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东亚货币合作是当前国际经济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国内外理论界对东亚货币合作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析比较后发现国外学者注重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则较侧重规范分析。
关键词:东亚;货币合作;货币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东亚各经济体汇率制度的变革、区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的强化以及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动,国内外理论界围绕着东亚货币合作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货币理论中对货币合作有所阐述。他指出:“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商品所有者也就发展为世界主义者。人们彼此间的世界主义的关系最初不过是他们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商品就其本身来说是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限制的。它们的共同语言是价格,它们的共性是货币……整个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个崇高的观念,就是一个市场的观念,世界市场的观念。”可见,商品的价值形式取得货币形式后会向世界范围单一货币方向演进。而货币合作是货币在多个国家间的单一化,它正是这种演进道路上的一个阶段。
1961年,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简称OCA理论),被公认为货币合作的经典理论。他把最优货币区定义为:由不同国家和区域组成,实行单一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最优货币联盟区。在此基础上,麦金农(1963)、凯南(1969)、英格拉姆(1963)等分别从要素流动程度、经济开放程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等角度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诠释。此后,哈伯勒(1970)和弗莱明(1971)、托维尔和威利特(1970)将通货膨胀率相似程度和政策一体化程度等标准也纳入到最优货币区理论当中。Tsang(2002)指出,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现存的差异很大,即使在中国内部,内地和香港现尚未组成区域货币联盟。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
关于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国外学术界主要有三类观点:借鉴欧元模式、美元化模式和次区域合作的渐进模式。IMF的执行总裁Vein和Horst Kohler(2001)建议东亚货币合作应按欧洲货币联盟的模式,不能走美洲货币合作之路,认为贸易上的联系是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基础。但Kwan.ho and Yunjong Wang(2002)认为东亚的合作模式应该走和欧洲完全不同的路。欧洲货币合作是先从自由贸易协议开始的,然后是货币金融合作。在亚洲,由于缺乏必要的汇率制度安排和存在政治上的阻力,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应该先是货币合作,在货币合作的基础上开始贸易合作。货币合作是贸易合作的前提条件。Lewis、Jeffrey(1999)等人认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具有“非制度化、非正规化” 特点,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在经济结构、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亚洲地区不具备进行高层次货币合作的条件,还谈不到合作模式的问题。
(四)东亚汇率合作的方案
目前,在东亚货币汇率合作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东亚货币美元本位制,即钉住单一货币美元。代表人物是麦金农,他通过超风险溢价模型的分析得出了存在名义
锚的钉住汇率制优于浮动汇率制的结论,并指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货币高频钉住美元的现象反映出钉住美元的合理性。因此,为确保东亚地区内部双边汇率与对外汇率的长期稳定并防范投机资金的冲击,各经济体应当确立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建立正式的区域性美元本位制度。同时,他从“原罪”理论出发来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就每一个单个国家来说,它们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恐惧是一种理性行为,选择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确有益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东亚美元集 。
2.东亚单一货币区,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以日元为核心的东亚单一货币区。代表人物是日本的经济学家关志雄。关志雄(1997)主张把日元作为东亚地区的基轴货币,使日元在东亚承担马克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以日元作为驻锚货币建立起区域性汇率联动机制。二是效仿欧元的建立亚元联盟东亚单一货币区。Oh and Harrie(2001)提出亚洲汇率机制(Asi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方案,建议设立类似于欧洲货币体系中欧洲货币单位的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简称ACU),作为各成员国单一的货币篮子目标,并为各成员国设立了可以在一揽子货币中心平价上下浮动的范围。
3.一揽子目标区爬行钉住(Basket,Band,Crawl,简称BBC)方案,由Williamson(1997)、Jeffrey. G (1999)提出,其主要内容是由美元、日元、欧元等世界主要货币组建共同货币篮,以整个东亚地区对外贸易权重为基础确定货币篮的统一结构,各国宣布本国货币对该共同货币篮的中心平价,并各自确定波幅限制。根据各国波幅的不同,允许其正式汇率制度安排存在差异(从波幅很小的货币局制度到波幅较大的管理浮动制度均可),允许成员国在经济基本面因素发生较大波动时,调整中心平价与波幅限制。
4.混合货币篮制。即建立一种由东亚区域内的基轴货币和区域外的基轴货币共同构成的货币篮,并将本币同这种“混合驻锚”型的货币篮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以上方案各有利弊。多数学者认为美元本位制存在这明显弊病,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就说明了这点;建立单一货币区目前还存在一定困难;BBC方案可操作性较强,而亚洲汇率机制安排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是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若干标准进行的。黄梅波(2001)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从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角度来看,东亚地区与欧盟相比还存在差距。白当伟、陈漓高(2002)认为,东亚地区目前整体上并不具备建立货币联盟的条件,但在日本等几个国家(地区)之间则比较符合建立货币联盟的标准。可首先在这几个国家(地区)建立货币联盟,然后逐步向外围扩展 。万志宏(2003)分析了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对称性、周期性波动因素,以及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对称性,指出区域内对称性高的国家可以先进行小集团范围内的合作。
