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业慈善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所以建设企业文化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企业慈善的含义、作用、重要性,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企业慈善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建设企业慈善文化的途径。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企业公民、慈善文化、建设
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某些地区还仍然很贫穷落后,有时国内还会发生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而企业慈善事业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建设企业慈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企业公民慈善文化事业概述
1.1 企业慈善行为界定
企业慈善行为很早就存在,如今已有较明确的定义。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企业就已经获得进行慈善事业的合法权利。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美国家对于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呼声逐渐变高。Carroll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多元的,大致分四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以及自愿责任。自愿责任指的是企业通过超过法律、经济以及伦理责任而获得社会认同的行为,因为企业从事这些行为只是因企业自身渴望,是完全自愿的,这样的企业慈善行为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Carroll对于慈善行为和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界定获得多数学者认同。之后学术界对于企业慈善行为提出了明确定义,虽不同学者对于慈善行为的认知稍有差异,但他们都赞同企业慈善即自愿的,单向的,无偿的行为,其中最主要方式为慈善捐赠。[1]
1.2 企业慈善是企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参与慈善是每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饮水思源,回报社会,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参与慈善活动是社会和历史赋予每一个企业公民的使命与责任。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既然其存在于这个社会,那其本身就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可能在不同阶段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并不相同,但都不可辜负应尽的社会责任。例如汶川大地震,积极参加救援是历史赋予整个中华民族所有人的历史责任,每个人都应积极担负。当然慈善本身无大小之分,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能力多捐赠,没能力少捐赠,尽力即可。
2 企业公民慈善文化建设的作用
2.1 对企业公民的作用
通过建设企业慈善文化,企业公民积极踊跃参加慈善救济,慈善捐赠活动,可提高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企业公民与社会的融合更加紧密,社会归属感更强。从中,企业公民的精神境界会有很大提升,灵魂得到升华,对于企业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人身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同时在捐赠过程中会使企业公民体会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之所在,为了能帮助更多的人,企业公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完善自身,从而能给社会更多的回报,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2]
2.2 对企业的作用
建设企业慈善文化,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无疑公益捐助额度较高的企业可获得良好的声誉,弥补企业之前的不负责任行为,保护企业声誉,尤其是现金捐赠更容易获得良好声誉。实际上很多企业经公益捐赠,在社会建立的形象同自己的捐赠业绩是成正比的。在价格、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会有更好的形象,更能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建设企业慈善文化,还可以提高公司员工的士气,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更加团结,迸发出更加雄厚的力量。同时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也可以得到改善。
2.3 对社会的作用
发展企业慈善事业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国际上形象地把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比喻为“板凳的三条腿”,只有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社会这个大舞台才会平稳,才能和谐。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我国贫富差距很大,社会财富分配还存不均匀,这必定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企业慈善事业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多用。社会财富分配可分为三个层次:第1层是以竞争作为动力进行分配,也就是根据能力高低决定收入的多少;第2层是以公平为准则的分配,也就是通过社会保障、福利再次进行分配;第3层即以道德作为动力进行分配,也就是慈善行为。慈善活动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是对我国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完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3]
3 加强企业公民慈善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1 企业慈善文化建设是企业公民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髓,而慈善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以 “企业公民”的身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事实证明,企业应当是“经济人”,“道德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一个成熟的企业不仅应注重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其中慈善捐赠,回报社会就是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及义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慈善文化是一个企业十分重要的软实力,是提高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的重要条件。通过慈善活动,可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公民形象。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公民的内在要求。
3.2 企业慈善文化是灾难救助的必然要求
当出现地震、洪涝、泥石流、海啸等大型自然灾害时,会给当地人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亲人离去,家园被毁,他们需要获得救助。然而仅仅靠国家出资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全体人民,尤其是需要企业的救助。这时企业慈善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灾区人民摆脱困境必不可少的条件。
3.3 金融危机中更需要建设企业慈善文化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给各行业带来极大的冲击,社会各阶层,无论是官员还是民众,企业家还是员工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这必定会影响当前企业慈善活动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企业慈善文化的支撑。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慈善价值观作为支持,并以公民慈善意识作为基础。所以必须加快企业慈善文化建设,使企业长期在企业慈善文化的驱动下进行慈善活动,而不受外界大环境的影响。[4]
4中国企业慈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慈善思想和行为源远流长,然而慈善作为事业在中国起步比较晚。近几年,我国的慈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企
