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话

发布时间: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话

主 管:云南省教育厅主 办:云南大学主 编:卢云昆编辑出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国内发行:昆明市邮政局 代号:64-85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代 号:BM 1860出版日期:单月18日开 本:标准16开页 码:96页国内统一刊号:CN53-1176/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7511地 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A区三楼邮政编码:650091定 价:RMB00元 在哲学社会科学日益繁荣、日渐受到重视之际,《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于2002年8月创刊,施惟达教授任主编,卢云昆教授任副主编,林艺副编审任编辑部主任。《学报》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拓学术视野,弘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促进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为办刊宗旨,强调研究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坚持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学报》所设“哲学与文化”为本刊特色栏目,刊登精品文章,注重理论创新;“经济学探索”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探讨经济热点问题。此外,本刊还设有“文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学术评论”、“书评”等栏目。《学报》为双月刊,逢双月28号出刊,当前为96个页码。吴松校长专门撰写了“发刊词”,警言新创办的《学报》“若能以张扬学术良知、播布学术正义、塑造学术人格为已任,着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注重学术品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价值的高标,学问之人的成长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尽一份力,出一份力,则善莫大焉。”《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创办,还得到了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关心。耄耋之年的启功先生专门为《学报》题写了刊名,费孝通、雷洁琼、季羡林、任继愈、于光远、蒋学模等老一辈学者题辞祝贺,创刊号上刊登了汤一介、陈嘉映、张汝伦、邓伟志等知名学者的论文。2002年8月20日下午,《学报》在云南大学图书馆隆重召开了创刊座谈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省内部分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省内各兄弟刊物负责人等到会。与会来宾对《学报》的创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学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宝贵的意见。继创刊座谈会之后,2002年12月15日学报编辑部在北京大学英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在京专家学者座谈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云南大学校长吴松教授主持会议,施惟达主编介绍了《学报》的办刊情况。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学报》刊登的文章都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包容量大,同时对《学报》如何突出刊物特色、如何使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创刊当年,《学报》出版了三期刊物,作者均为全国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共刊登了29篇论文,文章涉及哲学、文化、经济、历史、社会学、文学、美学等学科,对各学科领域中较深层次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探讨研究。29篇文章中有14篇17次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引起反响,反响率达到62%。2003年3月15日,学报编辑部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内举办了“在沪专家学者座谈会”,为进一步办好学报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建意。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武建国教授主持,施惟达主编向与会专家和学者介绍了刊物的基本情况。到会专家学者们对2002年出版的刊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学报》总体设计朴实、大方、厚重,所刊文章学术质量高,能反映学科前沿问题,是一份学术品位较高的综合理论刊物。同时,对《学报》之不足,学者们也予以了中肯的建议。为庆祝云南大学建校80周年,2003年《学报》第2期特设“校庆80周年专稿”栏目,云大高发元书记及吴松校长为栏目撰写了专稿,高发元书记的文章是“风雨耕耘立宏业”,吴松校长的文章是“以人为本 学术兴校 弘扬传统 再铸辉煌”,这两篇文章全面总结了云南大学80年的办学历程,提出了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使学校全体师生倍受鼓舞,在广大校友中引起良好反响。在两年多的办刊工作中,编辑部全体人员兢兢业业,认真遵守编辑规范,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学报》依照《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试行)规定》达到了执行评优标准,于200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共同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证书》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DJCED)刊源证书》,同年10月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证书。2004年9月,由资美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建荣副教授设计的学报封面获第五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颁发的装帧“艺术设计金奖”。另外,《学报》的英文翻译由有着深厚功底和丰富经验的云南师范大学何昌邑教授担当,保证了英文翻译的较高水准。截止到2004年10月为止,《学报》共出刊14期,编发文章158篇,先后刊登了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学术界新锐的论文,这些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都对学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摘或复印率保持较高水准,其中2003年第4期《学报》最具代表性,该期共刊登了11篇文章,达到了100%的反响效果,《学报》已逐渐显露出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编辑部常常收到读者的电话,要求订阅或购买刊物。为扩大发行量,编辑部于2003年7月与昆明市邮政局签订了国内邮发协议,代码为64-85,《学报》还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签订了国际发行协议,代号为BM1860。《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起又一个学术舞台,开启了又一扇学术窗口。虽然创刊至今还不足三年,在事业上才刚刚起步,与兄弟刊物相比,还有许多经验要学习借鉴。相信在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在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会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业绩。 2003年10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证书。 2004年9月,学报封面获第五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颁发的装帧“艺术设计金奖”。2006年10月31日,学报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期刊评选优秀提名奖;“哲学与文化”栏目荣获优秀栏目奖。2007年12月,学报获云南省报刊出版质量评比A类期刊。

