以数据形式保存在光盘、硬盘中,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其二,利用GPS和及时补测或修测,更新GIS数据,以最快的时间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同时,根据需要GIS可以随时输出任意比例及范围的管网图,供使用者参考。目前,管线所的日常养护和应急抢修工程均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网数据的查询分析,及时为管网养护、施工排管及应急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了管网应用资料的动态更新,为管线技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论文检测,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三,利用GIS可以减少重复工作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浪费。论文检测,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
同时,管线应用资料的归档入库工作从设备审核、数据采集、成果资料、内业入库、平台运行(见供水管网资料信息化系统的流程图),一系列的过程通过自检-互检-他检,从流程上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利用GIS对已经缺乏现势性和利用性的旧管线资料,逐一加以清理,失效资料进行造册剔除,同时加强纸质资料归档工作的同步性,减少资料的重复。
供水管网资料信息化系统的流程图
3.管网应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
为了全面改善上水闵行公司辖区管网资料、管网养护管理工作,管线所于05年5月开始筹备建设供水管网GIS平台, 06年正式立项动工,整个项目以春申塘为界,将闵行地区GIS平台分南、北两块进行建设,共涉及约700公里道路管线、500公里小区管线,阀门等附属设备14000余个。09年1月闵行区域供水管网GIS平台全面建成。目前,管线所在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线信息采集、处理、反馈、决策参考、整理归档等一整套信息化管理流程,组建了相应的管理团队,实现了管网应用资料管理的规范、便捷、高效。
.3.1信息处理规范化
信息化小组经过了一年多的平台试运行,在使用中不断校准数据、做好数据更新以及完善平台维护。其一、设立平台季度校验和数据库备份制度。信息化小组每季度末对平台数据进行一次整体校验,在对数据库进行清理与维护后进行数据备份。其二、建立计划断水影响用户回访机制。对平台断水分析中影响用户范围存在疑问的区域,在断水工作实施完成后进行用户回访,如发现实际影响用户与平台不一致,则对该区域进行重新探测,校准数据。
.3.2信息传递便捷化
管网管理中,计划性停水、非计划性停水的阀门操作很频繁,自GIS平台建立后,资料员利用平台在短时间内快速确定故障区域,协助应急抢修队伍生成抢修方案,有效实施抢修作业,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及时反馈热线服务,发布在闵行公司局域网“停水通告”栏中。同时,信息化小组建立起一套更为科学、便捷的电子档案检索查询系统,加快了资料的查阅速度,延长了档案资料的使用寿命,统一规范的制图标准便于入库和资料共享,实现对日常档案资料的方便、灵活的保管。
.3.3信息共享高效化
WebGIS是Internet和WWW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是实现GIS互操作的一条最佳解决途径。为解决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用过程中用户节点紧张的问题,09年6月信息化小组完成了GIS平台的底层数据和软件平台升级,采用WebGIS将平台信息在管线所局域网上发布,同过网页浏览的方式扩大访问范围,实现各职能部门间广泛的信息共享。在平台网络化基础上运用WebGIS中的信息交互功能,形成由数据反馈单、网络平台反馈和主动回访用户三方面相结合的反馈机制,不断拓宽问题获取渠道,最大限度地修正数据问题。论文检测,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
4.管网应用资料信息化的完善方向
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是GIS的一个较新的应用领域,在数据采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系统功能的扩充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对系统平台进行完善和扩展。
(1) 做好地形图的更新。闵行地区地形图的更新一般两年一次,地形图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网录入GIS平台的准确性和现势性。跟踪测量资料有效缓解这部分的空缺,但由于管线跟踪测量资料移交周期长,导致管线资料入库的延时,资料的可靠性和现势性随工程量增大而越来越差。必须加强对测绘院提供的跟踪测量资料流程的规范性,确保信息更新周期与系统需求相匹配,及时对新增管线地形图的修测补测、废除管线相应信息的剔除等动态更新,确保管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做好平台的维护更新机制,对管网数据进行动态管理,确保管网数据的现势性、准确性。特别是资料的反馈在实践工作中尤为突出,对管网管理工作具有检验和推动作用。论文检测,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论文检测,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由于以前的老旧管线没有基础资料,加上信息不畅、管理流程不清等原因造成的管线管材口径不符、设施名称不统一等实际问题,致使一部分供水GIS的数据还存在缺陷,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补测及更新工作来逐步完善。对于应急抢修中生成的资料应及时搜集与整理,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3)扩大应用深度。数据标准是强化数据整合、拓展数据应用的基础,也是建立一个高效系统和数据库的前提。对现有数据标准进行改进,以满足数据后期的应用和服务的要求,减少人工操作,利用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数据采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数学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开发方面,在系统功能的扩充方面等,还有待进一步地拓展。
5.结束语
在建成管网资料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运用好、维护好系统平台,不断提高管网资料现代化管理水平,真正使纸质资料管理同“数字管线”管理工作相结合,从而实现管线技术档案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