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河南工程学院“示范校”建设规划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依据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提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大矛盾和一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指出课程网络平台搭建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矛盾
0引言
作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始终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与时俱进。作为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既不能全盘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所有思想,也不能完全抛弃其中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国有益的经验和理论工具,这就对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河南工程学院“示范校”建设规划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依据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提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大矛盾和一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指出课程网络平台搭建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作为经管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隶属于经济贸易学院经济贸易教研室。课程一般在本科入学的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目前全校所有文科类本科专业以及一个理工科专业都设有西方经济学课程,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10个专业。
从课程组成员构成情况来看,成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梯度合理。课程组成员共12人,博士3人,硕士7人,学士2人;职称构成方面,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年龄构成方面,36~49岁10人,50~60岁2人。
从课程体系建设来看,《西方经济学》课程实现双语授课已达5年,该课程教学方式基本得到大部分师生认可,并多次在校级讲课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初步搭建《西方经济学》网络平台。利用校级精品课网站和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学生提供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各类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案例、答疑、习题解答等信息,从而实现师生交流、共同学习经济学的目的。
总体来看,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团队结构基本合理,授课范围广泛;同時借助课程交流平台的支撑,能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这些问题归为“三大矛盾和一个问题”。
2理论性讲解多与整体知识体系介绍不全之间的矛盾
2.1理论性讲解过多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
作为经济学学科中最核心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西方经济学》的讲解确实要将每一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介绍清楚,细心的老师甚至还会对每一章节中核心知识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进行细致的推导,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然而,恰恰由于任课老师尤其青年教师对西方经济学中概念的把握过于关注,反而更容易在讲解过程中出现偏重理论性、理论与现实出现脱节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过于拘泥于课本,理论显得更为枯燥乏味。学生当场可能会理解主要概念,但是印象不够深刻。此外,偏重于理论性讲解会造成纸上谈兵,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听讲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同时,由于国内现有经典《西方经济学》主要教材在理论上仍以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和凯恩斯《通论》中的主要内容为骨架,任课老师若只是单纯介绍这些经典概念,而忽略这些经典理论的来龙去脉,势必从理论研究和介绍上也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年青老师由于缺乏一定教学经验,也会对社会中的经济现象缺乏深度观察,而仅仅将对经济学概念的介绍停留在表面,从而导致教学过于机械化、理论化,最终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矛盾。
2.2对于知识体系介绍不够全面
这里不是指教学大纲中体现的主要内容未能按要求完成,而是指对于这些知识体系的渊源,其发展的历史以及各章节背后的联系和争论介绍不足。限于课时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压力,大多数老师介绍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只能围绕教学大纲,无暇顾及从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一定深度的扩充,同时缺乏从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视角客观介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尝试。
可见,当前《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介绍偏多与其作为社会理论体系搭建介绍偏少之间的矛盾确实存在。基础知识对初学者来说的确重要,但如果仅仅是将课程做一个基本的介绍,而忽视社会发展和课程理论体系的整体衔接,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可能会失去从课程中获取大量阅读经济学参考书籍和文献以及相关社会科学领域读物的机会,这不仅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够牢固和发散,而且对于其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日常写作与经济热点的关注等,产生不良的影响。第二,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二学年,大多初学的学生因为知识体系介绍的不够全面,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方向,不能明确本人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介绍中能得到什么,这恰恰也是当前任课老师需要在课程介绍过程中体现和强调的。但限于教学任务完成压力和教学观念转变的落后,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极少涉及这样的话题和讨论,从而使得学生失掉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与使用效率偏低之间的矛盾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逼迫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变革。网络上目前有很多个人或者非个人建立的微课、慕课平台以及课程公众号,学生和老师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多,但主要问题在于过多的信息量让师生反而在获取对课程学习有益的资源方面面临更为困难的选择。这一困惑直接导致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手段和使用效率偏低之间的矛盾。以《西方经济学》拥有的校级精品课网络平台为例,虽然网络平台已初步建立,但使用效率非常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加之宣传不到位,甚至有不少学生都不知道有这样的课程平台。这样的结果是,直接切断了大量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再以课程微信个人订阅号平台搭建为例,虽然平台已经基本搭建,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关注、阅读、转发,真正能提出问题的、愿意和老师互动的很少。其原因或许和订阅号权限过小有关。个人订阅号层面建立的课程平台,其功能一定小于企业或者其他类型的公众号,例如评论留言的权限就没有。如想开放这些功能目前需要绑定银行卡等信息,以单个老师的能力恐怕难以维系课程微信平台的运营。其次,微信平台中老师原创文章太少。大量文章都是任课老师本人在筛选后转自其他不同类型公众号的,缺少老师原创的对经济热点或知识点进行一定深度分析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文章。