云南大学百科名片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前身为私立东陆大学,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1958年,云大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政府管理。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2001年6月,云大“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中文名: 云南大学 外文名: Yunnan University 简称: 云大 校训: 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创办时间: 1922年12月 类别: 公立大学 现任校长: 何天淳 所属地区: 中国云南 主要院系: 人文学院、经济学院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等 云大校风: 高远 务实 勤勉 卓越 办学思想: 立足边疆 服务云南 办出特色 云大精神: 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目录[隐藏]云大贴吧云大概要云大年表云大校长云大校歌云大概貌云大之强云大院系云大相关云南大学公交线路云大贴吧云大概要云大年表 云大校长云大校歌云大概貌云大之强云大院系云大相关云南大学公交线路 [编辑本段]云大贴吧 东陆园吧由昆明志愿者向百度申请,并于2010年3月20创建成立,3月31日 在昆明志愿者屡次申请吧主失败后 奇迹降临 东陆园吧有了第一任吧主,从此东陆园吧开始积极宣传,联络校友,与其他贴吧合作,开始了艰辛的发展之路。东陆园吧2009年5月26日,百度大学类贴吧集体失声,经过一段时间等待之后,大学类贴吧以班级的形式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云南大学贴吧部分吧友转移到班级俱乐部,但时间长了,俱乐部的种种不便之处展现出来,为了给所有的云大人一个温馨自由的交流空间,吧友昆明志愿者在偶然间看到了高校联盟吧的存在,也参考了其他发展比较好的替代吧,顿时产生了重建云大吧的希望和热情,经过慎重筛选和征求吧友意见,最终决定采用东陆园吧最为云南大学的替代吧。 因为东陆园一词与云南大学息息相关:一 名取东陆乃是是借了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之名而成。教授学子共进,学者满腹,科学人文尽展民族风采。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诠释了春城美名;会泽百家,至公天下,浓缩了云大精神。八十年风雨皆程,东陆园名誉华夏。二 云岭之南,昆明之中,翠湖畔圆通山旁有园名东陆,是云南大学本院。园内樱花海棠飞舞,银杏参天,修竹绿草各显翠绿。 随着许多新吧友的加入,东陆园吧融入了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吧友的共同努力下,东陆园吧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而东陆园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目前,在贴吧主要吧友的带动下,东陆园吧的发展蒸蒸日上,以建立新的败诉云南大学交流贴吧努力发展着。 东陆园吧作为原云南大学吧的替代贴吧,着力于校内讨论、活动宣传、学校介绍、新生疑问解答等工作,配合云南大学俱乐部,实现了原云南大学吧功能,成为人们关心、关注、了解云南大学的一个网上交流平台。 作为云南大学替代吧,在不久的将来,东陆园吧的发展会更进一步![1][编辑本段]云大概要 云南大学有着辉煌的历史。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到194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受聘担任云南大学校长,按照“清华模式”建设云大,费孝通、楚图南、陈省身、华罗庚、严济慈、冯友兰、吕叔湘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来校执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五十年代院系调整,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下放云南省管理,成了地方大学。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成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 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 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把法律、政治等学科,分别并入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农、医、工等学院先后分离独立建校,云南大学由此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云大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政府管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加快了发展。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2001年6月,云大“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表扬。 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态学为特色,文、史、哲、经、管、工、理、法、教育等学科内容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2797人,专任教师151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3185人(不含两个独立学院学生17873人),研究生10052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近20000人。[编辑本段]云大年表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1930年) • 预科 • 本科 • 附中 • (1927)附中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 教育学院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 医学专修科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 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国立东陆大学 (1938年—1949年) • 5 个学院 •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 3 个研究室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 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1958年—至今)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 • 17个学院 • 7个研究院 • 3个公共教学部 • 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 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云大校长 姓 名 任职时间 董 泽(私立东陆大学时) 1922年——1930年 华秀升(省立东陆大学时) 1930年——1932年 何 瑶(省立东陆大学时) 1932年——1937年 熊庆来(国立云南大学时) 1937年——1949年 秦 瓒(临时校务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1月——1951年10月 周保中 1951年10月——1957年5月 李广田 1957年5月——1960年 高治国 1960年——1964年12月 胡泮生 1964年12月——1977年 刘披云 1978年1月——1979年9月 赵 季 1980年11月——1983年10月 杨光俊 1983年10月——1992年7月 王学仁 1992年7月——1996年7月 朱维华 1996年7月——2001年2月 吴 松 2001年2月——2007年12月 何天淳 2007年12月——今 [编辑本段]云大校歌 1938年11月24日,云南大学举行改为国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 云大改国立,的确可称为云南大学的一个新纪元。就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熊庆来心中的激情难以遏止,以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挥毫为自己深深热爱着的云南大学写下了校歌:云南大学地图太华巍巍,拔海千寻; 滇池淼淼,万山为襟。 