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接轨问题分析

2023-12-08 08: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在回顾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比较,指出我国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并从教学层次设置、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国际化接轨的对策。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国际化接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6-0125-03


  [作者简介]马中东,聊城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山东聊城252059)


  西方经济学的渊源在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但其教学历史却非常短,教学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必须将国内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与国际教学水平对接。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演变过程


  1.计划经济时期对西方经济学的全面否定


  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一直采取敌视、批判的态度,这是二战后冷战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国内高校的经济学教育主要采用苏联的课程体系,是以斯大林版本的政治经济学为基本教材,以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以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国民经济核算等为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涉及到西方经济学内容的课程是“外国经济学学说史”,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批判西方经济学的伪科学性,更好地论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为捍卫社会主义服务。因此,这一时期的课程体系带有明显的意识对立色彩。


  2.转轨时期对西方经济学的过分崇拜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内容处于频繁的调整和创新过程之中,即使这样,仍难以从理论上解释改革实践,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受到日益重视。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部分高校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高鸿业、吴易风以及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80年代末,全国有5所高校首先设置西方经济学博士点,预示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复兴。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特别是在经济学专业里西方经济学被看作基础课程,从课时安排、教师配备、教材建设等方面倍受青睐,最显著的标志是把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入学考试必考科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全面衰退:课时上一减再减,教材建设上且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内容上一改再改,没有统一理论框架,师资力量薄弱。


  3.科学定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


  如何正确处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定位,成为经济学教育的基本问题。既不能批倒,也不能盲目崇拜,这成为当前较为一致的观点。应该承认,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市场经济实践的体现,是市场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总结,是经过300多年理论积淀的结果。其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或者支出最小化、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框架有科学的成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其最终目的是试图论证市场经济是最完美的经济形式(或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福利水平能够达到最大化。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市场经济的完美性只是书本上的蓝图而已。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原则,而不是其貌似完美的形式。关键是把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国内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本土化创新。


  二、国内外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比较


  1.课程层次的区别


  以美国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美国大学在设置本科经济学课程时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经济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课程细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在经济学专业一年级,开设初级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习中级经济学。在初级课程中对新生只讲授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才允许修读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应用分析、中级宏观应用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选修课程上还开设高级微观理论(见表1)。


  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般一年级学习微积分,二年级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三年级开设西方经济学说史和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国内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是高鸿业主编的版本,就其理论层次来说,介于初级和中级水平之间。只有个别高校,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三年级开设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其难易程度介于中级与高级之间。一般来讲,国内高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只有一个层次,即初级层次,缺乏中级层次。


  2.教材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教材经历了200多年的演变发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从萨伊1803年出版第一本西方比较通俗流行的经济学理论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概论》以来,先后有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萨缪尔森的《经济学》(1948)三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在西方世界高等院校广为流传。每一本教科书都流行半个世纪之久,影响了几代经济学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到20世纪末,已经再版到17版,总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是把斯密理论通俗化,但同时用效用论和“三位一体公式”歪曲和背离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的评论,就是“庸俗经济学”的创立者。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其生前再版七次,是自斯密以来西方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大综合,既有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也有萨伊、巴士夏、西尼尔等人的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庸俗思想。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边际革命以来经济理论的集大成者,是西方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大综合。这本教材成为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已经完全脱离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成为赞扬西方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制度的颂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作,既包含了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又囊括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既有承认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完全效率,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达到一般均衡的理论,也有承认市场失灵、主张国家干预的理论。目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编写的《经济学》和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也日渐流行。经济学教材是经济理论发展演变的体现和凝结,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重商主义。500年来,西方世界出现了众多经济学家,经济理论的发展前仆后继。总体来看。国内最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两次,成为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材,另外,还有1994年复旦大学宋承先编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以及1991年出版的南开大学蔡继明编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这些教材大多根据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编写,在难易程度上属于初级层次的经济学教材,属于中级层次的教材只有北京大学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3.教学方式的区别


  美国各大学经济学系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选择有相当的自主权。主要表现在:同样的核心课程往往由2~4名教师在同一学期中分别主持开设,学生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维护自己的学习权益,打破“卖方垄断”的教学格局,迫使每个教师精心组织讲授内容,吸引学生选修自己的课程。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国大学经济学系十分注重安排一流的教授给一年级学生上经济学基础课,如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家保罗·克鲁格曼和杰弗里·萨克斯等人,至今还分别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任务。美国大学在基础课教师配备方面还建立了严格的轮换上课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一流教授教学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不会把一部分教师总困在基础课教学之中,有利于教师通过科研工作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研究和接触新领域,从而把前沿的研究方法、理论成果、技术手段引入到基础课之中,丰富和优化基础课教学。


  为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理论的实用价值,教师往往从经济咨询、政策分析和理论研究中提炼和归纳出各种典型的经济模型,充予真实的数据,提供实际条件,将其编作例题、习题或思考题,要求学生完成,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训练中能贴近现实、贴近时代。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过因特网络资源的使用来强化经济学的课程教育。具体主要体现在:(1)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工具,抓好经济学课程的日常学习环节。美国大学中有许多为教学服务的CAI,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外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也可以进行课程预习,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选择。(2)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或者因特网络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用E-mail回答任课教师在其网络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因特网安排考试、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等。(3)配备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CAI随时演示相关的经济学文献、案例分析、不同政策取向的争论以及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等内容。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4)教师往往在网络的个人主页(Homepage)向学生公布本人所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甚至把本人发表过的论文以及工作论文(Workingpapers)等材料公布在网络上,供有兴趣的人参考。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化了学生的批评性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学习绩效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


  近年来,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处于“卖方垄断”格局,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和师资短缺所致,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范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缺乏教师轮换上课制度,基本是一位教师一门课,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不利于教师更新知识体系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较少,特别是国内的教学案例缺乏。近年来虽然国内出版了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配套用书,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三版教学配套用书、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等,但相对于需求来说仍然短缺。国内的计量经济模型较少,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工具短缺,网络教学的利用空间有待进一步开发、普及和提高。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接轨的对策


  第一,科学设置教学层次。把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明显的层次,初级经济学原理在一年级开设,不用数学表述.只是讲解基本原理,而且由教授轮流讲授。中级经济学分为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涉及数学语言。与之相关的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应用分析、中级宏观应用分析等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在培养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注意学生的选修课建设,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第二,教材的国际化。初级和中级西方经济学要使用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初级的教材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编写的《经济学》和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中级教材有范立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平迪克的《微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与费西尔的《宏观经济学》等。同时,编写并出版一批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国内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的教学辅助教材,以强化学生对国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的国际化。一是建立初级与中级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轮流制度,并做到每门课程有至少两位教师讲授,以方便学生选择不同风格的教师学习同样的课程,打破教学“卖方垄断”格局,提高教学的竞争意识,力争教授讲授初级经济学原理。二是强化学生课程训练,运用经济模型和现实数据,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三是重视通过因特网络资源的使用来强化经济学的课程教育,丰富CAI工具,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配备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建立教师个人交流网页,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沟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