而在学校层面,这一矛盾就客观集中表现在教学网络平台建设效率不高上。因为平台建设效率不高,直接导致了课程丰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部分重要教学资源甚至仅仅因为多媒体教室网速问题而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与学生顺利对接。我校刘湘玉书记在今年示范校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哪个部门的事,学校各单位、各部门都有责任、都有义务、都有分工”。根据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本文认为,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教学改革的进程才可以更加快速而有效,且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学网络平台的搭建跟不上时代发展、无法满足广大师生要求的话,教学整体质量势必落后,效率必然低下。这与我校建设“示范校”规划提出的构想是相违背的。
可见,解决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使用效率偏低这一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尽快有效地解决搭建网络平台的问题,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如何使师生顺利对接上。
4任课教师数量多与教学团队实力低之间的矛盾
第一部分已经指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团队人员充足,结构基本合理,授课范围广泛,任课教师基本能根据自己授课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但是教学团队整体实力不高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缺乏团队意识。首先,部分老师只针对自己授课对象的特殊性进行授课,而很少有时间互相进行教学方式和改革的讨论交流。其次,部分教学团队或课程组建设落后。比如前文提到的课程网络平台搭建,是需要教学团队的每个成员共同协商后分工去完成的,而绝非某一个老师的任务。此外,课程虽具有双语特色和具备可以双语授课的任课老师,然而目前仅有一位老师进行过双语授课,且由于缺乏双语授课的团队和交流,目前教师已经开始在授课中遇到了一些阻力。
第二,与其他课程教学团队之间缺乏联系。各个教学团队之间由于课程内容偏差大、关联性不强及不同团队任课老师教学研究方向差距较大等原因,没有任何教學方面的探讨交流。任课老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专业课程中前后续课程的关联性,仅仅满足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经济学类课程来说,其前后关联课程很多,然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关联课程内容进行指引性的连接,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将所学知识连为一体的自学能力。
第三,青年教师在团队中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差。主要体现在教研方面有针对性的研究过少,对于理论前沿适度地介绍和经济动态及时跟进做得不够到位。这直接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捕捉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教学效果暗淡失色,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
5课内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
目前困扰《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该课程实践环节不足。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操作环节。目前在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理论部分占比近100%,几乎没有课内实践部分。在创建应用型“示范校”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5.1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实践教学的必要投入往往比较巨大,然而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往往因为经费紧张而不得不压缩甚至完全砍除,直接导致很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应付检查,效果可想而知。经济研究是其他社会学科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能因为学校整体发展偏重于理工科院校还是文科院校就忽视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建设,因为一切学科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又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5.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从现有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师队伍来看,绝大部分是毕业后就来高校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少部分硕士毕业生。而在实际工作单位工作过、具有一定经济学相关实践经验的高校任教人员很少。这就存在一个矛盾,即任课教师理论素质高与其实践操作技能水平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设计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些担任多年专业课的教师根本不知晓如何实践操作,从而使实践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普遍滞后。
5.3实践教学效果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对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经济学课程设计而言,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和足够的经费支持,又没有完善的考评体系,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因课时、实验室安排、实践基地条件限制等问题而随意性较大。目前为止,具有完整的监控措施并有实践教学效果考核指标体系的院校非常少。这很容易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5.4缺乏外界交流
缺乏与兄弟院校或企业之间关于实践设计问题的探讨和合作研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性的突破,增加经济学课内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要求尤其重要。而如果仍以一个课程团队的力量补充实践内容,会因任务量大无法确保有质量地完成,且内容设计会出现“空洞化”,没有针对性。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即《国标(上)》)中专门要求,经济学专业或课程应该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或者模拟。如何增加经济学课程的实践内容并使之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是创建应用型“示范校”过程中的主要研究方向。