卓哉吾校,其与同高深。 北极低悬赤道近, 节候宜物复宜人。 四时读书好, 探研境界更无垠。 努力求新,以作我民; 努力求真,文明允臻。 以作我民,文明允臻。 这首校歌气魄宏大,意境高远,格调庄重。以昆明的地势气候起笔,以国立云大的办学宗旨作结,催人奋发,促人上进,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精神,洋溢着云南学人的自豪之情。校歌倾注了熊庆来对云大的热爱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办学思想。 然后,这首校歌由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到昆明的对音乐颇有造诣的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赵元任研究员谱曲。自此,由熊庆来亲自写词的这首校歌就在云大校园中传唱开了。 随着这精神饱满、乐观向上的旋律,云大的莘莘学子在心中体会着歌词的意义,思考着歌词的内涵———巍巍西山傲然卓立,茫茫滇池胸襟宽广。该校优秀的云南大学,学海吞吐,兼收并容,像西山一样,如滇池一般。在这海拔极高的云南高原上,北极星都仿佛“低悬”于上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赤道与我们距离都要近一些。我们云南气候那么温和,物产那么丰饶,一年四季都是我们学生读书的好时光,探索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刻苦学习新知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奋力追求科学真理,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水平。成为民族优秀的人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希望![编辑本段]云大概貌 学校现占地2111亩,其中校本部568亩,洋浦校区1543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5069万元。 学校设有17个学院、8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留学生院,其中软件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共设73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19个);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5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民族学、历史学、生物学、数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58个硕士学位授权以及MBA、MPA、工程和法律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拥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历史学、生物学、数理专业3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云南大学图书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已建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有藏书251多万册,收藏有一批全国善本和珍贵文献。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学校设有出版社;学术期刊《思想战线》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评比中名列第10位,荣获“双十佳学报”称号,并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进入“百种重点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权威的《数学评论》收录摘评;2002年创刊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国内社科界已产生良好声誉。 1998年8月27日, “云大科技”股票上市后,云南大学成为全国1千多所高校中第八家拥有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云大科技”的主产品云大—120在全国推广应用近1亿亩,并形成了推广、销售、服务网络。短短几年时间,“云大科技”从一个几万元起家的课题组,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云大生物”是国内首家在单克隆抗体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研制生产的“避孕试纸”、“优生试纸”和“不孕检测试纸”被定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单克隆抗体研究技术空白。已具有年产20克以上单抗体的能力。 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余种共200多万册。学术期刊《思想战线》(社会科学版)进入了全国核心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大学学报,此外还有《云南大学》校报。学校还附设有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云大附属外国语学校和云大幼儿园。云大附中连续十多年在昆明市中考、高考中名列前茅,社会上声誉较好。 云南大学素有重视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前沿、活跃学术气氛的传统。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学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得到加强,新型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得到拓展,重大攻关项目得到集成,同时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推广和应用。近五年来云大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荣获各类科研奖励170余项,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论文3100多篇,国际学术榜(SCI)上的排名居全国高校第六十位左右。在应用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云大BR—120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 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编辑本段]云大之强 云南大学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五,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三,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六。[编辑本段]云大院系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外语学院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云南大学中加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大学留学生院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编辑本段]云大相关 由教育部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六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人才培训工作会议已经在南京举行。会议为南京农业大学等教育部教育援外10个基地授牌。据悉,此次获得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的10所院校为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贵州大学和琼州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因在执行教育部中国肯尼亚高教合作计划项目、援外人才培训项目、政府教育援非项目、成立全国首家非洲农业研究中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而位列其中。

昆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建立合理的法律环境,保障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2、税收调节,开征利息税,个人所得税 遗产税等3、政府保障,扶持低收入家庭,加大偏远 贫穷农村扶持力度 ,引导调节!发挥地方优势!

