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反思与借鉴西方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现代化理论,并在指导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邓小平对西方经济现代化的反思与借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现代化是指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运行机制的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西方发起的经济现代化,在科技的推动下,完成了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现代化。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的落后、西方经济的发达,认识到我国经济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他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然而,西方的经济现代化是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财富上的两极分化和道德精神的丧失。因此邓小平再三强调,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邓小平对西方经济现代化进行的肯定和否定,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借鉴。
一、邓小平对西方经济现代化的肯定
西方经济现代化在其30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管理上更是积累了很多经验,邓小平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
1.肯定了西方经济的发达
邓小平对西方经济发达的肯定没有直接的论述,而是通过讲述我国经济的落后来说明西方经济发达的。例如1975年4月1日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我们也有一些雄心壮志,看能不能在二十世纪末达到比较发展的水平。所谓比较发展的水平,比你们、比欧洲的许多国家来说,还是落后的。”〔2〕1975年8月23日会见美国客人时又说:“我们要达到比较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只是比较接近,要完全同美国、西欧、日本水平一样,恐怕办不到。”〔3〕1975年10月7日会见英国客人时再次说:“即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总产值达到了美国的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跟你们西方的水平还差一个很大的距离。说赶上西方,就是比较接近,至少还要五十年。”〔4〕另外,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和出访时多次肯定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达。1978年10月,他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说:“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是五十年。”〔5〕在1978年10月访问日本时也说:“我们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很多,也会借助于日本的科学技术甚至于资金。”〔6〕1979年1月至2月在美国访问时提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很多领域领先,在经济管理和教育事业方面也有很多成就”〔7〕,“有许多方面要向创造先进的工业文明的美国人民请教。这也是我们这次访问的目的之一”〔8〕。1979年3月会见英国客人时也说:“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9〕1981年会见瑞典国王时还提到:“瑞典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10〕
2.肯定了西方科技的先进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多次说: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起点。这些观点,建立在邓小平对科技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更是建立在对西方科技先进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在日本访问时,当他坐在日产公司的电动汽车上,看到这个由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企业,其设备之精良,自动化水平之高,人均产量之大时,他不由得发出感慨:“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在美国访问,当他坐上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实验室,进行模拟飞行的时候,他更是感到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先进。因此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1〕1980年11月7日在接受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又说:“我们也有不利的条件,就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12〕从而充分肯定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因此我们“要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吸收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3〕。要从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和日本引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
3.肯定了西方管理的先进
邓小平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讲到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从而肯定了西方管理的先进。1979年会见法国国防高等研究院代表团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有好的东西,如一些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14〕1979年10月在会见美国州长访华团时也讲到:“我们现在缺乏技术人才,特别缺乏管理人才,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国家的一些技术,管理知识也要学习。”〔15〕1979年10月在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时再次说:“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是很灵活的,利息也不是固定的,有高有低。”〔16〕1979年11月向美国客人表示:“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17〕,“至于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效率,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好一些”〔18〕。邓小平尤以日本的管理经验为学习的榜样。1980年3月在会见日本高级经营者访华团时,他赞许地说:“日本的汽车把美国市场都占领了,这充分体现了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我们接触了日本和欧洲、美国的管理经验后,觉得更需要汲取日本的经验。”“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生产管理经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是更带有综合性的科学,我们这方面太差了。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要向日本学习,在企业管理方面更要向日本学习,这比做生意还重要。”〔19〕1980年4月,他在会见日中青年研修协会友好访华团和日本东京青年会议所访华团时也说:“日本企业中百分之九十是中小企业,我们中小企业也是大量的。我们搞四个现代化需要学习日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中小企业的经验会对我们有帮助。”〔20〕
可见,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达,科技的领先和管理的先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主张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邓小平对西方经济现代化的批判
西方的经济现代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而来的,其经济的发展只能是服从于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目的,劳动者被剥削奴役的地位不可能根本改变;同样,西方的经济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对非西方国家侵略和掠夺的过程。英国哈里森说过,对非西方国家的剥削,就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过关键的作用。的确,如果没有这种剥削,西方是否能实现工业化都是值得怀疑的。邓小平对西方经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等因素进行了批判。
1.批判了西方经济现代化是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在一起的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邓小平虽然没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做过直接的论述,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描述时,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看法。在他看来,西方的经济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会产生剥削、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21〕。“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22〕“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在邓小平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仅会产生剥削、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而且还会产生各种犯罪,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他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24〕“贪污、盗窃、贿赂、走私这些资本主义世界腐朽的东西决不能引进来。这些事在资本主义世界不奇怪。”〔25〕因此,他强调:“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26〕
2.批判了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通过海外侵略扩张、殖民统治而发展起来的历史。今天它们所实现了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了对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资源掠夺和市场占领。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27〕在今天,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已有的经济实力,仍旧在经济上继续剥削发展中国家,致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批判:“国际社会虽然提出要解决南北问题,但讲了多少年了,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并且越来越大。”〔28〕“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29〕
三、邓小平借鉴西方经济现代化的内容
邓小平在反思与借鉴西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对外开放来借鉴西方经济现代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形态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和计划经济一样,都是人类发展经济的文明成果,是一种体制性范畴,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规定性。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设了一整套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操作体制,有较强的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邓小平曾在1982年7月同中央有关领导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在他看来,“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30〕。这种“有用的方法”就包括了市场经济。邓小平把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方法都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某些好东西”,看作是发展经济的方法。他说:“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31〕比如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证券、股票到底能不能发行,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32〕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股份制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之一,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邓小平不仅借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一些成熟的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还借鉴了其在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有益经验。在邓小平看来,资本主义虽然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但也有计划控制,“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33〕。因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34〕因为,综观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依靠计划或市场取得成功的先例。
2.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
对外开放,如邓小平所说,就是要加强国际交往,吸收外国的资金和资源,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其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只要是对发展生产力有利的,我们都要拿来。“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35〕
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上同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的任务是缩小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必须引进先进技术。197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马达加斯加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方针,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36〕引进技术就要对外开放。邓小平说:“如果不是开放,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反映在各个领域,不只是汽车这个行业。开放不坚决不行。”〔37〕“吸收资金,引进技术,不进一步对外开放不行。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西欧。”〔38〕
3.先进的管理技术
长期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邓小平很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在他看来,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邓小平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39〕不仅所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就是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因为“管理也是一种技术”
作者:王美荣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