6《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建议
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组遇到的“三大矛盾和一个问题”,如何持续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将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议题。有针对性地搭建课程网络平台是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信息时代下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以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其实彼此也都互相影响。在提出课程改革建议的时候,需要全面看待问题,抓住问题的主要症结。
6.1合理搭建课程网络平台
有效的网络平台早已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主要工具。通过互联网,既可以让课程在校内实现共享,满足全校师生对该课程学习交流的兴趣,又可以让兄弟院校或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对课程设计等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实现校内外全面交流的局面。
第一,在搭建课程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定期采购或利用网络搜集一批经济研究热点、前沿、经典的书籍或文献(电子版或纸质版均可),大量补充课程教学基础资源。在利用教学网络平台资源的条件下实现任课老师有针对性的备课,从而在讲授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脱离教学大纲,又能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确保我院在本科专业建设时教学资源的充实和更新,满足广大师生对课程学习的要求。
第二,增加课程网络平台使用频率,让它真正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可以考虑让学生、老师、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方式丰富课程网络平台教学内容;定期发布和更新各章节练习,设计出师生愿意增加互动交流频率的平台、丰富经济热点分析、案例讨论等内容。
第三,组织任课老师经常到兄弟院校进行课程的交流学习和观摩,吸取有益的微课和慕课建设经验为我所用。同时定期组织任课老师参加相关课程慕课和微课技能的培训。此外,可以在学校牵头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的条件下,主动联系合作企业单位,共同设计有针对性的网络实习平台模块,丰富课内实践部分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2建立素质全面的教学团队
无论是课程网络平台的搭建还是授課过程中的交流,均离不开人的因素。就授课老师来说,主要就是如何建立一支素质全面的教学团队的问题。这里主要有至少两个层面需要强调。
首先,如何有效发动任课老师参与课程网络平台的搭建工作?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不只是一个或几个老师的任务,而应是依靠教学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的。所以必须在建设平台过程中分组分模块搭建,且不同组别之间必须沟通交流,以确保教学平台的完整性和体系性,而不是孤立开的一个个模块。这就要求:第一,学校应给予课程团队更多技术和资金支持,包括使用硬件的统一和规范,网络平台的可操作性和丰富性。第二,学院应及时关注任课老师和学生对平台的建议,确保平台搭建满足师生对课程平台的要求。第三,教师应定期参加网络平台以及慕课微课等技能的培训和交流,从而完善或丰富课程平台模块的内容。第四,结合经济学前后课程的关联性,可以考虑将承担与经济学授课任务相关的老师进行汇总,如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将这些课程中共有的概念、基础知识、术语等必备知识进行汇总,统一录入课程平台基础知识栏目,使得学生在对各课程前后关联性了解的基础上,自我实施课程知识对接。
其次,在发挥青年主讲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增加与其他课程团队的交流,增强课程教学团队意识。比如,可以考虑有一定英语能力的经济学任课老师在教学团队中形成专门的双语授课小组,在成员协商分工后共同承担经济学双语授课任务。同时可将该小组作为专业英语课程和经济学课程的连接组,同时参与两大课程的设计。这样,既能调动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可确保在不同课程组交流基础上,对经济学双语授课教学设计的不断丰富,从而最终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优良。
最后,素质全面的教学团队要求每位老师平时在备课之外,必须常读重读经典,不断阅读经济热点和经济学理论研究著作,在设计课程时将这些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同时也要求老师在阅读之后经常积累,写出随感或专门的分析短文,利用课程平台定期发布,与学生经常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经济学的学习始终保持热情,而这也是激发老师提升教学效果的动力。
6.3补充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资源
首先,通过增加校外交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聘请企业主要老师来学校与师生定期交流沟通,发掘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或聘请企业内人员以外聘老师身份加入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从而直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或分批次组织老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甚至中短期实习,让老师从实操过程中重新对课程进行定位,既保证取得一手教学资源,又确保授课质量充实而不纸上谈兵。和企业方直接对接,为授课老师的纵向乃至横向教研方向的把握奠定了特别有针对性和坚实的基础,也为教研提供了动力;项目经费的使用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科研工作中来,从而既增加学生科研水平,也提高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也可让老师的科研不空洞,更有实用价值,更接地气。
其次,完善实践教学效果监控和评价体系。根据我校距离航空港、保税区近这一地理位置优势,建议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统一牵头协调,各课程组负责直接与港区企业对接,针对课程共同商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立大计。在共同建设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既确保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环节操作,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确保指导老师从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对教学方式、内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和补充。让校内师生和校外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评定,从而使考评结果更真实有效。
7结语
在建设应用型“示范校”进程中,《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改革始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程团队要及时有效总结经验和问题,共同在全校范围内打造优良的经济学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