主 管:云南省教育厅主 办:云南大学主 编:卢云昆编辑出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国内发行:昆明市邮政局 代号:64-85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代 号:BM 1860出版日期:单月18日开 本:标准16开页 码:96页国内统一刊号:CN53-1176/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7511地 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A区三楼邮政编码:650091定 价:RMB00元 在哲学社会科学日益繁荣、日渐受到重视之际,《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于2002年8月创刊,施惟达教授任主编,卢云昆教授任副主编,林艺副编审任编辑部主任。《学报》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拓学术视野,弘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促进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为办刊宗旨,强调研究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坚持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学报》所设“哲学与文化”为本刊特色栏目,刊登精品文章,注重理论创新;“经济学探索”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探讨经济热点问题。此外,本刊还设有“文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学术评论”、“书评”等栏目。《学报》为双月刊,逢双月28号出刊,当前为96个页码。吴松校长专门撰写了“发刊词”,警言新创办的《学报》“若能以张扬学术良知、播布学术正义、塑造学术人格为已任,着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注重学术品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价值的高标,学问之人的成长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尽一份力,出一份力,则善莫大焉。”《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创办,还得到了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关心。耄耋之年的启功先生专门为《学报》题写了刊名,费孝通、雷洁琼、季羡林、任继愈、于光远、蒋学模等老一辈学者题辞祝贺,创刊号上刊登了汤一介、陈嘉映、张汝伦、邓伟志等知名学者的论文。2002年8月20日下午,《学报》在云南大学图书馆隆重召开了创刊座谈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省内部分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省内各兄弟刊物负责人等到会。与会来宾对《学报》的创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学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宝贵的意见。继创刊座谈会之后,2002年12月15日学报编辑部在北京大学英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在京专家学者座谈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云南大学校长吴松教授主持会议,施惟达主编介绍了《学报》的办刊情况。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学报》刊登的文章都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包容量大,同时对《学报》如何突出刊物特色、如何使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创刊当年,《学报》出版了三期刊物,作者均为全国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共刊登了29篇论文,文章涉及哲学、文化、经济、历史、社会学、文学、美学等学科,对各学科领域中较深层次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探讨研究。29篇文章中有14篇17次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引起反响,反响率达到62%。2003年3月15日,学报编辑部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内举办了“在沪专家学者座谈会”,为进一步办好学报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建意。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武建国教授主持,施惟达主编向与会专家和学者介绍了刊物的基本情况。到会专家学者们对2002年出版的刊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学报》总体设计朴实、大方、厚重,所刊文章学术质量高,能反映学科前沿问题,是一份学术品位较高的综合理论刊物。同时,对《学报》之不足,学者们也予以了中肯的建议。为庆祝云南大学建校80周年,2003年《学报》第2期特设“校庆80周年专稿”栏目,云大高发元书记及吴松校长为栏目撰写了专稿,高发元书记的文章是“风雨耕耘立宏业”,吴松校长的文章是“以人为本 学术兴校 弘扬传统 再铸辉煌”,这两篇文章全面总结了云南大学80年的办学历程,提出了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使学校全体师生倍受鼓舞,在广大校友中引起良好反响。在两年多的办刊工作中,编辑部全体人员兢兢业业,认真遵守编辑规范,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学报》依照《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试行)规定》达到了执行评优标准,于200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共同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证书》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DJCED)刊源证书》,同年10月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证书。2004年9月,由资美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建荣副教授设计的学报封面获第五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颁发的装帧“艺术设计金奖”。另外,《学报》的英文翻译由有着深厚功底和丰富经验的云南师范大学何昌邑教授担当,保证了英文翻译的较高水准。截止到2004年10月为止,《学报》共出刊14期,编发文章158篇,先后刊登了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学术界新锐的论文,这些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都对学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摘或复印率保持较高水准,其中2003年第4期《学报》最具代表性,该期共刊登了11篇文章,达到了100%的反响效果,《学报》已逐渐显露出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编辑部常常收到读者的电话,要求订阅或购买刊物。为扩大发行量,编辑部于2003年7月与昆明市邮政局签订了国内邮发协议,代码为64-85,《学报》还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签订了国际发行协议,代号为BM1860。《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起又一个学术舞台,开启了又一扇学术窗口。虽然创刊至今还不足三年,在事业上才刚刚起步,与兄弟刊物相比,还有许多经验要学习借鉴。相信在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在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会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业绩。 2003年10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证书。 2004年9月,学报封面获第五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颁发的装帧“艺术设计金奖”。2006年10月31日,学报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期刊评选优秀提名奖;“哲学与文化”栏目荣获优秀栏目奖。2007年12月,学报获云南省报刊出版质量评比A类期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的历史与现状历史沿革 --------------------------------------------------------------------------------•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私立东陆大学(1923年—1930年) • 预科• 本科• 附中• (1927)附中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教育学院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医学专修科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国立东陆大学 (1938年—1949年) • 5 个学院•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3 个研究室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1958年—至今)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 17个学院 • 7个研究院• 3个公共教学部• 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概况 -------------------------------------------------------------------------------- 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著名 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 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把我校法律、政治等学科,分别并入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农、医、工等学院先后分离独立建校,我校由此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我校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管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加快了发展。