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论文

钢铁业应对危机的思考

2015-07-25 09: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钢铁业目前利润大幅下滑,企业亏损额不断增加,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和钢铁业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应对钢铁业危机的战略思考,为钢铁企业摆脱困境,降低经营风险,早日走出危机提供参考。

关键词:钢铁业;危机;应对;思考
 

从2011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实现利润大幅下滑,亏损企业亏损额不断增加。2012年对于国内钢铁行业来说,是难熬之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钢价连续暴跌、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钢厂依旧是“宁愿降价、亏损,也不愿意减产”。 中钢协编制的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最近跌至102点左右,而1994年这个指数刚推出时为100点。相当于18年后,钢价水平又回到了原点。如何应对钢铁业的危机,成了钢铁企业的头等大事。

1 目前钢铁业的现状

1.1 钢材价格大幅下跌

2012年钢材行情跌跌不休。从年初开始,钢材行情一直没有摆脱跌势,到7、8月间,部分型号钢材每吨下跌近千元。8月底,铁矿石价格也开始破位下跌、钢坯价格跌至3000元/吨,短期内原材料成本很难为钢材价格提供上行动能。

1.2 钢铁产能明显过剩

据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披露,2012年上半年全国钢材产量达46744.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1%。在钢价连续暴跌、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各钢厂依旧是宁愿降价、亏损,也不愿意减产。由于国家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再加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幅回落,导致钢材市场需求大幅下滑,上半年粗钢表观消费几无增长,导致钢铁产能已经处于明显过剩阶段,如果下游没有明显回暖迹象,钢厂还不大面积减产的话,预计供需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钢铁行业改善的可能性很小。

1.3 成本居高不下

  铁矿石是钢铁企业最大的生产成本,而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使得钢铁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受铁矿石垄断供应商的主导,铁矿石进口价格已经由过去的“一年一涨”发展为“一季一涨”。根据中钢协监测数据,进口铁矿石价格从2011年年底每吨136.3美元涨至2012年5月中旬的152.9美元,进入7月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格仍达每吨138.15美元。我国钢铁企业对铁矿石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成为推高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1.4 效益大幅下降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态势,2012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实现利润大幅下降,全行业出现普遍亏损。据中钢协统计,上半年74家会员钢企累计实现利润仅为23.8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545.49亿元,减幅为95.81%。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42.48亿元,亏损面达33.75%。销售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06%降到0.13%。钢铁行业实现利润水平已经处于亏损边缘。

2 钢铁业应对危机的思考

2.1 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是钢铁企业盈利的重头戏,坚持不懈地开展降本增效活动,这是钢企取得盈利最为重要的一点。随着市场形势的恶化,钢企降低成本的幅度已经不能抵消产品价格下滑的幅度。为此,降本增效工作应从生产向管理转移,通过对标找差活动,不断改善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以优化技术经济指标为抓手,提高专业管理水平,降低铁、钢、材生产成本。首先要在控制费用支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方面进一步完善费用体系建设。针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严格控制和压缩企业的变动费用,一切能减少或能不开支的费用要坚决降下来,动员职工挖潜创效,多看多想多出点子,能省就省。其次要在原燃料采购上,开展原燃料功能计价评审,提高采购物资的性价比,从源头上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通过算账经营、灵活经营,大幅缩短营运周期,大幅度降低铁矿石、煤炭、产成品的库存量,以规避市场波动下行中的降价损失。企业应把算账经营作为降本增效工作的着力点,严密注视国际及国内原燃料市场走势,控制好生产和库存,最大限度降低原燃料成本。

2.2 有效控制钢铁产能的上升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预测,2012年全年将消费粗钢7.116亿吨。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披露2012年1月--6月份,累计产量同比增长1.8%,为3.57亿吨。据此,粗略测算全年粗钢产量或将达到7.14亿吨。数据表明,粗钢消费总量与粗钢总产量基本一致。因此,国家下达淘汰的1815万吨的落后钢铁产能必须如数完成,同时要严格控制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新增钢铁产能,地方政府应实行钢铁总量控制,各钢铁企业应主动大幅减产,坚持没有合同不组织生产、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坚持以效定销、以销定产,有效控制钢铁产能的上升。钢铁行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生存,唯一的出路只有钢企有效控制产量,否则钢铁行业的风险不会降低。

2.3 改革机制体制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企业首先要针对相关机制、体制进行改革,推行以完全成本核算为核心、以产线边际贡献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按贡献分配资源和评价业绩,确保企业目标的一致,解决成本控制单元与企业创利一致性的问题,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精简机关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开展定编定员,按定员核定工资额度,实现增人不增工资,减人不减工资。

二是调整薪酬机制,建立关注成本效益、业务增长、贡献大小的动态薪酬分配体系,将职工收入与效益、成本挂钩浮动,形成收入能升能降的新格局。

三是推行内部模拟法人运行机制,明确主体责任,改善经营效果。只考核利润目标,人事、财务、采购、销售等完全放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是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优化中高层管理人员责任体系,调整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研发、工艺技术研究、市场开拓等方面建立新机制,激发各类专业人才和团队的创造潜力。  

2.4 加强科技、产品创新

  面对钢铁市场需求不足、持续低迷的态势,钢铁企业应坚持贴近市场、适应市场,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首先要明确产品创新目标,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市场开发力度,优化工艺,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尽快实现量产,确保订单兑现率和市场占有率。第二要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加快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步伐,尽快推动科技水平上台阶。第三要注重常规工艺创新领域的研究,着力突出常规产品的差异化,打造招牌产品。

2.5 发展非钢产业

为了摆脱钢铁主业越做越亏的局面,钢铁企业应该在主业之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向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延伸,努力开拓非钢产业,以求摆脱主业发展困境,这是当前形势下钢铁企业寻求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2012年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明确提出:在企业发展上,要由只注重钢铁主业发展,向既做强钢铁主业又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一业为主、适度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转变。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非钢产业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是发展非钢产业,可提供就业机会,分流主业人员,打破企业单一经营、同吃钢铁饭的格局,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集中力量搞好主业生产经营,促进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通过发展非钢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钢铁主业和非钢产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通过发展非钢产业,培育灵活的经营机制,在非钢系统可采用承包、租赁、合资、股份合作以及民营化等多种形式搞活经营,增加效益。

  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应立足钢铁主业,围绕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做文章,重点发展能对主业构成支持的产业。在钢铁业危机中,只有壮大非钢产业,拓展新的效益增长点,才能有效控制风险,让企业安全渡过危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