国内学者还从经济冲击相关性和内生性的角度来研究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姜波克(2002)指出,尽管单一货币最终将解决非对称性问题,但在货币联盟向单一货币过渡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整合过程中,因各成员国参与联盟的程度不同而导致的非对称冲击将长期存在。万志宏、戴金平(2005)通过完善最优货币区指数法,对东亚地区1982—2000年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综合评估东亚各经济体实行货币合作的经济成本,并得出东亚地区存在小型开放经济构成的潜在货币区,但区域整体差异较大,难以进行单一货币合作 [14]。崔晓燕、杨玉波、王少平(2007)利用1980—2005年的数据建立了一个三变量结构VAR模型,研究各种经济冲击对东亚各经济体的影响,以此考察东亚建立最适度通货区的经济可行性。他们的研究表明,东亚并不满足建立单一全面的最适度通货区的条件。但是,通过对三种经济冲击的对称性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论支持日本和泰国,以及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分别组建子通货区。王志宇(2008)赞同前者的观点,并在修正BE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东亚国家之间的最优货币区指数,认为东亚各国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有减少的趋势,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存在可行性;截面数据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显示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这些次区域内先进行货币合作是较为可行的现实选择;另外与欧洲相比,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较大,表明东亚的货币合作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此外,岳华、楼当(2005)运用博弈论原理,分析东亚货币合作成本与收益博弈过程,分析得知,东亚各国与地区若要达到货币一体化目标,还必须致力于相关的制度性建设,才能在最优路径上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
(二)东亚货币合作模式与路径选择
钟伟(2001)提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如亚洲货币基金,二是建立类似欧洲汇率机制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三是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余永定(2002)认为东亚的货币合作应该从两方面展开,首先是建立东亚国家之间的紧急援助安排,然后是区域汇率安排。施建淮(2004)从时间视角研究了东亚金融货币合作,将东亚区域金融货币合作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并认为短期东亚地区仍应将金融货币合作的重点放在地区最后贷款人和紧急救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中期合作的重点是发展地区资本市场特别是长期债券市场,而东亚货币汇率合作只能留待更长远的未来去实现。李富有(2004)指出,亚洲货币合作应确立“循序渐进、互惠共赢、平等协作、开放包容”的合作原则,在合作方式上可以采取次区域“主导平行货币区域化”与“区域多重平行货币梯度推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在条件成熟的次区域、小范围货币区先发行平行货币或准平行货币,实现平行货币区域化;再在整个区域发行平行货币、其他区域逐步推进多重货币合作;最后实现全区域单一货币的合作模式。李晓、丁一兵(2002)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认为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建立制度化的信息沟通与政策协调机制;其次是扩大资金支援机制;最后是在长期内设计并逐步建立区域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对于汇率制度安排,他们认为东亚地区应在钉住货币篮子制度的框架下逐步开展汇率制度方面的合作。黄济生、冉生欣(2005)提出的四阶段则是:第
一阶段经济合作+政治合作+货币合作;第二阶段经济一体化+政治合作+货币合作;第三阶段货币联盟+政治合作;第四阶段钉住固定汇率制。
(三)东亚货币合作难点与前景
朱孟楠、傅俊霖(2002)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难点: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日元国际化程度不高;货币合作的政治基础比较薄弱。邱丹阳(2003)认为,东亚合作尽管发展势头良好,成绩显著,但东亚各国由于利益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再加上东亚地区复杂战略因素,特别是中日争夺东亚主导权等诸多因素,使得东亚合作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发展。陈雨露(2003)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中日元和人民币的竞争问题,认为东亚地区并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应当努力寻求两种货币的协调与合作,以实现区域整体经济与域内各国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余永定、何帆、李婧(2002)系统研究了亚洲金融合作的背景、理论基础、发展进程,并对可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具体的判断,指出在21世纪前十几年,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很可能主要在两方面展开:一是建立东亚国家之间的紧急救援安排,二是区域汇率安排的管理。魏润卿(2008)从蒙代尔关于“金融稳定性三岛”的预言出发,指出东亚货币合作存在许多非经济因素制约,各国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不利于展开货币合作。但正因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因素和对和平稳定的威胁,就更需要在货币金融和经济领域做出更多的实质性合作,并努力实现有效的合作目标,以促进其他非经济领域矛盾和差异的缓和与消减。
综上所述,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国外学者注重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则多侧重规范分析,近年来实证分析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研究为东亚货币合作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现有理论局限于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对于更加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形式更加多样化的货币合作缺乏理论解释与指导能力;二是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形式与相应的可行性、发展路径仍存在较多分歧;三是分析视角不够开阔,大多局限于纯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未能从多学科的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东亚货币合作这个范畴。这些将成为今后理论界和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 天府新论,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