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以“211工 程”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把学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云南大学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2001年6月,我校“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表扬。目前,云南大学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2742人(不含三个独立学院学生总数13284人),研究生7497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493人(博士555人,硕士3938人),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2449人,研究生进修班555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9607人。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475人,其中正高职297人,副高职480人;拥有14个本科学院、7个研究院、3个公共教学部,还有研究生部、留学生院和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65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 8大学科门类;拥有民族学、生态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 27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1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MPA、MBA、法律、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 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有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有历史学、生物学、数理学科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新产品开发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继1998年我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云大科技”成功上市之后,我校先后在生物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新药开发、新材料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高科技产业。 学校现占地面积2111亩,其中校本部568亩,软件学院校区1543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7444万元;图书馆藏书251多万册;学校设有出版社,并主办《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法学版)等十余种学术刊物。学校现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作为云南唯一一所实施国家“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全体云大人将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继续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抓住机遇,团结一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云南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云南大学 【学校简介】 云南大学创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20日开始招生。八十多年来六易校名,从创建之初的私立东陆大学发展成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七万多人。目前,云南大学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1所“211工程”大学之一,已经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也是一所发展势头强劲的边疆大学。 云南大学有着辉煌的历史。1937年到194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受聘担任云南大学校长,按照“清华模式”建设云大,费孝通、楚图南、陈省身、华罗庚、严济慈、冯友兰、吕叔湘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来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世界著名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云南大学位于昆明市区内,踞商山余脉的贡院坡上,前临翠湖,左依圆通山,占地面积640亩,校舍面积35万平方米。校园内茂林修竹,绿草如茵,一幢幢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楼掩映在花图锦簇中。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云南大学现已成为文、法、理、技、经、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校学生达19872人,其中全日制学生9919人,研究生2853人(博士生94人;硕士生684人;硕究生进修班1842人;授专业法学学位170人;学位教师进修班63人),夜函大生7100人。 云南大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372人,专业技术人员1981人,其中教授222 人,副教授409人,专任教师980人,全校在职人员平均年龄40岁,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83人。 云南大学现有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发展研究院、职业技术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药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5个学院共30余个教学系(部)65个本专科专业,还有16个开发研究中心、25个研究所、10个研究室;4个教学服务中心;其中历史学、生物学、数理科学是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新设立的国家级文科综合素质培养实验基地班现已报国家教育部审批),还建设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2个在建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群;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学科授权点、1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法学、职业教育、MBA(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授权点;1个国家级新产品研究开发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图书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已建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有藏书120多万册,收藏有一批全国善本和珍贵文献。 1998年8月27日, “云大科技”股票上市后,云南大学成为全国1千多所高校中第八家拥有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云大科技”的主产品云大—120在全国推广应用近1亿亩,并形成了推广、销售、服务网络。短短几年时间,“云大科技”从一个几万元起家的课题组,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云大生物”是国内首家在单克隆抗体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研制生产的“避孕试纸”、“优生试纸”和“不孕检测试纸”被定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单克隆抗体研究技术空白。已具有年产20克以上单抗体的能力。 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余种共200多万册。学术期刊《思想战线》(社会科学版)进入了全国核心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大学学报,此外还有《云南大学》校报。学校还附设有云大附中、云大外语学校和云大幼儿园。云大附中连续十多年在昆明市中考、高考中名列前茅,社会上声誉较好。 七十余年来,云南大学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7万余人,其中解放后培养了本专科生5万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成人夜函大学生万余人。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来,根据云大“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构建以教育观念、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 云南大学素有重视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前沿、活跃学术气氛的传统。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学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得到加强,新型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得到拓展,重大攻关项目得到集成,同时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推广和应用。近五年来云大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荣获各类科研奖励170余项,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论文3100多篇,国际学术榜(《SCI》)上的排名居全国高校第六十位左右。在应用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云大BR—120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 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1930年) • 预科 • 本科 • 附中 • (1927)附中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 教育学院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 医学专修科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 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国立东陆大学 (1938年—1949年) • 5 个学院 •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 3 个研究室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 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1958年—至今)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 • 17个学院 • 7个研究院 • 3个公共教学部 • 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 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楼掩映在花图锦簇中。