[1] [2] [3] 下一页
业慈善文化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不够完善。当前我国的企业慈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企业还未树立起现代慈善理念
企业的现代慈善理念的缺失,则最为根本。慈善人首先应要确立平等互助、依法行善、企业公民、慈善无界的理念和开拓创新的理念,将现代慈善理念更深、更广地渗入企业公民意识之中,为全面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慈善理念是和谐社会内在的道德基础,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也经受了传承与断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现代慈善理念的表现形式最为明了,参与群体最为广泛,活动载体最为多样,时时、处处、事事以及物质、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善者不云利”。每一个企业公民,只要有一颗爱心,都可以成为助人为乐慈善理念的实践者。
(2)企业慈善的规模还比较小
目前,我国的企业慈善规模还比较小,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据。2008年我国慈善捐助一共是1070.59亿人民币,仅占当年GDP的百分之0.356,而同一年美国的捐助总额却高达3076.6亿美元,占全年GDP的百分之2.15。其中比尔盖茨竟将其个人资产的98%全部捐献,同样,2008年的全世界首富巴菲特更是将其资产的99%捐赠。相比而言,我国虽然慈善家也不少,但如果调查福布斯等慈善排行榜,会发现中国的企业慈善还存在很大的缺位。目前我国的一千多万家企业中,曾有捐赠记录的仅有不到十万家,换句话说就是我国99%的企业还从没参与过慈善事业。
(3)我国企业的慈善意识还比较缺乏
慈善是利他性质的公益行为,外国企业会很好的将这种利他行为同自身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开创一套完善的规范机制,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企业慈善文化。而国内的企业常将这种公益行为同企业自身利益想分割。虽然这种行为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美誉并获得公众好感,然而这种好感要转变成经济利益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有的企业急功近利,只会在商业宣传当中投入大笔资金,却对于能够赢得群众长久支持的企业慈善事业缺乏热情。企业慈善意识的缺乏,除缺少利他性动机之外,还和中国许多企业家族化,政府的本位治国方式以及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错位等因素有关。[5]
(4)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单一
慈善在于有德之人相互关爱、相互帮助,而关爱、帮助却不只限于财物。目前我国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形式还局限于各种捐赠行为。财物捐赠无疑是慈善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宣传慈善理念等同样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形式。相对于我国企业的资金捐助,外国企业的捐赠方式则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对资金、产品、设备以及技术的捐赠等,这是我国企业当前应当借鉴的慈善理念及慈善机制。我们的企业慈善行为不应局限在为贫困、残疾以及受灾等群体提供物质帮助,还应帮助精神上的弱势群体,为其提供技能、知识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需求。公益性志愿者主动提供劳务、情感、知识的帮助,也应是慈善活动的重要形式。
(5)企业家不能树立文明的财富观导致“善门难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由俭入奢,我国许多企业家树立起错误的财富观,只顾挥霍享乐,而对于有意义的慈善事业却极为吝啬。企业要想跟上国际慈善潮流,必须树立起文明的财富观,明确自身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人们在给自己家属提供必要的生活需求之后,应经深思熟虑后将剩余的钱财用在有意义的事业上,比如说慈善事业。我国也需要更多企业家树立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观念,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走得更远,生命更有意义。[6]
5 企业慈善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5.1公益性原则
企业慈善捐赠首先要对群众有公益性。企业慈善行为应坚持给受助者带来益处以及受助者必须是公众或者弱势群体的基本原则。企业慈善首先应从公益性去考虑,然后再从企业可能获得的利益方面去考虑。
5.2自愿接受原则
自愿捐赠是慈善事业的基本前提条件。企业自愿捐赠可源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自愿捐赠必须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内,不应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更不可出现逼捐等现象。
5.3利益兼容原则
企业经营和慈善行为之间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即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容。企业慈善捐赠应遵循利益兼容原则,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不管是企业拒不捐助还是无视企业利益强迫捐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6企业公民慈善文化建设的途径
6.1培育企业慈善文化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发展企业慈善事业不能只依靠人们的同情心,作为一个企业而言,一定要重视文化的培养,强化企业慈善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使企业慈善公益观念深入每个员工的头脑,并渗透到其日常行为当中。企业家应当树立起取于社会用于社会的正确理念,追求更加高尚的道德境界,培育理性的财富观念,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财物尽其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财富文化观念。美国著名的钢铁之王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这很值得我国广大企业家思考。[7]
6.2夯实企业慈善文化的诚信土壤
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时要注重诚信,所承诺的捐赠必须要及时到位,而不是只开空头支票。有些企业家毫无诚信可言,以慈善的名义上演捐赠秀,大开空头支票,为自己企业做免费广告宣传,这不仅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会对自身企业造成难以估计的伤害,更是对神圣的慈善事业的亵渎和玷污,应受到社会主义道德和舆论的严厉谴责。
6.3开发企业文化中的慈善资源
企业要注重探寻企业发展同慈善事业之间的结合点,建设企业慈善文化,不断丰富企业慈善文化的内涵,精心组织策划各种慈善文化活动,丰富企业公民的企业慈善文化生活。例如,可以通过进行 “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等荣誉的评选,举办各种形式企业慈善活动,提倡仁义之举,弘扬企业慈善文化,从而营造出浓厚的企业慈善文化氛围。这样不仅传播了奉献爱心,携手慈善的理念,还扩大了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开创重点企业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互动局面,实现慈善事业和企业的双赢。
总之,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精神动力。加快企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慈善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公民的慈善意识,倡导企业慈善行为。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慈善责任研究[J]. 江海学刊,2009,(1):100-106.
[2] 肖鹏,王文奎. 慈善与企业的社会责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6).
[3] 宋先花. 对企业慈善模式构建的思考[J]. 现代企业文化,2011,(29).
[4] 刘新玲,张金霞. 论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动力机制[J]. 福州大学学报,2009,23(4).
[5] 蒋福明,黄梅芳. 构建企业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J]. 中国职工教育,2009,(8).
[6] 张韵君,陈嘉欣. 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分析[J]. 当代经济,2010,(3).
[7] 刘宁. 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分析[J]. 学术论坛,2010,33(5).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