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云南大学现已成为文、法、理、技、经、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校学生达19872人,其中全日制学生9919人,研究生2853人(博士 生94人;硕士生684人;硕究生进修班1842人;授专业法学学位170人;学位教师进修班63人),夜函大生7100人。 云南大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372人,专业技术人员1981人,其中教授222 人,副教授409人,专任教师980人,全校在职人员平均年龄40岁,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83人。 云南大学现有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发展研究院、职业技术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旅 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药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5个学院共30余个教学系(部)65个本专科专业,还有16个开发研究中心、 25个研究所、10个研究室;4个教学服务中心;其中历史学、生物学、数理科学是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新设立的国家级文科综合素质培养实验 基地班现已报国家教育部审批),还建设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2个在建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群;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学科授权点、1个博 士后工作流动站、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法学、职业教育、MBA(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授权点;1个国家级新产品 研究开发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图书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已建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有藏书120多万册,收藏有一批全国善本和珍贵文献。 1998年8月27日, “云大科技”股票上市后,云南大学成为全国1千多所高校中第八家拥有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云大科技”的主产品云大—120在全国推广应用近1亿亩,并 形成了推广、销售、服务网络。短短几年时间,“云大科技”从一个几万元起家的课题组,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云大生物”是国内首家在单 克隆抗体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研制生产的“避孕试纸”、“优生试纸”和“不孕检测试纸”被定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单克隆抗体研究技术空白。 已具有年产20克以上单抗体的能力。 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余种共200多万册。学术期刊《思想战线》(社会科学版)进入了全国核心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大学学报,此外还有《云南大学》校报。学校还附设有云大附中、云大外语学校和云大幼儿园。云大附中连续十多年在昆明市中考、高 考中名列前茅,社会上声誉较好。 七十余年来,云南大学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7万余人,其中解放后培养了本专科生5万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成人夜函大学生万余 人。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来,根据云大“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 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构 建以教育观念、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 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 云南大学素有重视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前沿、活跃学术气氛的传统。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学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得到加强,新型领域和应用领域的 研究得到拓展,重大攻关项目得到集成,同时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推广和应用。近五年来云大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 荣获各类科研奖励170余项,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论文3100多篇,国际学术榜(《SCI》)上的排名居全国高校第六十位左右。在应用研究领域涌现 出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云大BR—120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 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 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 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 •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1930年) • 预科 • 本科 • 附中 • (1927)附中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 教育学院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 医学专修科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 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国立东陆大学 (1938年—1949年) • 5 个学院 •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 3 个研究室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 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1958年—至今)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 • 17个学院 • 7个研究院 • 3个公共教学部 • 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 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欢迎来到云南民族啤酒厂这是全国为数不多一定要签禁酒令的学校目前小区存在的还有教场校区,一二一大街校区,呈贡校区总体来说还是好玩的,首先可以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其次还可以锻炼你巴结老师或者考试作弊的能力哈哈,这个还真不知道了,我觉得大学要是好玩的话都差不多了就看你自己怎么玩了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迪庆专项,就是针对那边招生,考生必须服从回迪庆的工作分配,因为云南怒江州、迪庆州文化落后,所以针对那些地方,许多学校都设置专项或者定向招生,因满足那些地方的人才需求。现目前那些地方工作人员,大理州的最多。

迪庆专项的意思是招生计划主要是针对迪庆当地的考生。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1年8月1日,原名云南民族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4月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至今已走过70年历程。学校简介学校占地2550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基地十余个,1个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0000件。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是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首届云南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奖期刊奖“优秀期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至今连续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获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以上内容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农业科学是武大核心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 2011/Z3 2 近10年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差异比较 学前教育研究 2011/09 3 日本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外国教育研究 2011/09 4 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01 5 以寻甸县六哨乡为例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6 试论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7 美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幼儿教育 2010/09 8 刍议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的特点及其启示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0/07 9 以教育促进贫困农村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4 10 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还有很多的。

比较多的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